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秋雨绵绵,空气干净湿润,适合在窗前静坐,拥着两个狗娃,回味路上那些点滴,那些愉快又温暖的片段。</p><p><br></p><p><br></p> <p><br></p><p>车进到凯里城,路边偶见几个盘着高髻的妇人,服装没有区别,只是发髻很显眼,高耸在头顶,后脑勺上插着一把弯月梳。这就是苗族吧。</p><p><br></p><p>到贵州二十余年,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少数民族装扮。</p><p><br></p><p><br></p> <p><br></p><p>三彩的兄弟建议我们去看郎德苗寨。作为当地人,他并不推荐西江千户苗寨,他说郎德更原生态,没有那么重的商业味道,可以直观真正的苗族生活场景。</p><p><br></p><p><br></p> <p><br></p><p>山路蜿蜒,旁边不时有满载的大卡车呼啸而过。途中经过几个小寨,靠山面水,黑瓦屋顶隐在山林中。</p><p><br></p><p><br></p> <p><br></p><p>河有美丽的名称- -巴拉河,此时河水并不丰沛,裸露了一半的河床。</p><p><br></p><p><br></p> <p><br></p><p>三彩清早去买卷粉的时候,店主告诉她已被一个人买走了一百多份,因为今天有好多人要去看“牛打架”。</p><p><br></p><p><br></p> <p><br></p><p>我们正好经过“牛打架”的河滩,路边小摊贩正在搭建准备中。宽阔的河滩上还只有三三两两的人和两三头牛。一头牛泡在河水里,在做战斗前的休养,看似悠哉游哉,不知它有没有恐惧和不安。</p><p><br></p><p><br></p> <p><br></p><p>下车问斗牛什么时候开始,答说大概下午两三点,还有三四个小时,等不到了。不过从我们回程时,在这截路上堵了两个小时的状况,已可想见下午围观“牛打架”的人潮。</p><p><br></p><p><br></p> <p><br></p><p>蓝天白云,又是一个大晴天。</p><p>疫情之年,游人稀散,景区门票减半。购票处遇见几个打扮洋气的小姑娘,这些小姐姐或许就是小红书的主力吧?</p><p><br></p><p><br></p> <p><br></p><p>郎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分上寨与下寨。下寨在山下,被打造成一条小街,沿路是一间间小木楼门面。</p><p><br></p><p><br></p> <p><br></p><p>头顶束着高髻的女人走在街上或站在街边,髻的左前面都别着一朵鲜艳的花。大朵的花,夸张地顶在头上,像戏台上的装扮。几个女子站在一起,一人头顶一朵醒目而娇艳的花,就有了争奇斗艳之势,很不真实,以至于我陷进了这朵大花里,扭过头一看再看。</p><p><br></p><p>因为这朵花,这些平常女人光滑的或者褶皱的脸上都生动鲜活起来。</p><p><br></p><p><br></p> <p><br></p><p>我想像她们坐在摆满头饰的桌前,将一头长发在头顶慢慢盘绕,挽出一个高挺滑亮的发髻,再斜插上一支银簪,或脑后插一支月牙梳,最后挑出一朵艳丽的绢花,别在髻上。那一刻,她们一定都是美女子。</p><p><br></p><p><br></p> <p><br></p><p>观光车上行不远,就是上寨,有九十多户人家,沿山而居。正午时分,阳光洒在稻田里,金灿灿的。田梗上立着一块碑石,是北京奥运之火纪念碑。据说08年奥运之火经过山寨时,也有过万人空巷的盛况。</p><p><br></p><p><br></p> <p><br></p><p>我们站在石碑前拍照,一个阿婆过来问要不要租苗服,三彩的妈妈用苗语与她谈好了价钱。阿婆叮嘱要在两点半前还回来,下午有歌舞表演,这些衣服都是演出服。</p><p><br></p><p><br></p> <p><br></p><p>30度的高温,穿着这一身苗族服饰,周身都在起火。帽子上一圈圈银饰,以及彩裙上的挂饰,随着脚步移动响成一片。我的偏头痛隐隐发作,拍了几张照后,赶紧脱下笨重的衣饰,找一个凉快的小店坐下休息。几个姐姐则穿戴整齐,如盛装的苗家女子,一路叮叮当当飘至巴拉河畔撒欢。</p><p><br></p><p><br></p> <p><br></p><p>我起身一个人往上走,想看看寨子的内景。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两旁,都是木质的房子,有简陋的小木屋,也有翻新的两层小楼,门外窄窄的楼梯,敞着雕花的窗。</p><p><br></p><p><br></p> <p><br></p><p>上寨有三座寨门,青瓦吊脚木楼疏密有致地建筑在近山麓处的山坳斜坡上,多数木楼为清代建筑。郎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br></p><p><br></p> <p><br></p><p>左右都是小巷,通往寨子各家各户。