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红军街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建于清光绪24年(1898年),原名车站街,霍尔瓦特大街,它北起哈尔滨火车站广场,南至马家沟中山桥,全长1 266米。该街与大直街在博物馆广场交汇,构成市中心大十字交通要道,是哈尔滨中心区的中心。</p> <p>霍尔瓦特原为沙俄时期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而改称为红军街。</p> <p>哈尔滨站始建于1899年10月,是原中俄共同修筑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前身)的中心枢纽站,先后经历了四次站房改造。2017年4月,哈尔滨站进行主站房拆除改造工程。2017年8月31日,哈尔滨站北站房和北广场投入使用。2018年12月25日,哈尔滨站南站房投入使用,主站房至此已经完成重建。</p> <p>截至2018年12月,哈尔滨站设有8站台14线,是全国第二大欧式风格火车站。总建筑面积73624平方米,其中北站房建筑面积10844平米,南站房建筑面积29030平米。设计承载量为年发送旅客2800万人次。</p> <p>红军街124号,该建筑于1921年竣工,砖石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二类保护建筑,最初为契斯恰科夫茶叶行,后荷兰领事馆迁来此处。1922年7月,荷兰驻哈尔滨领事馆宣布撤馆,并委托英国领事馆代理馆务。</p> <p>这栋建筑承L型设计,为砖石结构,地上两层,地下一层。正门位于建筑两边的交汇处。整栋建筑的巧思设计着重运用在了此处,顶端的圆形绿色穹顶,配以玻璃镶嵌,通透而明亮。</p> <p>整栋建筑贯穿了多种欧式建筑典型的设计元素,哥特式的塔尖、变形的帐篷顶、突出墙面的外凸窗、大小不一的挑檐雨搭、外置的楼梯设计和观景的露台,极大的丰富了建筑立面的造型感。</p> <p>这座复古而又富有文艺气息,温情而浪漫的历史建筑,现为照相器材商店。</p> <p>不可移动文物铭牌</p> <p>保护建筑铭牌</p> <p>红军街108号是哈尔滨的一类保护建筑,于1925年落成,是一座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与毗邻的契斯恰科夫茶庄一样,这栋建筑也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日丹诺夫的作品。不同的是,晚了12年的这栋建筑不再轻盈梦幻,却添加了更多的华丽沉重。</p> <p>红军街108号的两层建筑立面由通高的壁柱划分。宽大的窗户一楼方正,二楼拱形,地下室的窗口随地势的坡度逐渐显露,加上非对称结构的处理,保持了整体建筑的均衡。</p> <p>入口处和建筑南端的阳台两侧均采用了高大的爱奥尼式半圆壁柱予以强调。大小山花上是左右呼应的天鹅颈式涡卷檐口。</p> <p>檐下装饰着的复杂的花饰</p> <p>这栋影调略显浮华的建筑,现在被粉刷成色彩明快的黄白相间。面对它,不知者很难想象其背后所承载着的沉痛历史。</p> <p>保护建筑铭牌</p> <p>原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后曾做过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新中国后归哈尔滨铁路局,现完全成为商业门市。</p> <p>红军街108号建筑全貌</p> <p>红军街50号,现为黑龙江省博物馆,原为莫斯科商场。是中东铁路局商务公司1906年投资兴建,商场于190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主要销售从俄罗斯和西欧进口商品。</p> <p>这是一座古典欧洲巴洛克式的建筑。始建于1906年,建筑顶部有带有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长方形底扁形和半圆穹顶,使整个建筑错落有致造型优雅。红色的穹顶,土黄色的墙面间以白色的线脚装饰,在郁郁葱葱的绿树映衬下,色彩明快而雅致,虽经百年风雨沧桑,风采仍不减当年。</p> <p>1922年改为博物馆。此后几经更名:1929年改称东省特别区研究会(陈列所);1931年改称东省特别区文物研究所;1932年改称伪北满特别区文物研究所;1936年改称伪滨江省立文物研究所;1937年改称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博物馆);1945年改称哈尔滨地志博物馆;1946年日本投降,俄国人接管,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常设运输经济陈列馆;1950年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研究所;1951年中国开始接管,改称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3年改称松江省博物馆;1954年随着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松江省博物馆与黑龙江省博物馆筹备处合并,始称黑龙江省博物馆。196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该馆书写馆名。</p> <p>两只石狮子也看惯了百年风雨。</p> <p>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保护范围铭牌</p> <p>博物馆占地15000m2。建筑面积8960m2,是一座规模宏大的艺术宝库。</p> <p>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它似乎又要回到它的起点,博物馆临街的十五个各自出入互不相通的独立单元,绝大部分出租成商铺。