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雅集——《百花齐放》原作画展欣赏

吴老师

<p>《百花齐放》画作于上世纪1956年由当时武汉市美术家协会为了响应毛泽东主席所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中国文艺界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而组织中南美专、华中师大美术系教师和中南地区老中青知名画家共26人共襄盛举之作。正如其中的参与者汤文选先生所言;展卷《百花齐放》画图,仿佛置身花海,异香扑鼻,心旷神怡,又如百鸟来贺,声声入耳,荡气回肠。</p> <p>这幅高173厘米、宽402厘米的巨幅画作由当时代表中南地区国画最高水平的画家们聚在一起切磋琢磨,反复斟酌,既让各家尽其之所长,又使整体结构和谐统一,主题鲜明。从讨论构图到全画完成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参加创作的著名画家有;张肇铭、黎雄才、关山月、王霞宙、蒋兰圃、张振铎、闻钧天、端木梦锡、邓少峰、吉梅魂、杨之光、何磊、徐松安、曹立庵、黄松涛、赵合梼、谢竹邨、吕圣遺、钟鸣天、汤文选、王文农、武石和方康直等。画作完成后又专程送往北京,请郭沫若先生题写了“百华齐放”四字,这幅巨幅画作才告完成。</p> <p>在这幅画作的主要部分是由黎雄才先生画的伟岸挺拔的松树和关山月先生画的岭南特色的红棉树、绶带鸟和花间小鸟。</p> <p>青松树下是绿竹叶、红梅花、紫藤花、玉兰花。山石的两旁是牡丹花、芍药花、水仙花、海棠花。山石的对岸画的是兰花、菊花和各种花草。在花间、水边、树下、山石上飞鸣栖息的各种禽鸟如燕子、鸳鸳鸯、锦鸡、和平鸽等总共有一百零三只,(原画作九十五只,后由汤文选先生在补写题跋时补画八只飞燕。)</p> <p>关山月先生画红棉、花间小鸟</p> <p>赵合梼先生画的鹌鹑</p> <p>端木梦锡先生画的梅花</p> <p>张振铎先生画的鸳鸯</p><p>吉梅文先生画的水仙</p> <p>蒋兰圃先生画的玉兰</p><p>钟鸣天先生画的竹叶</p> <p>王霞宙先生画的雁来红、蝴蝶花、紫藤和八哥</p> <p>徐松安先生画的山石</p> <p>张肇铭先生画的牡丹花和秋海棠花</p> <p>这幅以传统花鸟画为表现形式的巨幅国画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作品,整幅画给与人以雄浑大气的感觉,准确表达出复杂多变、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既各有特点又和谐一致,使画作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无疑在艺术上是成功的。</p> <p>当年这幅画作作品的影响力很大,在湖北省第一届美术展览中被评为特等奖。长江文艺出版社将其印成尺幅为三开的年画在全国发行,从1957年8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为30000幅,经至1961年12月第四次印刷共印刷了175000幅。</p> <p>郭平英女士今天在开幕式上致辞,她回忆其父亲郭沫若先生在一九六四年九月七日撰辞讲述了画之真谛;画为书祖,书乃画余,先画后书,部得其居。花来澧浦,草拟唐初,芳分秀布,王者奚如。鼓瑟鼓琴,悠扬其音,鱼出于深,鸟飞自林。琅玕作伴,琼浆泛澜,一拳缱绻,两仪斡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