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调关往事之(八)上学的那点事

江南大哥

<h1><font color="#ed2308"><b>小学和中学的那点事</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h1> 又到九月开学季,看到学校门前接 送孩子上学的大军,不禁想 起六十年代我上小学时的情景,犹如咋日,历历在目。</h1> <h1> 发蒙的孩子们,就好像含苞待放的蕾一个个绽放成甜甜的笑厣,如梦,似霞,更像一双无形的手在不经意间流泻的一首春天...<br><font color="#ed2308"><b>我的小学阶段(64年9月-70年12月)</b></font><br> <br> 说起小学生活,虽然是50多年以前的事,但还真记忆犹新。<br> 1964年秋天,我上学的愿望实现了——就读于调关镇六年一贯制的公办小学。</h1><h1> 父母早就为我准备好了上学的用品。书包是母亲用旧布亲手缝制的,书包里装着语文、算术和一个方格本、一个算草本,还有一个是父亲亲手做的木制文具盒。文具盒里装着几支铅笔、一块橡皮檫和一个削铅笔的蓝色圆形转笔刀。这些文具加一起大约要好几角钱。临出门前,母亲把三元学杂费放在我的上衣口袋里,怕我弄丢了,又在衣服口袋处别上了别针,还反复叮嘱我,“到了学校第一件事是把学杂费交到老师手上”。</h1><h1> 当然,也有家庭姊妹多,经济条件较差一些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因为没钱交学费,只好由街道居委会开据证明,申请学校免费的。</h1><h1> 那时上学没有幼儿班,七岁以后直接上一年级,也还有八、九、十岁上一年级的也不少。<br>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的条件和环境比较差,虽说是黑平房瓦屋的教室,但也还有不少的地方漏雨,冬天玻璃缺损的窗户就用厚纸挡住。操场和道路都是泥土的,见不到有水泥地坪的地方。<br>。</h1> <h1><b><font color="#167efb">七十年代调关小学平面简图</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 开学后就要按高矮个排位编号</b></font></h1><h1>我还记得:1号魏芬兰、2号唐春莲、3号李佑涛、</h1><h1> 5号李华明、6号肖仁海、7号我自己刘建平、</h1><h1>8号陈月新(赖子)、9号郑文华、18号庄启贵、</h1><h1>20号付家强、54号王和平、56号呙友英、</h1><h1>61号付元英……</h1> <h1> 记忆极深的是,学校没有课桌、椅子,必须要自己带去,不知道别的学校是否这样。还好,都是街坊邻居,如肖仁海、庄启贵、王和平、李华明、付家祥等………我们都是一起玩泥巴长大的。每两个人一个带桌子,一个带凳子,我与肖仁海同桌,庄启贵的桌子像个卖肉的案板似的,他和戈华兰同桌 、郑文华与陈绍山同桌、陈孝阳与王秋秀同桌……<br> 上学去,还要沿沟子经过一片很长的高粱地,差不多五六里路才能够到学校。这个距离对于我们7岁的孩子来说,也就叫出远门了吧。<br> 下雨天上学,不像现在的孩子们有小车接送。家庭条件好的有套鞋穿、油布雨伞或者的纸伞,大部分都是顶的麻布袋和塑料布。春秋季下雨打赤脚、冬天穿木脚(摔跤了的同学像个泥巴菩萨、穿木脚的同学背上全部都带的稀泥巴)。寒冬天气特别冷,同学们互相在教室的墙角<font color="#ff8a00">“挤糯米坨”</font>,还有带<font color="#ff8a00">火钵子</font>到学校取暖的(用棉壳或木炭生火,其实就是为了好玩),放学后都乖乖滴按照路队自己回家,无需大人来接。</h1> <h1><font color="#167efb"><b>当年用过的雨具:油布伞、纸伞、木脚、蓑衣、斗笠、套鞋、雨衣、麻布袋等…</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鑵头厂前面的小桥</b></font><br> 这座小桥经历了数十载风风雨雨地吹打,桥面印下了无数串踩踏的痕迹。可它仍然稳稳地静卧在那里,依然如故。<br> 64年秋,我启蒙于调关镇公办小学,就开始经过这座桥。