巷子里阴凉潮湿,青苔满地。高高垒起的石头地基上,一幢小木楼还未完工。傍山而建的木屋,拉开门便看见对面屋顶的青瓦。</p><p><br></p><p><br></p> <p><br></p><p>寨子里鸡犬相闻,一呼百应。鹅卵石铺就的小径错落有致。一条小溪沟从山上绵延下来,溪水哗啦啦流淌。顺着山路再往上,远处有一个祭祀台,我望一望周边,只有我一个人,那样的庄重之地,我不敢一人前去,便停下了。</p><p><br></p><p><br></p> <p><br></p><p>还完了苗服,我们一起去吃冰粉。店家是个小男生,十八岁。冰粉的份量很实在,青尘说这在捞沙巷,一碗可以兑出五碗来。</p><p><br></p><p><br></p> <p><br></p><p>我们的七碗还没弄完,外面的游客又在喊:来六碗!快点!小男孩明显忙乱了,我们几个孃孃教他先端两碗出去,把等待的客人稳住,一边帮他兑糖水。他腼腆地笑了,一迭声说谢谢。</p><p><br></p><p><br></p> <p><br></p><p>下午四点钟,芦笙堂的大喇叭响起来,有一种过节的感觉。表演即将开始,游客们从各个小巷钻出来,陆续就位,一听寨门处还有十二道拦门酒,又呼啦一声涌出寨。</p><p><br></p><p><br></p> <p><br></p><p>寨子里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换上了漂亮的民族服饰,盛装出场。妇人们身穿绣衣条裙,头戴银角冠,男子们则长袍马褂。全村尽出,从寨脚公路一直排到寨门。</p><p><br></p><p><br></p> <p><br></p><p>吹芦笙的老者站在稻田边,妇人们端着酒碗守在进门的路上,迎接进寨的客人,田梗上都是人,花花绿绿。悠扬的芦笙吹响了,迎宾的拦门酒喝下肚了,苗寨欢腾了!去看热闹的我也被热情的苗女拦住,喝了三道酒。</p><p><br></p><p><br></p> <p><br></p><p>寨门处的最后一道是牛角酒,喝的时候不兴用手扶,张嘴喝就是了。</p><p><br></p><p><br></p> <p><br></p><p>民族舞表演在芦笙堂准时开始,舞蹈、演唱、吹芦笙,所有表演者都是寨里的村民,原汁原味,呈现了苗寨的风情。</p><p><br></p><p><br></p> <p><br></p><p>青年女子表演的摆手舞活泼欢快,对面观众也忍不住跟着晃动手臂舞起来。</p><p><br></p><p><br></p> <p><br></p><p>曾经生活于洞庭湖畔的苗族先民,以鸟为图腾。舞蹈中模仿锦鸡频频“旋转”和“飞翔”,随动作变化而使腰间彩带起落飞扬,彩带上的饰物碰撞,发出金玉之声,把人们的心又带回到远古时代。</p><p><br></p><p><br></p> <p><br></p><p>佝偻着腰的老翁和老妪,站在队列里清唱的飞歌,非常原始,非常震撼。</p><p><br></p><p><br></p> <p><br></p><p>老人们面色安祥,如歌如诉。歌声仿佛具有不可思议的穿透力,声声直落心底。</p><p><br></p><p><br></p> <p><br></p><p>表演完毕每人都在领队处领块小牌,揣进衣兜,这应当是他们领“工资”的凭证。放学的小学生也套上服装,表演了一个舞蹈,一下场就奔了去买一根雪糕犒赏自己。</p><p><br></p><p><br></p> <p><br></p><p>最后,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上了场,围成里外几个同心圆,随着铜鼓点子绕场起舞,客人们也被邀入场内,将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p><p><br></p><p><br></p> <p><br></p><p>临走时,之前吃凉粉那家的男主人回来了,他告诉我们,小男孩今年高考考了六百多分,即将去城里上大学。他的脸上,都是骄傲和满足的笑。</p><p><br></p><p><br></p> <p><br></p><p>回去的路上,我们意犹未尽,忍不住在路边舞起来。</p><p><br></p><p><br></p> <p><br></p><p>这一趟苗寨之行,我看到了最原生态的苗族风情。清澈的巴拉河、扎着头花的苗族女子、满脸皱纹的阿婆、跳摆手舞的漂亮姑娘,与这位父亲的笑容,以及,三彩一家人的盛情,一齐都清晰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p><p><br></p><p><br></p> <p><br></p><p>谢谢摄影师二姐、青尘、三彩!</p><p>记录美好,留住美好!</p><p>同时也谢谢两个厉害的女司机青尘与柚子!</p><p>谢谢温婉的婉晴姐!</p><p>谢谢大家一路快乐同行!</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