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当年 大学•大学 (六)

一夫

<p> 五.</p><p> 同学当年</p><p><br></p><p>当时的学生构成,有些复杂,有些人,来自工矿部队,都是带薪上学。比方说我们年级有几位,在部队是连级干部,当时月薪应该在七十多元。这类带薪的学生,大约占15%的比例。有一小部分是直接来自高中的应届毕业生,其余的,便是像我这样的农村人,包括下放在农村,一时还没得到提拔和推荐,无缘回城的人。这部分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偏大。还有的是,没有来得及下放,从而赋闲居家的人群。</p><p><br></p><p>学生成分(不是指所谓的政治成分,而是泛指学生的身份构成)复杂,年龄估计处于15岁到30岁之间,来自华东地区的几个省市,具有五花八门的职业背景、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甚至有人已经为人父为人母了。</p><p><br></p><p>一班的朱同学、八班的马同学,还有法语专业的一位漂亮的女同学,来自文工团,朱的手风琴,马的小提琴,法语漂亮同学的琵琶,特别是那《十面埋伏》,都是一流的水平,至少在我当时认为。有一位谢同学,来自歌舞团,跳舞,一级棒。</p><p><br></p><p>有好几位直接来自部队的,记忆犹新的有四位:潘、刘、夏、孙。他们一般都身穿军便装,特别是夏,海军蓝的军装,压上一个软边海军帽,鹤立鸡群,倒不失为佼佼者。</p><p><br></p><p>四位当年的军官,写起他们,有些令人唏嘘感叹。潘同学在纽黑文,就是耶鲁大学城,潘空军在那里开了一个小酒庄,靠卖酒,自己当然也喝,为生。如今总算退休了。自得其乐的,买了自己的房子,种豆南山下,经常谈论些腌制腊肉和炮制酱萝卜的琐碎事情。还喜欢把当年在空军大院的旧事,四处张扬,写了、说了不少的故事。</p><p><br></p><p>那位夏海军,后来一直老死不相往来。好像在厦门,又说她在上海。祝她安好!</p><p><br></p><p>刘同学,一个帅哥,为人也谦和得体,是三班的班长。不幸殁于肺疾,令人心疼!兹贴上悼念亡友的祭文:</p><p><br></p><p>祭刘同学</p><p><br></p><p>西元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星期五,耶稣教的Good Friday,耶稣赴难日;农历辛卯年三月二十,易祭祀。</p><p><br></p><p>学友刘,与病魔抗争旷时日久,骤然撒手西去。噩耗传来,学友们莫不唏嘘动容,顿足悲怆!</p><p><br></p><p>仰首敢问苍穹:清明刚去,春机无限,奈何天不留人,收我学友于英年!?天无语以对,唯漫撒细雨,万物濡湿,谷雨时节,天也多情。纷纷扬泪,是为我学友叹息,是为我学友送行?!是与我等同窗好友们同哭?!</p><p><br></p><p>刘学友,山东人,早年入伍;嗓门宽洪,为人仗义;常笑,辄靥生酒窝。毕业去了山东,久隔音问。两年前,或接其电话,由华盛顿胡学友处打来。虽揆隔数十载,遥距千八百里,然学友音容笑貌,骤然扑面而来:晓曦哇,我要把儿子送你那儿读书呐......虽为乐趣笑谈,然推心置腹之情,拳拳盈握。噫吁兮,公子尚未谋面,学友骤登天庭,如今天人两隔,朗朗笑语尚萦回在耳,怎不令人扼腕垂首,怅然叹息!</p><p><br></p><p>早年我一位教授,病魔缠身日久。医生告之,回家静养,尚得百日。教授笑答:承主荣光慈爱,我得以承享人世间爱与生活;如今蒙主招我,在主的天堂,沐浴在主的仁爱之中,我将更加荣光。其继续教书育人,勤奉主事,一年后,安然辞世。