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我的老家在山西省左权县蛤蟆滩村,回老家的想法已经有几年了,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提上日程。</p><p>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我总共只回去了3次,住了不到半个月。但我的爷爷、奶奶和父亲说了很多关于老家的故事,我也接触了很多老家来的亲戚。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陪爷爷回老家开会,来了很多全国各地在左权县抗日的老革命,连着三天晚上在礼堂表演左权本土的各种文艺节目,我最喜欢的是左权民歌,所以现在听到左权话和左权民歌就感到十分亲切。</p><p> 这次回老家,主要还是二姑和二叔促成的,8月二姑发来了消息:县政府给蛤蟆滩村挂上了“历史建筑"的牌子,二姑和二叔分别和我聊了很多老家的事,也很想看看闫家大院的现状和左权县现在的变化,但由于身体原因,不能亲自回去了,特别是二叔,离开老家六十多年,现在脑海里还是40年代的记忆,思乡心切,我也表达了回老家的想法,他们很高兴,二叔和二姑给我普及了很多有关老家的知识,提供了很多信息,特别是二叔还画了下院的平面图,使我这次回老家能做到心里有数,为了拍好视频和照片,我和爱人樊文慧还专门请了我的老师白涛,一同前往。</p><p> 在左权老家的三天,感谢梓鸿全家、宝林全家的全程接待和陪同,感谢喜兆叔和越鸿的讲解和协助,使我有了回家的感觉,感谢我的老师白涛,70多的高龄,陪我们回去拍摄。虽然老宅破败不堪,但也能看到当年祖先的辉煌,</p><p> 我弟闫梓鸿全面详细的论述了闫家在左权县的发展史,蛤蟆摊村和闫家大院古今的变迁。现我转发此文。</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 的 老 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作者:闫梓鸿</span></p><p> 蛤蟆滩老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保存十分完好,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演变,原有风貌已有变化,村民药向春写的老村赋是蛤蟆滩老村的真实写照:</p><p> 孤峰独秀蛤蟆身, </p><p> 镇村御洪佑黎民,</p><p> 面北朝阳南山映,</p><p> 浮在东湾西湾中</p><p> 东堂西堂两边守, </p><p> 佛爷灵光照村魂,</p><p> 千年古槐枝叶茂,</p><p> 沧桑古村它见证。</p><p><br></p><p> 上街下街东头街,</p><p> 小圪廊前戏台根,</p><p> 湾曲街巷通四方,</p><p> 卵石铺路似鱼鳞。 </p><p><br></p><p> 阎家大院有气派, </p><p> 四合小院也安宁,</p><p> 人勤沃土能生金,</p><p> 地灵之光育精英。</p><p> 蛤蟆滩老村是祖祖辈辈村民们生活居住的地方,据历史记载,老村已有近千年历史,明清时期,人民安居乐业,人口繁衍,村境渐富,村容村貌变化大且十分讲究,本村以阎家为代表经营农、商发家,大兴土木,建筑房舍,在当时当地可以说是奢华,气派,壮观,阎家大院有着近500年历史的文化,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历尽沧桑,是我县民居建筑的典范,家族文化的表率,吉祥文化的标本,这里是我县耕读传家与忠孝传家的契合,封建文化与传统礼制的全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阳涉铁路的建设使老村上街与东头街已不存在,新农村建设让村民搬迁至新村平房区和亲水湾小区,得以阎家大院为代表的下街基本上留存了原貌。</p><p>阎家大院地处县城东五华里处辽阳镇蛤蟆滩村,据长者相传,阎氏家族,源出太原,是晋阳开饭店夫妇阎氏的后裔,明洪武年间太原动乱,为躲兵役,弃家处逃,辗转流离,明代中叶正德年间始祖阎甲子迁至这里,清朝中期上升为名门望族,曾拥有土地1400余亩,在事耕的同时,在县城开商铺,在村里开油坊、酒坊,由于为人敦厚,生意渐兴,家族鼎盛于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年间,于是大兴土木、营造室第、祠堂、坟莹,办私塾、书房。在当地几近豪奢,修成了占地近100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阎家大院是我县优异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建筑艺术珍品。</p><p>阎家大院建在背阴抱阳的山坡上,设计风格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风水人气俱佳。阎家大院共有院落七座,房间89间,面积1200平方米。阎家大院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姿态分成,各具特色,绘画诗文书法熔于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既表现了大户人家的风范,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境界。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焰宏伟,功能齐全,形成了前堂后寝的庭院气概,再加主院均为二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屋建瓴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配合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对外两门因地制宜,院落珠联璧合,自力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感受。各院厅堂及居室内,遵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各院间有的都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留着明代气概“古朴粗犷”,更多的是清代典型“纤细繁密”。</p><p>阎氏家族咸丰、同治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后辈不争,疏于耕而醉瘾鸦片,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道德。