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有人问我你说这江山社稷的稷是个啥?</p><p>我说,粮食。啥粮食?我笑着说,大哥你别考我,这个问题早些年读《诗经》碰见过,我还真下过一番功夫。大哥说,大家伙儿都不知道,才问你。我就给他讲解《黍离》中的黍和稷。</p><p>稷是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在《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先秦经典中多有记载。记述最细致的要数《诗经·王风·黍离》:</p><p>彼黍离离,彼稷之苗。</p><p>行迈靡靡,中心摇摇。</p><p>知我者,谓我心忧;</p><p>不知我者,谓我何求。</p><p>悠悠苍天,此何人哉!</p><p>…………</p><p>诗中的黍和稷,长得颇为相似。乃至于从幼苗到拔穗直至成熟时节裸露出来的颗实,让诗人每次经过都仿佛以为是黍子,但仔细分辨却分明是稷;而每一次“误读”,都会加重诗人心中的忧思与焦虑。</p><p>那么,稷究竟是一种什么粮食作物?</p><p>我最初查阅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某汉语词典:“稷:古代称一种粮食作物,有的书说是黍一类的作物,有的书说是谷子(粟)。”当然,对于稷,历代大儒亦人言言殊。好在,明代的中华药王李时珍在其皇皇巨著《本草纲目》中解释清楚了,楚人谓之稷,关中谓之糜。”哦!敢情稷就是我的故乡曾经广泛种植的糜子!</p><p>多么地熟悉,“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而我胃口的记忆却告诉我——“黍稷双馨”!黍子至今仍是我们家乡的主食,黍子糕,油糕,过年吃油糕,已然成为一种固有的风俗。而稷——不,糜子——则唤醒了我舌尖上最美妙的记忆!母亲把糜子米面搅成稀糊,用大铜勺子倒在烧热的生铁火盖上嚓的一声烙出香喷喷的“摊黄儿”;因而,李时珍的结论与我童年的记忆完全吻合:“稷与黍,一类二种也。粘者为黍,不粘者为稷,黍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结子成枝而疏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种,五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稷熟最早,作饭疏爽香美,为五谷之长而属土,故祠谷神者以稷配社。五谷不可遍祭,祭其长以该之也。”可见,古代祭祀社稷选择稷来供奉“谷神”,一者因稷为五谷之长,二者乃稷熟最早且疏爽香美。</p><p>“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今年春节期间,大哥给我带来几斤糜子。这就是去年春天我跟大哥聊天的产物。当时大哥问起社稷的稷是什么,我说就是咱们小时候吃过的糜子。大哥说,如今糜子的种子可找不到了。我问,那人吃的粮食呢?大哥说,用几亩地种一点谷子、黍子、豆子、山药(土豆)、白菜、西葫芦什么的,就够自家吃。我建议大哥多种些主粮。大哥说,如今的种子也是进口的,今年种上能打粮食,来年再用打下的粮食作种子,长出来就是一把草了,打不下粮食。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千方百计动员朋友寻寻觅觅几乎问遍山西的各个市县,从数百里外的山里老农那里买到几十斤“自种自食”的糜子种子,请大哥为我种几亩“试验田”。大哥说,糜子产量低,再说用糜子米面做“黄儿”现在的人大多都不会了。言下之意,种它的价值不大。</p><p>我郑重其事地对大哥说,我并不是想吃“黄儿”我是想让大哥帮助种几亩糜子,把它的种子赠予有意种植的人们。俗话常说,饿死老娘,不吃种墒。又说,一日无粱三军散,三日无粱父子难周全。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重于泰山。我说,大哥,这可是江山社稷的稷啊!大哥二话没说,开春就种了几亩“试验田”。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千辛万苦,自不待言。我把大哥送来的糜子——不,是江山社稷的稷,装在两个玻璃瓶里,分别放在办公室和家里的书架上。每当我看到它的时候,心里就会闪过《黍离》的诗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