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茶香情

张守梅

<p>  关于喝茶的记忆,最早来自于生产队吃大锅饭的时候,麦收时节,家家户户壮劳力都去地里抢收,中午饭由生产队一些留守妇女统一做好送到地头,一大筐炕饼,就着咸菜,吃完后,负责做饭的还会送去几桶煮好的茶水,那是一种植物的叶子,细长条的叶片,开白色的小碎花,香味浓郁,学名不清楚,大人们都称它为:饭茶,不知是否把喝茶也当成了吃饭的缘故。撸上几大把鲜嫩的叶子,放到大铁锅里烧开,稍凉,装满大木桶,挑到地头,干渴的庄稼人用白瓷大碗盛了,不在于品尝味道,总之是比白开水好喝又解渴,“咕咚咕咚”一大碗喝下去,整个人就恢复了力气,赶紧操起镰刀,继续劳作。</p><p> 再大些时候,是姥姥从大集上买回的茉莉花茶,让我知道,还有另一种茶香,姥姥喜欢喝酒、抽烟,更喜欢喝茶,没钱买好茶叶,也不知道何为好茶叶,喝这样的茉莉花茶末,对于刚刚填饱肚子的人们,已经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即便是喝白开水,也都是在做完饭后,灌一泥壶井水,就着锅底的余烬把水温热,我想,那水从来就不曾沸腾过吧,一如那时的日子,温吞吞的,这样的水自然是不能泡茶的。同样喜欢喝茶的勤快的姥爷,每年的农闲时节,都会上山下坡捡拾柴火,以备烧水的所需。天刚放亮,姥爷就在院子里支好快壶,姥姥到村西的井里挑来甘洌的井水,架柴烧水,沸腾的井水,冲开了茉莉和绿茶的芳香,滋润了姥姥、姥爷疲惫的身躯。</p> <p>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的品味也提高了,已不再满足于大集上买回来的那喝一口满嘴碎末的茉莉花茶,不再满足于那一块黑色的早已失了香气的茶饼,对价格昂贵的春茶不敢奢望,但麦收后的茶叶价格不高,那因为农忙来不及采摘的茶叶,那自由生长的肥嫩的大叶芽,炒制后散发出的醇厚的香味,诱惑着每一位肚子里逐渐有了油水的庄稼人,诱惑着每一位经过茶厂的,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勤劳的庄稼人,人们忍不住停下脚步,掏出带着体温的汗涔涔的三元五元的纸币,捧回一大包新炒的茶叶,还未入口,脚步似乎已经轻快起来…… &nbsp;</p><p> 不记得从何时起,就养成了喝茶的习惯,&nbsp;许是在娘自己种了茶叶以后,也或许是参加了工作后,品尝过各种味道的茶叶,红茶、普洱、铁观音、碧螺春,但最钟情的还是我们的日照绿茶,喝过,就再也离不开。喜欢,在薄云微雨的天气,窗外竹影扶疏,花含苞,人悠闲,此时净手沏茶,捧一卷书,于茶香中,品读喜欢的文字,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浮躁世界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明月。</p> <p>&nbsp; 今天,在这样一个微风不燥,阳光正好,茶吐新绿,春花争艳的日子里,跟随东港区作协的领导和老师们,走进后村镇万亩茶园绿茶基地,走进团山子村的-山茶人家。</p><p>&nbsp; 山茶人家总经理李峰,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先带我和焦老师去他的茶园看了看,这片占地三十多亩的茶园,栽植了从湖南农科院引进的新品种—碧香早,还有去年刚栽植的部分中白一号,李峰蹲下身,爱惜地抚摸着一株株已经习惯了日照水土,越来越茂盛的茶树,看着茶树刚发出的微黄带绿的嫩芽,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满眼的欣喜之情。