当时是个木桥子,约7、8米长,3、4米宽,桥上的木板还略显湿润,上面结着墨绿色的青苔桥面,还有好几个洞洞,桥的两边是没有扶手的,就好像是放在沟子上面的一块大木板(调关人把比水沟宽的水渠叫沟子,这条沟应该叫东山渠)。每遇下雨天,木板上面的稀泥巴非常之滑,特别是冬天下雪或结冰,走起来就像跳舞一样的滑来滑去,步履艰难,人掉到桥下的事故时有发生,周边群众意见非常之大。<br> 这年久失修的危桥引起了公社革委会的高度重视,为了确保过往人民群众安全,于六十年代末,改建成了现在都还能看到的水泥石头桥。</h1><h1> 每当我回到故乡的时候,我都恭恭敬敬地走上这座小桥。不仅是因为它的神秘、它的诱人、更因为它伴着我的成长、伴着我的希望,伴着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br>  </h1> <h1><b><font color="#167efb">当年最时髦的书包袋子</font></b></h1> <h1> 我在一年级(2)班,班主任是刚从师范毕业分来的。她是一位令我们非常喜爱的老师,一头如丝缎般的黑发轻轻飘舞,弯月般的柳叶眉,一双大眼睛含情脉脉,玲珑的瑶鼻,粉腮嫣红,可爱的两瓣樱唇,如花般的笑脸圣洁美丽,身姿苗条,端庄美丽。她就是我们的老师——<font color="#ed2308"><b>邝润清</b>。</font></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font color="#167efb">任课老师有吴玉介、张桂香、吴文珍、曾丽娥、尹文秀、张瑞林、王国良、杨海贤、李风西、卢国旗、袁友涛、陈目益、郑玉笙老师……校长是张鼎清,教导主任黄新全。</font><br></h1><h1>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上一二年级教学秩序还很正常。从三年级起,基本上处于停课状态。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经常逃学,上了一节课,书包一拎,从窗户爬出去玩,有打牌的,打bo的(有滚bo、镫子bo)、捉迷藏的(恰咪裹)、到江边打漂漂、扇洋花、回家打芦席、编帘子、纺麻线的、捡柴禾的;农村的同学回去寻猪菜、放牛……等。<br> 逃课一两次,老师也不怎么管,成了典型的,老师会交代同学跟他家长带个话说。极个别的,老师也还去家访。庄启贵几天没有去上学,旷老师去家访的时候看他在长江挑水,老师接过水桶,帮他把水挑回去,确实非常之感动。从此,庄启贵也不旷课和逃学了。<br>  <font color="#ed2308"><b>老师啊,您一次的爱心,却给学生带来了一生的感谢</b>!</font></h1> <h1> 每个班上都会以街坊邻居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在一起做作业,看连环画……</h1> <h1>有部分家庭没有电灯,只能够在煤油灯下做学习</h1> <h1> 班上有几个同学在学校是很出名的<font color="#167efb">调皮佬</font>,“老打架骂人、老迟到早退、老犯错误不改”的“<b>三老元帅”</b>,<b>郑文华、刘禄华、陈二久</b>。<br> 不久,袁有涛老师对三老元帅又作了调整:“调皮捣蛋的<b>郑文华</b>,毫不在乎的<b>庄起贵</b>,吊儿郎当的<b>陈二九</b>”。</h1> <h1>上体育课的孩子们</h1> <h1> <b> 当年上学时用过这样的雨具:油布伞、纸伞、木脚、蓑衣、斗笠、套鞋、雨衣、麻袋等……</b></h1> <h1> 孩子们都野得很:游泳的、滚铁环的、到矶头下面沙滩上面打波(音bo)、到老戏园子坑里钓鱼、做游戏的……怎么高兴就怎么玩,无忧无虑!</h1><h1> 66年6月以后 ,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成了一句空话,上学来去自由了。学校要求大家只要能够把毛主席的《最高指示》和《老三篇》背熟也就行了,那时候还没有留级这个概念。这样一来,课堂上有的同学逗逗闹闹、嬉嬉笑笑、简直是乱七八糟。<br> <b> 郑文华</b>在上一年级的时候,把肥猪粉强行 喂 给同桌的陈绍山吃,吃下去后口吐白泡,把旷老师吓坏了,好的是还没有出现大问题。