</p><p><br></p><p>谨率内子,添香遥祭于 美国亚特兰大松竹居,时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西教复活节。唯愿刘学友音容笑貌复活,精神复活。学友家人节哀!</p><p><br></p><p>孙同学,人高马大的帅哥,课余打桥牌,也是运动场地上的好汉。毕业后一路顺风,改行做了司法,负责办理过皖省的一位副省长的案子,把他送上了断头台。当时,同学们都为他感到无比的自豪。唯有本人,有些固执已见,毫无由头的就替他担忧。知情人都不解。其实,也很简单。譬如一群狼,你做(结果)了其中的一匹头狼,便携带着得胜者的豪迈,面露无限风光的神态。其实,你身带戾气而不自知,特别是对其他的狼们而言。殊不知,那狼,是有同伙的,说不定,那些群狼无首,在落荒而奔命,狼奔鼠窜的仓皇之后,招降纳叛,组成了各自的崭新的阵营。对于某人当年坏了牠们的好事,岂不念念在兹、耿耿于怀?一朝得势,反噬过来。再者,飞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简单的道理,不难理解,却最能叫人淡忘。殊不知,这么些年头过来,但凡横刀勒马,活跃在那种场合的,几乎毫无例外的折戟沙场,是谓瓦罐自在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p><p><br></p><p>社会,对于记性不好的人,从来就不吝啬其相应的惩罚。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果不其然的,孙同学进去了,委屈十二年,罪名是‘你懂的’。山东同学老侯,发起同学募捐。也是有法无法的,表示同学们的一番旧情。提倡每人认捐100元,倒也是无伤大雅的事情。因为就币值来掂量,也不过是当年寒窗四年时辰的两元钱。</p><p><br></p><p>风起云涌的,就收集到好几千块。到本人这里,一毛不拔。后来,同班陈同学跟我谈及此事,觉得不以为然。当然,陈同学老陈(成)持重,也没直截了当的把话挑明了讲。我之所以这么做,自然有我的道理。你枯坐牢笼,独对古灯,要钱做什么?再者,以贪腐入罪,不管是不是在案发以后连锅端了家里的财神爷,就眼界来看,对那几文小钱,肯定看不上眼。所以,捐钱无益!又说,他那是被冤枉的,会有出头重见天日的那一天。我说,翘首以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何某人来做东,聚当年学友济济一堂。</p> <p>有人以为我是小气,为人寡情。这,倒是需要解释一二的,姑且援引几个旧例,以正视听:宋同学患病,适值本人在北京开会,送去2000元,聊表愿心,祝他早日康复。何同学的先生不幸,率先提议建立一个班级微信小群,提议捐款2000元,结果大伙儿统筹兼顾,采取折中,捐1500元。那年办入学30年庆典,我们挤不出时间参加,捐款100刀(也许是200刀,记不清楚了。)提及这些,似乎难免俗套,自己是不是俗人一个,天知道。</p><p><br></p><p>我们五班20位同学,家住合肥的有六名,芜湖的四名,蚌埠两名,巢湖一名,江苏一名,屯溪一名,福建一名,浙江一名,上海三名。</p><p><br></p><p>刚入学不久的那阵子,基本上适应了崭新的学生生活,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大体上把握住学习的进度,理解到学习的难度,同学们都应该明了自己的方向和对未来的憧憬,尽管,那是一种懵懵懂懂的,有待于启明的状态。</p><p><br></p><p>在次年春天,春暖花开的时令,我们班级,结伴外出郊游。先是到合肥西郊的大蜀山野餐。大家都准备了一些肉食面包水果之类。