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44]——因“温麻船屯”而被《建国方略》器重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沙港</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p>闽东北霞浦县除了闻名于世的滩涂天光云影外,还因为始于三国东吴年间的“温麻船屯”船舶营造和航海技术,成为古代中国著名的造船基地和海丝贸易中心之一,在本世纪初还被孙中山先生纳入了《建国方略》中,这就是三沙港。</p><p><br></p> <p>霞浦县海洋滩涂特点在中国独一无二。雄起的东冲半岛强悍的不断向南延伸100多公里,好像一柄利剑把霞浦南部海洋劈成两半。东部的三沙湾,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天然深水良港之一。</p><p><br></p> <p>霞浦海域海阔水深,大小岛屿星罗棋布。三沙镇地处闽东沿海突出部,海岸线长35公里,依次有一澳、二澳、三澳、四澳和东澳、西澳等一个个可以停泊船只的澳口,其中自然地理条件最好的是著名的深水良港古镇港,港面宽800米,长2500米。港内风平浪静,可停泊数万吨位的轮船。</p><p><br></p> <p>三沙港自古是霞浦加强与南北各地联系的重镇,从这里出发的商船可以上北洋、过台湾、下西洋、走南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不论是霞浦黄瓜山贝丘遗址、遗物,还是目前国内发现最长的古代海埕石路桥霞浦汐路桥,都见证了霞浦源远流长的海洋文化和海上商贸易发展。</p><p><br></p> <p>三沙港与福瑶列岛之间的一个岛屿就是烽火岛,海岸线曲折多湾澳,岛礁多由花岗岩和火山岩构成,六百多年前,这里曾是战船兵卒云集的水寨 。</p><p><br></p> <p>福瑶列岛由大、小嵛山、鸳鸯岛等多个岛屿礁石组成,西距三沙港5公里,是闽东的第一大岛。 万历二十年(1592),明政府在嵛山设游,驻屯官兵459人,并配有福船、哨船、东船、大乌船、快船等22艘,连同其后设立的台山设游作为烽火营左哨之两翼。</p><p><br></p> <p>无论是三国两晋,还是元宋时期,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和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闽东的海洋文化和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福宁湾及湾口的三沙港。作为古代重要的造船和航海基地,保存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p><p><br></p> <p>根据近年来发现为数不少的墓砖铭文,加上不断发掘的造船工具青铜臿、造船木料古樟木、粗大麻质船缆(碳化)的出土,以及历代地方志记载,三国东吴政权曾在现霞浦县沙江镇古县村设立“温麻船屯”,营造大型船舶,成为当时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并以出色的航海技术,使当时的港口在对外海洋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p><p><br></p> <p>“温麻船屯”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一大创举。通过将中国传统的木构技术与福建沿海贝壳灰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人类造船史上的一项技术大突破。福宁湾内“温麻船屯”率先发明了由贝壳灰、麻筋、竹丝、熟桐油等5种材料合成的一种修造船舶的粘合剂,即“温麻五会”。</p><p><br></p> 正因为首创“温麻五会”技术,才逐步得于开始营造大船,为远洋航海开展贸易往来得以实现。“温麻五会”从此奠定了“福船”远航的基础,开启了闽东“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程。”<div><br></div> 据宁波地方志记载:宋时有商船自长溪县三沙起航,经停庆元港(宁波)后,再驶往高丽(今朝鲜半岛)、倭国(今日本)。在福州海关志中,也有商船自三沙出港,经停福州码头后再过台湾、下南洋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在“海禁”政策的背景下,具有“闽浙锁钥”地位的三沙港由此进入一段衰落期。<div><br></div> 民国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将以三沙为中心的福宁渔港,作为未来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初期,三沙港因优越的地理条件,仍发挥着重要作用。<div><br></div> 三沙与台湾基隆港隔海相望,人民语言相通,血缘相同,习俗相近,两岸渔民常在同一渔场捕鱼作业。近年来,台胞来三沙避风修船,海上经商者不断增多,使三沙成为福建省对台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三步一卡拉,五步一酒吧,发廊满街拉,一路雅马哈。”三沙港曾是对台小额贸易频繁的地方之一,许多“台货”从这里走向全国。<div><br></div> 三沙港濒临全国五大渔场之一的闽东渔场。如今的三沙渔业公司、闽东渔场指挥部、闽东船舶监督站和三沙台胞接待站均设在这里。金秋时节,又逢鱼汛季节,苏(江苏),(浙江),(广东),台(台湾),闽(福建)等地的渔船云集于此,桅墙如林,喧声如潮,成为闽东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和对外开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谢谢浏览)<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