我的大学时代(一)

老玩童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的求学生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的大学时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程党会</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报名考试</b></div></h1><h3> 1980年7月我高中毕业,这一年是大学和中专分开考的最后一年,为了能够早日跳出农门,早为父母减轻负担,我与许多的农家子弟一样坚决要求报考中专,但我的老师们却异口同声地劝我一定要报考大学,并说我一定能考上,还说我不考大学就有点太可惜了。在恩师们的激励和劝说下,我最后才不大情愿的报考了大学并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好在我还算争气,没有让我的恩师们失望和难堪,最终我以全校第三名、应届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br></h3> 当年有不少本应能考上大学的同学为了增加自己考上学的把握性,都退而求其次地报考了中专,而放弃了参加高考的机会,造成了不小的遗憾,也走了不少的弯路,许多人中专毕业后为了职称的评定和晋升,不得不再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先去进修个大专文凭,然后再去进修个本科文凭,堪称受尽了作难,他们每一级的职称评定,普遍都要比当年直接考上大学的我们这帮同学要晚好几年的时间,工资待遇自然也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填报志愿</b></h1><p> 高考完了还有个填报志愿的问题,由于当年有关招生宣传的力度远远不够,加之刚恢复高考不久老师们也没有积累下一定的报考经验,所以我就和许多身处农村的孩子一样,对许多时髦的热点专业诸如机械制造、自动化控制、金融管理、经济管理等等,甭说不了解,就是连听过都没有听过,所以我当年填报志愿时只看这个大学有没有我耳熟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等,有了我就报这个大学,没有了我就不报它,因为高中阶段我的数学成绩十次考试有八九次都是我们学校的第一名,所以我的第一专业志愿就都填了数学系,因为报考表里还必须再填一个第二专业志愿,我就填了我学得次好的化学系。</p> 记得那年的报考志愿好像是在考试前就填报的,因为还不知道自己到底能考多少分,所以填写志愿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记得我那年报考的第一个大学志愿就是我心仪已久的陕西师范大学,因为我上初中时就想去当民办教师了,报陕西师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觉得陕西师大的规模很大,因为几年前我上初中时曾在老师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陕西师大在全省境内居然有十个分校(就是后来陆续独立而组建的师专或者师院),遍布在陕西的十个地区之中,当时在我的心目中就以为陕西师大可能就应该是天下最大的大学了。第二个大学志愿我填的好像是不太熟悉的西北大学,第三个志愿大学我填的好像是完全陌生的厦门大学还是别的外省大学,我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之所以填这些学校就是因为他们学校都有我知道的数学系和化学系。这几个学校孰轻孰重我也分不清楚,我不是按学校的排名或实力来排先后的,而是按自己的熟悉度来排先后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3、参加高考</b></h1> 1980年的高考时间是7月7、8、9日,每天只考两门课,三天考完,我们那年高考的考试地点是在离家四公里的长宁中学。每天早上我就早早地从我们家步行出发,背上一点干粮作为中午的午餐,渴了就找水龙头喝点凉水,午休期间就在附近找个背阴处靠着墙或找个树荫下靠着树干坐着迷糊一会,下午考完试后再步行回到家里休息,并复习备考第二天要考的课程,每天得步行一个来回,大约需要在路上奔波两个小时左右。<br> 1980年的高考实行的“5+1”的考试模式,就是除了要考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和化学五门主课以外,还开始加考英语课了,每门主课满分都是100分,英语虽然卷面分数也是100分,但计入高考成绩时却只按30%计算,所以1980年的高考满分应该是530分。当时的高考阅卷全部都是人工阅卷,因为压根儿连电脑都没有,更别说用电脑阅卷了,所以阅卷工作就比较拖拉,高考成绩一般是不会在7月底之前就能出来的,往往会拖到8月份才能出来的。