先在合作化路上乘坐10路公共汽车到五里墩,再改乘三路西下到终点站,那里应该有个什么农机三厂,从那里等候搭乘西郊班车,一般半个钟点有一趟。大家快快活活的,说说笑笑,无限的幸福,都毫无遮拦地表露在那青春洋溢、无忧无虑的脸上。</p><p><br></p><p>那次活动,得到了系里的表扬。大家伙高兴,趁势就又到逍遥津游玩。合肥的章同学,家里有照相设备,自告奋勇地给大家拍照,将那清淡但永远值得留恋的画面,定格在黑与白的镜头中。</p><p><br></p><p>前不久,大伙儿一时兴起,纷纷的上传当年的照片,清癯的脸,素净的衣衫,质朴的发型,倒是那时候生活的逼真写照。瞧着同学们那清秀淳朴的面相,以及那清澈深邃的眼神,往事,便依次的闪现在脑海中,历历在目,挥之不去。</p><p><br></p><p>在后来的岁月里,难免的就发生了悲欢离合的扫兴。来自上海的顾同学与来自合肥,后转至北京的宋同学,都先后作古,万分的不幸!</p><p><br></p><p>小宋长的大头大脑的,浓眉大眼,眉清目秀,面相和善,是应届毕业考进大学的。他的姐姐同年考入安大,也是美谈。当时并不知道她。那一年到北京,在宋府,聊到了当年孤陋寡闻,我说,“还真不知道你也在安大,可惜了的。”宋的姐姐年龄应该比我稍小一些,笑着回道:“现在还不迟。”我们,连同站在一旁慈眉善目的宋妈妈,都扶掌大笑,也是暮年人的乐趣。</p><p><br></p><p>在学校时,小宋是学习委员,其实他比较贪玩,花费在运动场上的时间比较多。作为兄长,倒是有几回直言不讳的告诫于他。有一回,他领着我们全班上回龙桥附近的安徽日报报社参观。宋母在那里是技术干部。我们(至少是我本人)开天辟地头一回看到了复印机,进口的日历原装货!估计当时,也还没有具备组装或者是山寨的能力。宋妈妈喜滋滋地给我们做详细的介绍,还不厌其烦的试印几张文件给我们瞧。真是大开眼界。如今,自己的书房了就有两台家庭用的复印机。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晃若梦境!</p><p><br></p><p>毕业以后,小宋竟然考上舞蹈理论的硕士研究生。有一回,他率领一个青少年舞蹈杂技艺术团赴美演出,在华盛顿与那里的同学相聚,没忘了给我这个老哥哥打过来电话。我们海阔天空的聊了很久,那时候,长途电话还收费,而且价格不菲。我说你挂掉我拨打回去,他快活的笑了,“没事,”他说。看来,混的还不错。</p><p><br></p><p>后来回国,去北京,承蒙他盛情,邀请我们夫妇赴宴。五点钟自天坛公园出发,半道上街面上的路灯都亮了,那是设定好的,七点路灯齐放光芒,不论天晴天阴,刮风下雨。待终于赶到饭店,屁股还没坐稳,店小二而就过来催促,说是他们要下班了。那一回坐在一起喝普洱茶和黄酒的,有我们夫妇,还有当时理论界的大腕同学刘博士,和另外的一位刘姓的同学。当时,发现小宋面目清癯,体重像是下降许多。他笑着告诉我,正在饮用一种减肥茶,效果颇佳。逗的我仔细的炒誊下来,还转身向朋友们推广。其实,后来分析,那时候,他已经不幸抱病在身了。</p><p><br></p><p>再后来,去北京开会,马同学开车,领着我东弯西绕的,来到宋府。是在一楼,门前有个小院落,挨着篱笆墙,是一排的竹,冬天的北京,寒风凛冽,天空也灰蒙蒙的,给人以孤凄与压抑的感觉。竹色倒是还不失青绿,只是难免的灰尘掩面,觉得有一种生发自心灵深处的、无可名状的灰心丧气的沮丧。</p><p><br></p><p>记得那回,送给漂亮的马同学一幅字,是老子的语录:人法地,地发天,天发道,道法自然。宋家姐姐说是认识装裱界的朋友,便委托她代劳,给装裱起来,也是老同学来自大洋彼岸的一番心意。</p> <p>对于生与死,人与人之间的认知不尽相同,看法和观点殊异。窃以为,人生在世,都是给判处了死刑的。也就是说,死,是最终的归属与归宿,只争来早与来迟。虔诚的基督教徒,有主的召唤,聚齐在十字架下,升到天堂。