<br> 逃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有好几个是有逃课经验的,如<b>庄启贵、肖仁海、王和平</b>他们胆子大,经常逃课。有次,一起逃课的有差不多十来个,我也跟着他们跑到机械厂旁边的小沟子里去游泳,一下水就被水没过了头,咕嘟咕嘟喝了几口黄泥巴水,自己就爬上岸,再也不敢下去,在岸边呆着,看看差不多放学的时候到了,就和同学们一起回家。我很害怕,怕老师追究,怕父母知道。结果,根本没人追究,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h1><h1> 那时作业很少,基本是一回家就玩,不过,我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很熟练地背诵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我们这一届64年入学的学生,遇到了70年教学体制改革,将六年一贯制,改成了五年一贯制。我六年级读了一学期,倒过来与民办小学五年级的同学合并,上了五年级。70年12月底才小学毕业,在小学读了六年半(当时民办小学校长刘尚拓,老师有曾丽娥、刘芳、戈冬生、陈和云等老师……)。</span></h1> <h1><b><font color="#ed2308">那个年代孩子们就这个熊样</font></b></h1> <h1>每当开学时,第一天是参加劳动,由于那时校园都是泥土地,没有水泥操场,一假期就长得杂草遍地,同学们书包里都装个小铲子,把学校的杂草清除一遍。</h1> <h1><b>小学课本:</b>语文、算术、手工劳动、珠算。<br>毛主席的《最高指示》《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其它科目没有,清早到校先晨读(也叫朝读课),上午三节课都上语文、算术课,下午轮换学习(体育、手工劳动、周会、劳动课……)。放学时老师都布置作业,大都是写字,一个生字写十遍,第二天上课前老师要检查的,写不完的要再加十遍。</h1> <h1>66年下半年都变为“红小兵”了,停课闹革命咯!</h1> <h1> 学习雷锋好榜样,人人争做好人好事。上五年级时,<b>李建平</b>和<b>付建平</b>带领同学们主动修理班上损坏的桌子凳子,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h1> <h1> 到附近生产队去或把贫下中农请到学校来,搞忆苦思甜教育,还吃过糠巴子和野菜汤,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提高了的阶级斗争觉悟。<br> 学校还组织我们背着行李,步行到桃花山”红军树"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h1> <h1>我们班上的两个<font color="#ed2308">红小兵</font>——<b><font color="#ed2308">陈建清、吴运娇</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亲密无间的发小</font></b></h1><h1><br></h1><h1>1970年3月付家立、庄启贵下放一周年纪念合影<br>前排:王和平、付家祥、肖仁海、刘建平<br>后排:付家立、庄启贵、李良成</h1> <h1><div><br></div><div><br></div>前排:李贻松、付家祥<div>后排:李华明、王和平、韩智鹏</div></h1> <h1>20、调关小学71届(2)五二班毕业合影(1971年7月18日王国文师傅拍摄)</h1><h1> <b>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共浴一片朝阳,学习上,我们互相激进,生活中,我们互相帮助。同学之间的友谊十分珍贵,六年的时光这样匆匆地流逝,我们应该珍惜友谊、珍惜同学之间的点滴。</b></h1> <h1><b><font color="#ed2308">我的中学阶段(71春——73年夏,2年半)</font></b></h1> <h1><b>我们踏进了中学的门槛,</b><b style="color: inherit;">就像坚韧挺拔</b><b style="color: inherit;">的</b><b style="color: inherit;">白杨树一样在风吹</b><b style="color: inherit;">曰晒中茁壮成长起来。