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遗憾。</p> <p>远眺博物馆</p> <p>满洲里街29号,建成于1936年,是原满洲土木建筑业协会哈尔滨支部旧址,哈尔滨市二类保护建筑,现为哈尔滨市政府第一幼儿园</p> <p>该建筑为砖混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正立面呈对称式构图,主入口居中。主体建筑为四坡屋顶,上有老虎窗,屋顶形式交错变化,建筑的上下层窗户由装饰连接,整体性强。墙面贴马赛克,门两侧装饰纹理及檐口线脚极富魅力。</p> <p>别人拍的,我借用一下。</p> <p>尽管该旧址在满洲里街,但它与省博物馆只有几步之遥,我也就把它捎带上了。</p> <p>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博物馆广场西侧,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为纪念在对日本侵略者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修建的纪念碑,为哈尔滨一类历史建筑。</p> <p>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塔高约18米,分为基座、底座、主塔、塔身、铜像五部分。铜像高3.5米,宽约2米,由前苏联红军水兵和陆军战士两个塑像组成。塔身正面和背面分别镶着铜铸的四面红旗和镰刀斧头麦穗的党徽。</p> <p>主塔呈锥台型,四面镶嵌铜质前苏联国徽,下方镶嵌铜铸的俄文碑文写着:“为了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自由和独立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宽厚的底座上部白色大理石板上中文碑文为:“为中国的自由与独立,在解放东北作战中牺牲的苏军英雄们永垂不朽”。</p> <p>远处的玻璃建筑,是处于西大直街1号的北方剧场,建成于1983年,曾是哈尔滨市的文化娱乐中心,经常举办各种大型文娱活动,由于市府前几年要对此区域进行大规模改造,估计很多具体情况不太好解决,硬生生把寸土寸金的地方给改成现如今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鬼”城了。</p> <p>博物馆广场,地处哈尔滨市最繁华的中心城区,是哈尔滨市区主轴线--东西大直街和红军街的交汇处,因黑龙江省博物馆座落于广场东北处而得名。博物馆广场在20世纪初叫做“中心广场”, 是以圣·尼古拉教堂为中心的不规则放射性广场,是哈尔滨城市建设开始的源头。博物馆广场周边有黑龙江博物馆、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国际饭店、梅耶洛维奇宫和吉别洛-索科大楼等众多欧式风格建筑,有“哈尔滨客厅”的美誉。它是这座城市早期的商业文化中心、新城南北轴线的交点、五条道路的交会处、全哈尔滨市的制高点。</p> <p>博物馆广场地区始建于1899年,它是哈尔滨市按照严谨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最早地区。同时又是城市早期的商业文化中心、新城南北轴线的交点、五条道路的交会处、全哈尔滨市的制高点。博物馆地区是早期城市建设的精华地区,现存11栋保护建筑,其中Ⅰ类6栋,Ⅱ类3栋,Ⅲ类2栋。</p> <p>1966年8月23日圣·尼古拉教堂被拆除,1968年建立起“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塔”,并命名为“红塔”(俗称冰棍塔,因形状象冰棍),1972年被拆除。 1987年,黑龙江省电力大厦在博物馆广场东侧建成。1996年11月1日,博物馆广场交通工程实现地面地下全面通车。1997年6月在圣·尼古拉教堂原址修建了阳光大厅。2011年8月24日,电力大厦裙楼开始拆迁,主体四周开始围挡;9月6日,电力大厦主楼开始拆迁,被电力大厦遮挡的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大楼成为新广场的主要景观,电力大厦旧址处将修建哈尔滨地铁1号线、2号线博物馆站站台。</p> <p>华融大厦,位于博物馆广场东北角的,前身是哈尔滨南岗体育场。80年代初,这里改建成旱冰场。90年代初,市政府拆除了体育场进行了商业开发,结果被“飞驰大坑”取代了若干年。后来工大集团接手填平了“飞驰大坑”,建成双子座的华融大厦。</p><p><br></p> <p>现在,只有华融大厦广场上的冰上运动塑雕在无言地述说着南岗体育场曾经的往事。</p> <p>飞驰大坑的故事很多,这里就不讲了。</p> <p>国际饭店,原名新哈尔滨旅馆(HOTEL NEW HAERBIN),位于南岗区博物馆广场西南角西大直街4号。该旅馆始建于1936年5月,1937年6月9日建成,由一位酷爱音乐的俄罗斯著名建筑设计师彼·谢·斯维利多夫设计。</p> <p>该楼为砖混结构,外部造型由连续多层阳台组成,阳台模拟手风琴琴键,正门两侧上方流畅的塑造线脚模拟风箱,是典型的融“新艺术”和“装饰艺术”风格于一体的建筑,属于过渡类型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同时又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p> <p>该建筑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共5层,地下1层,由于其建造年代始于日本占领哈尔滨之后,因而饭店的设计考虑了和式建筑的需求。建筑二、三、四层为客房层,设洋式套房和和式套房百余间。</p> <p>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官邸旧址,位于南岗区红军街38号,建于1920年。