具体天堂是什么样子,里头有没有,或者说有什么,他们到时候自然就会晓得。笃信佛教的,届时便皈依到灵山脚下,接受恒河的圣水的洗礼。信奉其他教宗教义的,自会响应各自神祗的感召,将那抛离躯壳的魂灵,在虚无缥缈的空间,依着祥音禅鼓,各得其所。于是乎,虚无缥缈的灵,在虚无缥缈的境界,虚无缥缈地混为一体,归化于大同,钟磬之音不绝,晨霭暮蕴永存。</p><p><br></p><p>从这个角度来权衡,为人,其实不必要太计较,太逞能,自尊心太强,野心太旺,又有什么好呢?说句颓丧的话,也是《红楼梦》中的句子:荒冢一堆草没了。如今,连荒冢也给省略去了。</p><p><br></p><p>在同学群里,看到了噩耗。该来的,还是来了。极其郁闷,写下了这样的祭文:</p><p><br></p><p>哭宋学友</p><p><br></p><p>西方,乃至东方,在向伟大的母亲致以节日的祝贺和拥抱的时候,一位慈祥、睿智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掌上珠;</p><p><br></p><p>一群年过半百的哥哥姐姐们,在这梅子将熟,煮酒未温的季节,欢欣雀跃下扬州的当口,失去了一个学友-大头大脑、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学友;</p><p><br></p><p>在学期行将结束,暑假来临之际,晓曦一边厢默默祈祷上天,一边厢计划着六月初再去北京,期待一聚,把茶叙旧的时候,XX小弟弟却径自走了。走了......</p><p><br></p><p>大学时,XX年小,顽皮中见着可爱;喜欢抬杠且好激动,每每激动,就有点口吃,让人忍俊不禁,联想起三国时蜀中大将邓艾来,“邓艾邓艾,期期艾艾......"</p><p><br></p><p>约五年前,老弟打华盛顿给我电话,大体上对他毕业以后的工作有了几分了解;去年夏天在北京,马同学南下省亲之前,帮我约了他,由他做东,几个在京的同学小聚,本来是可以多聊一会的,叵耐路上堵车,半小时的路,耽搁了四个小时,没坐一会儿,饭店就催促打烊了。</p><p><br></p><p>去年底到北京时,情况也就不大好了。承情马同学,得以专程去看望了学弟,除了精神尚好,身子也就一副架子了。心中凄惶,但没流露于颜色。回来后,在网上向诸位学友汇报时,用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p><p><br></p><p>冬天里,宋家姐姐门前的桃,自然有枝无叶,那婷婷的竹,冻绿的颜色,尘垢蒙蔽,给人以沧桑感,回到下榻处,说不上心情郁闷,油然生出一丝大彻大悟:</p><p><br></p><p>--夫妻本是同命鸟,苦命的学弟,折翅舔羽,只能饮血和羽独吞!</p><p><br></p><p>--父女形如根和树,可怜的学弟,根柯虬结,沉疴不起的要命时刻,得以舒展发达的女孩儿,到底在哪?!</p><p><br></p><p>--八旬老母,巍巍在侧,爱姐凄惶,苦泪难咽;学友踌躇,无计可施!天也苍苍,地何莽莽?遽而寡情,天人两忘;仰天长叹,顿足神殇!</p><p><br></p><p>一哭学弟,事业无望,蹉跎挫顿,心志未偿;</p><p>二哭学弟,家事颓唐,妻女何在,壁徒空房;</p><p>三哭学弟,走也凄惶,白发老母,不能孝养;</p><p>四哭学弟,姊弟情长,抽身远去,姐可心伤;</p><p>五哭学弟,心事茫茫,学友情切,天地难忘!</p><p><br></p><p>我们五班同学中,早逝的还有一位顾同学。上海人,下放在安徽,比我稍年长。人长的方面大耳,端的是一表人才。平时不多言语,学习刻苦认真。有件事,他对我深怀芥蒂,应该是个误会,但总是觉得‘日久见人心’这句古话,便也没做解释,因为并没太介意那回本来不应该发生,但是的确发生了的事情。