</b></h1><h1><br><br> 上了初中,我们就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大人,不愿再像小孩子一样,被父母亲什么都管 了,从“红小兵”变成了“红卫兵”。想变独立、想过自己的生活,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就好像天空中的那不甘寂寞的雄鹰,终有一天飞向远方。而父母能做的,就是在我们身后默默地挂念着,并在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给予我们生活的希望。<br> <b> 上了初中,我们变得有些年少轻狂,隐隐约约觉得开始有暗恋的对象了,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慢慢地滋生着。那些朦胧的好感,让我一度变得害羞。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过是想吸引那女同学的注意。就这样,我用那稚嫩的心,来谱写下一篇羞涩的乐章。</b></h1> <h1> 初中一二年级,在原来的调关小学上,二年以后又多读的半年,就转到当时的调关中学(黄陵山石首五中)。从此,我、李华明、余乐新等一部分同学开始了<b>学校的集体生活。</b></h1><h1> <font color="#ed2308"> 我踏上了初中,这个曾经令我不安的地方,才发现,初中是美的,初中是多姿多彩的。</font><br> 开始我们满怀期待的幻想着我的住校生活,想和同学们住在一起。想和同学们一起吃饭,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作业,那该多好玩啊!去住读很不习惯,住宿条件很简陋,有的窗户破裂了没有补上,一间破瓦大约30多平米,有11张上下床要住近二十二人。特别是我还住在上铺,爬上爬下好不方便。<br> 有一次劳动后,在寝室里余乐新用脸盆坐下铺洗脚,他发现床底下有一个小洞洞,把洗脚水往洞里倒,我看他倒我也倒……刘佑保说:“蛮怪呀,倒了两盆水都没有倒满,该不是下面有棺材吧”。(教室和寝室都是建在黄陵山坡下有不少的坟墓)我拿了一把铁锹,往洞里面捅,发现捅的很响,便开始挖,哎呀!真的是一口棺材。<br> 我们的班主任是<font color="#ed2308">张瑞林</font>老师。其他的课任老师有:<font color="#ed2308">王成文、胡祥普、杨海贤、陈端、阮成芳、黄振忠、吴华英、陈德军</font>等……<br> </h1> <h1> 黄陵山虽说不是很大,但是,到处都是乱坟岗。 初冬的夜里,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的吹着,偶尔传来一两声狗的犬叫声,冷落的山岗是寂寞无声的。在这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我独自背着十来斤大米(一斤大米换餐票要收三分钱的搭伙费),还带了一些酱菜去学校。当走过了陶器厂,从往大港口方向的堤上下坡,进入黄陵山山口,沿着山坳走在窄小的木桥上时,想起这周围到处都是一个个的坟墓,不由得腿子就有一些不听使唤,发软了。为了壮胆,有意思的大声唱几句歌或者干咳几下,越走越害怕。<br> 走在这阴森的小径上周围除了寂静还是寂静,天上亮,地下黑,仿佛寒气把光也阻隔了似的,连星星的微光也没有。天空并非纯黑色,倒是在黑中透出一片无垠的深蓝,一直申向远处,远处!只有一两里的路程,好像总是走不到头了。大约十多分钟后终于到了学校,感觉到身上吓出了好多好多的冷汗。<br> 从此,再也不敢一个人在黄陵山走夜路了!</h1> <h1><br></h1> <h1>1970年我们上了初中没几个月,学校就按照毛主席“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最高指示,安排了第几次的学工劳动。那是离学校不远的调关机械厂,我们班只劳动了大概两个星期,工人师傅给大家讲解车床、占床、铣床、刨床、电焊和电工知识…也有同学笑说,大家就好像一群童工! 不管怎么说,与现在每天背着沉重书包上学的学生相比,我们那时的精神状态应该是轻松的。