</p> <p>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二层,楼梯间位于正立面中部,其上设敞亭。窗的形式多种多样,周边作圆滑曲线贴脸,形态优美,富有动感。铁皮屋面,勒脚设计为块石,具有 特色,帐篷式尖顶与新艺术形态的木结构檐口装饰、阳台、垂挂、栏杆、门窗的有机结合,表现了浓郁的异国情趣。属于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 </p> <p>现为商业用房,是一家肯德基在使用。</p> <p>北方大厦,坐落在红军街与花园街交口处,建成于1959年。采用现代建筑风格,轮廓完美,雄伟壮观。建筑继承和发展了哈尔滨建筑物特色,银灰色水刷石墙面色泽明亮,门窗、檐头、腰线造型简洁、醒目,曾是哈尔滨市的地标性建筑。</p> <p>其总建筑面积49836平方米,主楼9层,高44米,两翼楼7层。作为当时哈尔滨最高建筑物,站在楼顶可俯瞰哈尔滨全景,后来的黑龙江电视台发射间曾设在9楼内。</p> <p>内有高、中、低档客房384间,床位1105张;各式会议室33个,大型剧场一处、舞厅一处;大、中、小型餐厅13处。主宴会厅可同时容纳七八百人就餐。富丽堂皇的门厅、剧场仿人民大会堂设计。楼内设有邮电、美发、书店、工艺品小卖等一应俱全。</p> <p>“文革”期间,北方大厦厄运难逃。大厦正厅的红纱大宫灯,精美的鱼缸和花盆,供外宾娱乐的台球案子和正门外的霓虹灯等,全部被砸碎或拆毁。正厅两侧的黑色的大理石柱子,被说成给革命摸黑,竟被裹上红纸。1966年10月,造反组织将北方大厦改为“人民大厦”。后有人提出称“大厦”是“崇洋”,叫“招待所”才是面向工农兵,又改为“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第一招待所”。以招待所的名义接待外宾,接待规格过低,1972年4月12日,有关部门取消“招待所”名称,恢复北方大厦原名。</p> <p>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座当年哈尔滨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物被淹没在浩瀚的楼海之中,现为新世纪百货商场。</p> <p>省人大办公楼,这显然不是历史建筑,再往前就都是高楼大厦了。</p> <p>这些大水泥槽子除了高以外,没有任何艺术品味和文化历史积淀。</p> <p>远处的奶黄色大楼为梅耶洛维奇大楼旧址,处于博物馆广场东南角,今东大直街364号,哈尔滨市一类保护建筑。</p> <p>建于1921年,由犹太人梅耶洛维奇出资建设,三层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设计者为尤·彼·日丹诺夫。建成后一楼曾为梅耶洛维奇开办的波皮沃任斯基医院,后为鲍豪维特洛夫药店和柔高夫药店。</p> <p>1924年左右,荷花艺术学校在三楼开设,学校的老师都是十月革命后逃到哈尔滨的俄国知识分子。解放后,梅耶洛维奇大楼曾为秋林公司职工俱乐部、秋林公司中山商场、大明钟表眼镜商店等等,现为哈尔滨市少年宫。</p> <p>现在这里是哈尔滨市少年宫的培训基地,但是一层仍然作为商业店铺在使用。哈尔滨市少年宫也是成立于1955年,朱德题写宫名,是当年全国的四大少年宫之一。成立之初称为“哈尔滨少年之家”,先后选址在省外事办和原哈尔滨图书馆,最后才接手梅耶洛维奇大楼。</p> <p>吉别洛-索科大楼(意大利语:Palazzo di Gibello-Socco)座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63号,1919年修建,20世纪20年代曾作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使用。大楼得名于当时其拥有者——中东铁路兴安隧道意大利工程设计师皮埃特罗·吉别洛-索科(Pietro Gibello-Socco),他在哈尔滨修建了这座以巴洛克为主的折中主义风格建筑作为自己的官邸。大楼现为哈尔滨市三类保护建筑。</p> <p>吉别洛-索科大楼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博物馆广场东北角,是原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后为黑龙江省电力公司职工食堂。大楼建于1919年,是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该建筑面积虽然不大,但造型十分的优美典雅。</p> <p>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三楼突出阳台的柱头上有两尊半身四面裸体雕像,铸铁的围栏柱头尖上还有类似于天线的装饰物,对整个建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可惜这些装饰在“文革”中被拆除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屋顶,原有的韵味已完全消失。</p> <p>80年代初,这栋楼的西侧盖起了一座楼—东北电力调度楼,把这栋房子挡得严严实实,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它的存在了。2011年9月,电力大厦已经被拆除,吉别洛-索科大楼得以保留。</p> <p>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鉴于他的威望,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领事,他的私邸也就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吉别洛-索科移居上海。1943年11月19日在上海病逝,终年96岁。