</p><p><br></p><p>那时候,学校提供生活费,一般没有工资收入的,都可以自报家门,多少会得到一些生活补助。由班级初步拟定受惠人及补助金额,一般学校宽容大量,都会照单批发的,就是批准发放。好像是每月10元到20元,分三个档次。</p><p><br></p><p>我当时的经济情况(后头会提到),可能是全年级最差,便拿到20元的助学金。当时大学生的口粮定量,好像是34斤,基本上供应大米白面,没有搭配山芋干之类的杂粮一说。那20元,大概7块钱买饭票,余下的发以菜票。保持正常的伙食,相对平衡的营养结构,就是我们常说的‘饿不死,涨不呆’。这方面的事,后面再深谈。</p><p><br></p><p>我那位来自上海的老兄,也是20元助学金。尘埃落地,学校一成不变的发放,副班长按月领回来,一成不变的分派下去,垂直发到具体的受惠人的手中。如此以往,天下本无事。可是,有那么一天,一位来自合肥的同学,在楼梯口拦住我,说是根据可靠消息,那位上海人同学,家庭资本家出身(所以他一直困在农村),如今得到了平反,退回了原来扣发的钱财,还有股份的红利,等等。瞧他鬼鬼祟祟、煞有介事的神态,便问他,“什么意思呢?”“既然他家境大好,就不应当享受甲等助学金!”合肥的同学斩钉截铁地说。</p><p><br></p><p>当时,我也是懵懵懂懂的,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便把所得知的消息,转告了辅导员黄先生。后来怎么处理的这件事,系里也没有知会于我,我也一直没去查问。</p> <p>其实,那件事,如果搁在当下,会处理的皆大欢喜。比方说,我会私下里跟他商量,“嗨!听说你老兄家里落实政策啦,可喜可贺!是不是考虑掏出来几文,请哥们几个搓一顿?”酒足饭饱之后,地球依然的按照固定的轨道旋转,皆大欢喜。</p><p><br></p><p>本人当时对那件事情的处理,的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授人以柄。当时总是觉得(现在也还是如此认为),整个社会都甩开了往日的羁绊,咱们读书人,就得襟怀坦荡,明明白白的行事做人。不该是你得到的,就不该伸手。就那件事,于理,本人问心无愧,于情,也无失大方。</p><p><br></p><p>那件事,本来也就是那位给我打小报告的同学跟我两人知情,实际上,本人当时闭门读书,社会上的事情,根本不关心,也无从得知那些具体的小道消息。可是,根据上海老兄后来对我的态度,他是在事后深知内情的,或者说是深知挑拨是非者所希望他知道的内情的。</p><p><br></p><p>在2015年,同班的柳同学在科大食堂小范围的宴请我,陪坐的有小何同学(中科大教授),闲谈中,有意无意的,就提到了那段往事。柳同学问我,为什么不早说出来。我回答道:“早点儿说,迟点儿说,或者干脆就不说,又有什么区别呢?”特别是在当事人已经作古的时候,旧话重提,更加的令人唏嘘。</p><p><br></p><p>之所以把这段不太叫人高兴的糗事重新推到台面上,是想引出这样一个话题,那就是,但凡有人的地方,便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但凡有国人的地方,不尽如人意的糗事就打堆;但凡有国人中的读书人的地方,那种事情就多不胜多,不厌其烦,从而荒废和埋汰许多人的时间与精力。</p><p><br></p><p>后来,通过一个叫做5460的交流平台,那是领先于微信好几年的社交平台,得知那位上海老兄已经不幸作古。那桩有头无头的公案,倒真的是欲说无门了。</p><p><br></p><p>对于大学四年的同学,从来襟怀坦白的与他们交往,至今,仍然对他们深怀情愫。每次回国都跟能够联系上的同学聚会,把酒言欢。