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4、我考上啦</b></h1> 高考结束后,我大概估算了一下我的分数,因为我估得比较严,加之对估分本来就没有多少经验,所以我只估了300分左右,因为不知道当年的分数线会是多少,所以对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心里还是没有一点底的。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等待,心里慢慢地趋于麻木状态。记得那年的中专分数出来的比较早,和我从小一直是同学的我二堂兄,率先跳出了农门,接到了武功师范发来的录取通知书,成为我们村的第三个中专生。加之我大堂兄1977年就考入了西安电力学校成为我们村的第一个中专生,我们家族在我们村已经有所轰动了。<br> 1980年的8月初的某一天下午,我妈带着我以及我姐我二弟在我家位于东岸子的那片责任田里锄草松土,三弟四弟因为年龄小就跟着我们来地里就近玩耍。干了一段活以后,在公社磷肥厂当会计的我爸就骑着我家那辆已经相当破旧的自行车,来到了我家地头,他非常激动地告诉我们“咱党会的高考分数下来了,娃考了368分,分数线是343分,所以说咱娃考上大学啦!”因为当时的电视机还非常稀少,所以有关高考分数线的消息还很少有人能及时看到,大多数的考生或者家长都是去学校查看娃的高考成绩时才知道当年的录取分数线的。后来从有关资料得知,我们那年全国共有考生333万,只录取28万,录取率不到10%。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5、分享喜悦</b></h1>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一家人都进入到极大的欢乐和喜庆之中,我妈说“还是我娃争怂!”我姐说“我弟可是咱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呀!”我二弟说“我将来也要考大学!”我爸说“咱娃可是第一年就以应届生的身份考上大学的!”只有我一个人默不作声,心里在暗暗地偷着乐,想着我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有了个比较满意的结果,从今以后我就可以吃上向往已久的商品粮了,就可以跳出农门去城里多长见识了,也可以为父母减轻和分担负担了!我后来仔细地看了看我的成绩单,各科的成绩是语文68分,数学69分,政治76分,物理75分,化学76分,外语12分按30%计入总分3.6分,四舍五入计4分,所以我的总成绩是368分。<br> 我考上大学的消息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了我们全村,乡亲们纷纷来到我家向我爸我妈表示祝贺,并送来了鸡蛋、白糖等奢侈品,我舅、我姑、我姨也都分别从他们家赶来表示祝贺,有给我买衣服的,有给我买鞋的,有给我买文具或喝水用的洋瓷缸子的。从小一起玩大的伙伴们也来和我一起分担喜悦,并一再叮咛我将来进城了可不能忘了他们这些伙伴呀,我说咋可能忘了你们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6、师大录取</b></h1> 高考分数下来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才下来了,记得那天我和几个小劳力在新三斗渠的皇甫段正在巡渠,大劳力都被安排在生产队的庄稼地里负责浇地灌溉去了,所以巡渠的任务就交给我们这些小劳力了,“巡渠”就是每人负责一段长度不等的河渠,沿河渠不断走动,防止河渠某处出现跑水现象,即防止河水跑到河渠以外的地方去了,给我们生产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为河水都是生产队花钱买来的。一旦发现有啥地方出现跑水现象,我们就得及时地挥动着铁锨用泥土和杂草、树枝等把它及时堵住。<br> 那天我们村的老吴大叔不知道有啥事正好从我巡渠的区域经过,他看见我远远地就大声告诉我“娃呀,你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你被录取到陕西师大了,陕西师大可是个很有名气的好学校呀!”我说“真的吗?”他接着说“当然是真的了,叔咋可能骗你呢?”我说“那太好了,陕西师大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他接着竖起了大拇指对我说道“娃呀,你可是咱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呀,也就是咱们村的状元呀,了不起!”把我说得既高兴又不好意思的,我说“什么状元不状元的,能考出去为父母减轻负担我就很知足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7、轰动我村</b></h1> 那天巡完渠回到家里以后,我才看到了陕西师大发给我的录取通知书,有点不尽人意的是我没有录到第一志愿数学系,而是被录到了第二志愿化学系。不知道咋回事,我的数学成绩平常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每次大考时数学成绩却总是不尽人意,化学成绩却比较突出,所以就阴差阳错的上了化学系,真有点“用心插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那些年大学招生主要看分数,不太看志愿,要放到现在的话,我很可能就上了心仪的数学系了。 