</p> <p>在意大利领事馆撤走后,据东北烈士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吉别洛-索科大楼曾作过日本宪兵司令部。解放后50年代至70年代间用途不详,其后由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使用。</p> <p>红军街69号,建于1919年,哈尔滨市Ⅱ类保护建筑,曾经是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p> <p>英国驻哈尔滨领事馆旧址现为米兰婚纱摄影</p> <p>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平面简单,造型简洁,是一座四面八角的红顶欧式三层楼,为英国早期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极具北欧陡坡高层顶的建筑特征。</p> <p>英国是个老牌的殖民国家,用鸦片与炮船打开中国沿海大门,继而将纺织品倾销到大半个中国。据记载,191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吴理斯为英国驻奉天总领事兼任哈尔滨领事,次年在哈尔滨正式设立领事馆。馆址最初在南岗大直街56号(东大直街与铁岭街交角处,已拆),后移至车站街(红军街)。</p> <p>哈尔滨市南岗区红军街77号,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旧址,建于1902年,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p> <p>华俄道胜银行(俄语: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ого банка)是代表俄国在华利益的金融机构。1895年12月10日成立,资本来自法、俄、中三国,总行设于圣彼得堡。沙俄皇政府指定该行为俄国对远东贸易的辅助金融机构,并且授权它为沙俄政府对华经济侵略的唯一代理人。该行成立后,沙俄即和清政府缔约,取得修建中东铁路特权。1926年华俄道胜银行停业。</p> <p>该楼是由当时哈尔滨最早的中外合资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投资建设的,是哈尔滨最早的建筑之一,至今已有118年的历史了,现为黑龙江省政府参事室。</p> <p>1926年9月正式创办滨江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专),是现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前身。首任校长为伍连德,教务长林家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为当时哈尔滨三所高等学校之一,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法政大学一样,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心。</p> <p>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哈尔滨学生运动的中心之一,曾开展一一九反筑路斗争,抗日援马,支援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活动。</p> <p>哈尔滨龙门大厦是一家始建于1901年的有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星级宾馆,位于红军街85号。</p> <p>龙门大厦贵宾楼位于哈尔滨火车站前的红军街85号,建于1901年,1903年2月落成,该建筑为砖木结构,属“新艺术”建筑风格,是哈尔滨市第一家豪华宾馆。当时整个房子建设得非常的奢华,英国人在1889年发明的抽水马桶在仅隔12年就进入到了这个宾馆里。</p> <p>1907年1月14日,俄国在哈尔滨设总领事馆,在哈尔滨火车站前的车站街的中东铁路宾馆内(今龙门大厦贵宾楼)。</p> <p>1920年9月俄罗斯驻哈总领事馆关闭。</p> <p>首个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曾为中东铁路宾馆、哈尔滨大和旅馆。时光荏苒、岁月留痕,使这座珍贵建筑无论在建筑风格上,还是在人文活动方面都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p> <p>龙门大厦贵宾楼的历史沿革:</p><p>1903年,中东铁路宾馆。</p><p>日俄战争期间,为俄军野战医院。</p><p>1907年为俄国军官的俱乐部,俗称“戈比旦乐园”。</p><p>1907年1月,改为俄国驻哈总领事馆。</p><p>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这里是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市的中枢。</p><p>1935年6月第二次改造,建筑面积增加到今日的规模,正门的楼前增加了日式雨搭,建筑风格融入日本特色。</p><p>1937年2月1日,归满铁管理,改名为“哈尔滨大和旅馆”,成为东北的4个大和旅馆之一。</p><p>1946年7月,东北铁路总局局长陈云、副局长吕正操的办公场所。</p><p>1950年5月1日成为中苏合办中国长春铁路管理局的苏联专家楼。</p><p>1952年哈军工的苏联军事顾问团宿舍。</p><p>1960年改为哈军工招待所。</p> <p>远眺龙门大厦贵宾楼。</p><p>至此,我的红军街乱拍也告一段落,搞了这么多文字,肯定有不准确的地方,万请大家见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