同学们热情的接待我们,如果时间能够安排,我们通常也回请示意。老生老旦,皓首童颜,虽然力不胜酒,但其乐融融,千真万确的是人间一大乐事。</p><p><br></p><p>兴高采烈之余,自然怀恋那些逝去的同学。后来,在12年前的清明节,写成这篇祭文,为所知道的逝去的老同学,表示至诚的哀悼:</p><p><br></p><p>清明祭</p><p>于美国亚特兰大松竹居</p><p><br></p><p>戊子清明,天气晴和,微风徐来;早树淡绿,迎春鹅黄,茶蕊深红,桃李齐放;月桂飘清雅芳香,晨鸟啭悦耳啼唱;年逾天命,鬓发虽衰,然处身于此时此世,幸莫大焉!</p><p><br></p><p>安徽大学外语系78级,经年鞫力,默默耕耘,英才辈出,海内扬名。两年以来,5460网上,百名学友,蜂拥蝶舞,轻吟长唱,嬉笑怒骂,信手文章,叙阔别之情谊,搭月圆之长廊。</p><p><br></p><p>原六班长莫,老成持重,恭谦和让,表率同学,诚信韬光。置此清明之际,挥手再倡:为仙去的几位学友祭。其言也切切,其情何恳恳。特沐手危坐,虔敬扶笔。</p><p><br></p><p>亡友李,蚌埠人氏。贤淑沉静,轻举慎行,恭敬谦学,克己度人。仙逝于XXXX,享年XX。遗一女。</p><p><br></p><p>亡友顾,上海人氏,早年时运多舛,背井离乡,营营度日于安徽农村;为人沉稳,为学勤勉;友睦同学,兢兢业业,事业有成,奈天不假年,逝于2002年,享年51岁。遗一子。</p><p><br></p><p>亡友王,合肥人氏。英才卓睿,清淡勤恳;由合肥而北京而美国,娶贤妻得闺女创事业;皇天不眷,哭娇妻之先逝;时不佑人,叹学友痴情,抛幼女而后随。逝于XXXX,享年XX,遗一女。</p><p><br></p><p>亡友安,宣城人氏。姊弟先后进安大,传美谈于一时。安老弟童趣当年,乐观通达,经河南立上海,奔波于北美。出于清贫但正气一身,成仁心出一念,捐英年存万古,别老母,抛幼子。余倾得恶讯,经夜难眠,清晨起而成挽联:</p><p><br></p><p>安然仙去二月冷雨异地恨 </p><p>刚才梦来四年寒窗同学情 </p><p><br></p><p>逝于2007年,遗一子。</p><p><br></p><p>悲乎!!哭我上列亡友,正当英年,奈何天不假年?!猝而仙逝,抛老人于难眠长夜,遗幼子于无尽情思;吾辈学友每思每念至此,莫不慨然长叹,莫不唏嘘喟然。</p><p>清明寒食之际,78级学友30年欢聚之时,无酒浆罗列,无纸陌烟绕,唯心香一柱,唯思念绵长,临东风怅望,仰太穹神往,思我亡友,诉我衷肠:</p><p><br></p><p>三十年前,初与君会,明目清亮,意气豪放,书生作派,神采飞扬;与君朝夕苦读,殷勤四年寒窗;与君茶余饭后,畅谈人生理想;与君嬉笑怒骂,戏逐体育场上;与君称兄道弟,喜乐爱怨共享;感君平淡勤学,学弟学妹榜样;感君无欺无掖,至诚与人交往;感君扶掖后进,行为平和谦让。痛君遽尔仙逝,令吾黵然神殇!想君早登仙籍,想君早升极乐;祝君佑尔子女,望君念吾情谊。再祝再祷,呜呼哀哉!伏惟尚飨。</p><p>死者长已矣!</p><p><br></p><p>耶稣受勠而复活,达摩坐化始登仙。德善者,仙籍有名,仁慈者,早列仙班。</p><p><br></p><p>学友孙,由园圃之道感悟出世今生:万物繁荣,化而为原始、存永恒;皮囊生涯苦短,精、神永驻永存,万古长青!</p><p><br></p><p>学友陶,由清明溯寒食,述重耳感怀子推,寒食不食,追思缅怀大恩大德:吾辈义重乎重耳?亡友情浓乎子推?</p><p><br></p><p>学友沈,皈依耶稣,读余《清明祭》前半阙,曰:纳我祭词 “我思亡灵随风在,寒窗友情与天长。”仅恭录沈兄祭词于斯,时纪元二00八年四月四日。</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