整个茶园的管理都采用无公害除草、杀虫,就连浇水也不同于普通的灌溉法,这种喷淋式的浇水方式,是在茶园上面安装了喷淋头,茶树干渴需要浇水时,打开开关,无数喷淋头的水流,就如从天而降的甘霖,均匀地滋润着茶树,洗刷着叶片……对于各种茶树的生长特性和茶叶的制作工艺,李经理更是如数家珍,一一为我们介绍过。</p><p> 从茶园回来,在李经理那整洁明亮的接待室里,泡一杯茶,看茶叶在明净的玻璃杯里氤氲开来,舒展,舒展……逐渐恢复了她原来的模样,香气也随着散了开来,低头,一缕淡淡的清香随之沁入肺腑,轻啜一口,微微的苦涩,慢慢地咽下,一丝来自舌底的甘甜……一如李峰的创业故事。</p><p>高中还没毕业的李峰,跟随养公交车的姐夫在临沂闯荡,家中的一片茶园,就全靠父母打理,随着父母年岁渐大,心疼父母的劳累,李峰回到了这个三面绕山而居的村庄-团山子,村里家家户户有茶园,精明能干的父亲在管理自己的茶园之余,又开了家加工茶业的小作坊,收购本村以及邻村茶农的鲜叶,进行炒制。庄户地里,没有轻松地活路儿,白天,李峰和父亲开着面包车奔波在各个村子的田间地头收购鲜叶,晚上回家还得连夜炒茶,第二天李峰就开着面包车,带着新炒的茶叶,到周边的城市去推销,那些年,李峰一个人开着车跑遍了东营、滨州、潍坊、泰安、淄博等城市大大小小的茶叶店,凭着产品良好的品质,赢得了客户的信赖,生意逐渐红火起来。</p><p> 我问李峰,这些年最让人感动和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他说,这些年的闯荡,有苦也有甜,上过当受过骗,给人家发了几次货,到最后货款一分没收上来,人找不到了,对于创业初期的李峰来说,遇上这样的事情,不只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有心灵上的打击。但是也有温暖的事儿,淄博茶叶店的大姐,在跟李峰多次打交道后,认可了他的产品,也认可了他的人品,多次跟身边的朋友推荐,帮李峰销了不少的货,这份信任,李峰一直记在心里,在以后的创业路上,一直恪守着诚信经营之道。 </p><p> 86年出生的李峰,留着精神的小平头,整个人看起来非常干练,既有生意人的精明,也有山里人的朴实,在讲述他的创业故事时,一直面带微笑,仿佛所有经历过的苦,受过的委屈,都随着那微微一笑远去了。我在朋友圈发了山茶人家的采风图片,立刻收到了来自同事的留言,并由此引出了一段故事。</p> <p>  几年前的夜晚,同事开车到后村某村庄买山鸡,正赶上222省道修路, 一路上,除了坎坷,还有拦路收费的,行至山茶人家旁边,车子陷进路边的泥里,出不来了,无奈之下,同事鼓起勇气敲开了山茶人家的大门,茶厂的大叔(李峰的父亲),二话没说,立刻拿着铁锨和镐头,挖土垫路,连拉带推,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帮助同事把车子从烂泥里推出来,且分文未取。同事说,每次开车经过山茶人家,都会放慢车速望上几眼,就会想起那个无助的夜晚,山茶人家的出手相助,每次想起,心头都是满满的感动和温暖。 </p><p> 我向李峰证实此事时,李峰说,此事却是父亲所为,我转达了同事的感激之情,李峰淡淡地说,这点儿小事不值一提,这是做人之根本。正所谓茶品如人品,山茶人家能发展到现在在业界小有名气,正是凭着这份忠厚与善良,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赢得了人心。</p><p> “山茶人家”,也正如他朴素的名字一样,牢牢地扎根这片土地,与他的同行们,与许许多多勤劳朴实的后村人一起,为建设蓝色空港,红色曙光,文旅茶乡,美丽后村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p><p>&nbsp;&nbsp;&nbsp;&nbs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