从我收到录取通知书这天起,村子里的好多人就不太叫我的名字了,而是直接叫我“大学生”了,直到现在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了,我每次回老家时当碰到一些和我年龄相仿的或者年龄较大的乡亲时,他们都还是会问我“大学生你啥时候回来的?”而不问“党会你啥时候回来的?” 前面讲过我大堂兄程新社是我村的第一个中专生,我二堂兄程崔社是我村的第三个中专生,这次我又成了我们村的第一个大学生,(1987年我二弟联会又成为我们村的第四个大学生),这使我们家族在我们村的名声大振,年轻人纷纷议论“还是人家油坊家的脉气旺”,老人们则说“油坊家族当年能够善待穷人,而没有为富不仁,确实是积下了很大的阴德。”清末民初我们油坊家族可算得上是方圆几十里内一个家喻户晓的名门望族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8、准备工作</b></h1> 从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起,我妈就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的准备工作,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为我缝制新的被褥,她去长宁会上先买来崭新的被面和最新的棉花,又把提前亲手所织好的粗布用稀的自制浆糊浆了一下做被里,然后请来一些关系不错的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来帮她给我精心缝制。一个阿姨说“六嫂,你娃这么争气,你缝着肯定不觉得累吧?”我妈说“就是的,娃能考上学我心里高兴呀,所以我一点都不觉得累,只觉得我有使不完的劲呢!”一个姑姑说“六嫂你给娃缝的这个被子是不是太厚了一点?”我妈说“厚点就厚点,娃出门后我就照顾不上他了,万一把娃冻了可咋办呢。”<br> 缝完被子我妈又给我缝制新衣新裤,还有新棉鞋,因为入学不久就要进入到寒冷的冬季了,另外我妈还给我缝制了新枕头,还给我买了暖壶、毛巾等其它的生活用品。为了我上学后能穿上比较体面的衣服,为了我进城后不受冻,我妈经常忙得黑白不分,经常累得腰疼腿酸,她虽然很累,但心里却总是乐滋滋的。到了学校后,每当我盖上妈妈做的新棉被,每当我穿上妈妈赶制的新衣服新棉鞋,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句话的真情实感了。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9、高考体检</b></h1><p> 记得那年的高考体检是在我们武功县的人民医院里进行的,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体检,记得有一项体检需要每个人都把裤子脱掉,弄得我们一个个都很难为情。参加体检的包括上了宝鸡市分数线(理科338,文科不记得了)的所有考生,武功县当时还归宝鸡市管辖,两三年后才划归咸阳地区管辖了。我们学校共有八位同学上了线,都去参加了当天的体检。这八位同学是李争显、马智武、我、高进省、郭会民、张堪省、吴坐虎、吴为昌,其中马智武、高进省、吴为昌三位同学是补习生,其他五位都是应届生。 </p> <p class="ql-block">  在检测视力的时候,我才知道我的两只眼睛居然都是1.5,说明我一点都没有近视,之前因为没有做过视力检测,所以我一直都不知道我的视力这么好。在检测色力的时候,开始看那几个数字色力板的时候我还是能比较吃力看出“98”等字样的,当到了看动物图案的色力板时我一下子就傻眼了,因为只能看出个大致的轮廓,所以我就冒碰似的把一只狗看成了一头驴。大夫还有意让我多看了几遍,但我还是看不清楚,好在大夫也深知农村娃考上学不容易,怕影响我被大学录取,最终还是给我写上了“色力正常”的结论,后来我才听人说我这就是所谓的色盲或者色弱,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眼睛除了视力以外还有色力这一说。其实生活中的红绿灯我还是能看得很清楚的,但见了色力板就很吃力了,最终我给自己得了个色弱的结论,进入师大后复查身体时师大医院的大夫就给我写了个色弱的结论。</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作者简介</font></b></h1><font color="#167efb"> 程党会,武功县河道乡上河道村人,1963年出生,1984毕业于陕西师大化学系并获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先后在陕西汉中中学、武功薛固中学、武功长宁高中、河南新欣学校、北京华诚中学、北京京华学校、西安航天中学、杨凌高新中学任教,现任教于西农附中。</font><div> 电话 13060394871<br> 微信 cdh13060394871<br> QQ 361033464<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