但事有利弊,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则是欠缺和不足。</h1><h1> </h1> <h1>大约在71年,骆新阶老师,组织我们做粉笔、墨汁、无粮浆糊,学无线电……还走出去,请进来学工、学农,<br> 1、粉笔 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硫酸钙和少量的氧化钙,所需要的材料就是生石膏制作方法就是把它加热到一定的温度,让它脱水成熟石膏调成糊状,再放入模具里成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做成了,但是,还是不如在文具店买的好用。<br> 2、无粮浆糊 主要原料好像野韭菜果子一样的植物生产的,雨花大队附近的农田到处都有。生产的无粮浆糊当年办专栏和写大字报都是用的这种产品。<br> 3、墨汁 主要成分是烟煤粉、牛胶、水玻璃等<br>在做墨汁时遇到了不少困难,试验了很多次都不能成功,骆新阶老师带李耀林等同学,走路到藕池坐车去沙市请教专业厂家,学习技术回来后不久便成功生产出来了比较合格的墨汁,当年学校搞批林批孔运动都是用的我们自己生产的墨汁。<br></h1> <h1> 二(三 )班,班主任陈目益,带领以班长崔春华、能手杨建国等同学,他们用碳化饲料养猪。每天还要去农田里寻野菜养猪,还要搭建猪舍。……</h1> <h1><b> 初中生活</b>,像一碗中药,喝起来苦苦的。就像你被老师冤枉时,不免有些伤心,而这些伤心,正和那无人爱喝的中药一样,令人无法忘记它的苦味道。<br> <b>初中生活</b>,像一罐蜂蜜,品起来甜甜的。当你获得一分荣誉时,心里会比吃了蜜还甜,感觉很开心。<br> <b>初中生活,</b>像一首歌,这其中有苦有乐。我们乘着岁月的风,来到初二的尾巴上,带着对初中生活的见解,携着勇气,向未来高歌:让该来的来吧,我们在这里等待!</h1> <h1>我们于2018年4月6日在石首市楚源大酒店举行了“调关中学七三、七四届同学联谊会”</h1> <h1><p> <b><font color="#ed2308">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 时代变迁,翻天覆地。岁月的风霜,把我们当年不谙世事、却是风华正茂的你我,变成了今天看到的彼此。<br></font></b></p><p><b><font color="#ed2308"> 亲爱的老同学,回望半生匆匆过。当年的俊男靓女,已是鬓发霜染、容颜不再,若是他城相遇,能否相认?可是,我们依然记得彼此年少稚嫩天真的面容,仍旧回忆起课余时的童言无忌。也许再相逢,同班同学一下叫不岀对方的名字,却是各自的趣意绰号还深深印在脑海里。也许再牵手,同桌的你我,也只有课桌上那道三八线的印记。<br></font></b></p><p><b><font color="#ed2308"> 亲爱的老同学,各奔东西数十秋,历经风雨岁悠悠。希望我们能够经常在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听听久违的声音;看看陌生的面孔,说说离别的思绪;找找久违的校园,访访启蒙的老师。站在调关矶头,长江边上“让我们荡起双浆”,踏在黄陵山脚,追忆过往的情怀,珍惜久违的缘分,后续余生的情谊……。</font></b></p><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br></div></h1><h1>本文得到了毕利民、刘佑保、崔春华等老同学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热切盼望你们继续关注,一如既往!</h1><div><br></div><p><b><font color="#333333">待续——我的高中生活</font></b></p><div><br></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免责声明:本平台所采用部分图片或源于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涉及到版权纠纷,请联系在线小编删除处理,谢谢配合!</span><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