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一一张云波

文化天地

<p>张云波,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首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齐鲁工业大学陶瓷客座研究员。</p> <p>1971年,张云波出生在山东省淄博瓷厂,那是一个名家荟萃、大师云集的地方。近水楼台先得月,伴着陶瓷大师叮叮当当的刻瓷声,耳熏目染于陶瓷世界中。他自幼酷爱书法、绘画,有扎实的书画功底。1990年,淄博陶瓷中专毕业,进入淄博瓷厂工作,师从中国陶瓷大师张明文,专攻绘画刻瓷艺术。张明文大师在精心教授他彩绘、刻瓷的同时,还让他专心钻研学习陶瓷微刻艺术。经过二十几年的锻炼,张云波成为以陶瓷微刻扬名的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他刻的字可以自由的“小”下去,小字如蚁、遒劲有力、线条流畅。</p> <p>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刻瓷艺术,以刀代笔,以瓷为纸,手艺难度高,创作成败不可逆转。中国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为刻瓷艺术的亲笔题词一一岭上红梅得古春,高寒出手气无伦。刻和绘是刻瓷艺术的两大艺术手法,灵透的悟性、精湛的刻瓷技艺、坚实的书法功底,在刻瓷艺术中缺一不可。</p> <p>刻瓷艺术中的微刻艺术更是一门绝活。张云波就是微刻艺术的代表,他独创“玲珑”技法,在鲁青瓷瓶上用隶书、行楷微刻汉字,最小的汉字仅1毫米大小,两寸之内刻字上千,且字字清晰。</p> <p>张云波创作时不用临摹,用毛笔在瓷瓶上打好线条,沿线条直接刻字,落刀无悔。把最小的字刻在陶瓷上,字小却清晰,小巧又轻盈,还不影响书法、陶瓷、山水融合之美,这就是陶瓷微刻中的“玲珑”技法,是张云波在刻瓷艺术中的创新之处。</p> <p>他将中国画的笔墨、气韵与西方写实艺术相结合,并巧妙融合西洋画的点、线、面于刻瓷技法之中,让作品既保持了金石韵味,又具有了笔墨妙趣。</p> <p>《泰山赋》是山水题材的鲁青瓷刻瓷作品,也是张云波艺术成就的代表。在这个60公分高的鲁青瓷鹿头尊瓶上,张云波把赵华民的《泰山赋》全文刻于瓶上,26000多个如蚁小字面积五寸左右,环绕泰山风景一周,近观是字,远看如画,与绘画相得益彰。画面上黑龙潭、中天门、南天门等景点巍峨壮观,亭台楼阁端庄、典雅,诗、书、画、印、刻集于一体。在第十五届中国工业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4“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件获得金奖的鲁青瓷刻瓷作品。</p> <p>微刻艺术最大的难度在于要有书法功底,字写不好,刻出来的作品就不美观。再就是刻瓷艺术对刀法力度有很高的要求,力度达不到,釉面较浅,上色后显示出来的很淡,看不出金石味道。多年来,为了保证臂力和手的劲道,张云波每天都坚持健身,所以他丝毫不像超然世外的艺术大师,而是练就了孔武有力的精壮模样。</p> <p>由于瓷器本身的特性,刻瓷只能一次成功,而不能重复修改,需要高强的专注力和耐心。《泰山赋》历经八个月才成功,一套《论语》文具整整刻了3个月,多年的刻瓷经历让张云波的手指已经变形。</p><p>他坚持用作品说话,踏踏实实搞创作,每年的作品只有六七十件,但是保证件件出自本人之手,杜绝枪手,精益求精。</p><p>《关圣帝君像》在2013年十艺节上获得特等奖,飞碟瓶《江南情》作品让人在嘈杂的都市生活中体会到扑面而来的田园风光。</p> <p>他的每一件作品中都附有亲笔书写的作品简介、创作由来,瓷器朗朗,墨香犹存,他对作品的尊重,对收藏者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p> <p>2015年,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大师捐赠活动,全国36位大师捐出了自己的作品,他的《凌波仙子》是唯一的一件刻瓷作品。这件价值1.5万元左右的作品,捐给了焦裕禄纪念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