终致秋风落叶,喷香日倾。在卢沟桥事变之后,阎家兄弟阎濂甫、阎鲁斋参加革命,家人也漂浮异乡。解放前将大院献给了集体,分给了贫困村民,随着岁月的流逝,完好的建筑失去了原来风貌。</p><p>新中国成立后,阎氏家族不忘家训:耕读传家、忠孝传家、勤俭持家、仁厚处事。激励着阎家后人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尽心尽力发辉着聪明才智。</p><p> 蛤蟆滩老村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少建筑路已失去了原来的风貌,阎家大院和村东的千年古槐、东堂西堂、古道、小圪廊、卵石路依然载托着蛤蟆滩千年历史,沉淀着不朽的文化。</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航拍左权县蛤蟆滩村</b></p> <p>蛤蟆滩下院平面图,</p> <p>县城和蛤蟆滩村全貌</p> <p>文峰塔</p> <p>县城</p> <p>蛤蟆滩老村</p> <p>老村丶新村,亲水湾小区,</p> <p>老村</p> <p>文峰塔上拍县城</p> <p>电厂(文峰塔的西面)</p> <p>可能是水泥厂(在文峰塔的南边)</p> <p>新村和小区</p> <p>文峰塔</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一 号 圪 廊</span></p> <p>村头停车场</p> <p>村口</p> <p>去二号圪廊的门</p> <p>门上的字破坏了</p> <p>从西向东拍</p> <p>从东向西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一 号 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这个院子来时希望值最高,但失望最大,北楼完整,但东西楼以经拆了,盖成了平房了,南楼变成了平房。</span></p> <p>上书:龍飛大清乾隆叁拾贰年叁月拾贰日吉时閆 潪男庠生閆發榮孫業儒閆 焕仝建</p><p>楼建成253年了</p><p> 其中庠生是秀才,業儒是教书先生。</p> <p>加了卷闸门</p> <p>北楼</p> <p>由于整栋楼全是木材制作,榫卯连接,全楼沒有一个铁钉,楼角有房角石,它的作用是定位和承担主要重量,其它木立柱下有柱基石,承担其它重量,使整个楼房几佰年不倒。</p> <p>这是房角下的房角石</p> <p>南房:南楼变成了平房。</p> <p>拆了的门窗放在2楼</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 号 圪 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条圪廊有五个门,从西边进圪廊有一道门,门左手是个影壁,虽然影壁主图案被破坏了,但上面的细部还算完整。向前是三号院门,三号院和四号院中间有一个门这个门下原来有一对石鼓,前几年被偷走,还有四号院门和通向三号圪廊的门,三号院墙和四号院墙各不相同,各个门的样子也不同,中门和通向三号圪廊的门头两面都有字,被破坏了,看不清楚,二号圪廊总体完整。</span></p> <p>从东向西看二号圪廊</p> <p>圪廊中间的门</p> <p>四号院外的花墙</p> <p>二号院和三号院的北楼后砖墙,原来都没有砖墙,都是全木的楼,土改后分给大家,为了住的方便,后来立的墙。</p> <p>三号院外墙</p> <p>闫家大院唯一保存下来的照壁,损坏严重,但还是有些细部保留了下来。下边的照片反映了一部分。</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 号 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个院子完整的保留了原来的容貌,但由于年久失修,没有人住,再加上南山炸石头,大部分成了危房,院子里杂草丛生,我们进去,喜兆叔在前还要打草惊蛇!</span></p> <p>二号院西侧门</p> <p>北楼</p> <p>西楼</p> <p>东面,有个破房子,被草包围了。</p> <p>南楼,喜兆叔说南楼西边日本丢过一个炸弹,穿过屋顶,砸在一个绵羊身上,没有爆炸。</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 号 圪 廊</span></p> <p>老街门</p> <p>从南向北拍</p> <p>从北向南拍</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 号 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二天把其它院拍完,但四号院门锁着,越鸿联系后说,这家女人回几十里以外的老家了,男的打工,晚上很晚才能回来,早晨6点多就要出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第三天早晨5点40出来,赶到四号院门口,男主正在锁门,差一点就错过了,进了院我很高兴,整个院子基本保持原貌。</span></p> <p>北房 </p><p> 房顶换成了红瓦</p> <p>东房</p> <p>西房</p> <p>南门</p><p> 三号院的门和这个门一样,但没有了,这样的门在平遥古城随处可见。庆幸的是保留的还算完整。</p> <p> 五 号 院</p><p> 这个院是土改时分给我们的院,先兆叔在这个院住的时间最长,我回来三次都是来这个院子,我也住过几天,第二次来时北楼顶塌了,西墙也快倒了,我爸叫我出了6仟元,委托先兆叔把楼修好了,第三次回去,爷爷还在北楼一层住了2晩。楼虽然很破,但经过267年的风风雨雨,它还是很顽强的矗立着。我第四次见到了它,并登上楼,揭开了它的历史,我很高兴。</p><p> 现在这个院子也沒人住,越鸿经常来看看,所以院里杂草不多。</p> <p>峕大清乾隆拾捌年肆月拾叁日吉时</p><p> 閆 漳 男 發槐 發 相 發 槼</p><p> 榮 桂 榮</p><p>仝建立</p><p>建成了267年了。</p> <p>北楼</p> <p>台阶上是越鸿盖的房</p> <p>南楼</p> <p>这是我奶奶用过的,大食堂时有人拿走了,先兆叔又把它要了回来,这是老物件,平遥古城有很多一样的柜子。</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六 号 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个院子是五号院的前院,进了六号院,再从南楼中间的门洞穿过,才能进入五号院,但六号院草长的很高,都爬到窗户上了,很长时间没有人住了。</span></p> <p>东房</p> <p>西房</p> <p>六号院门外是原来的墙。</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五 号 圪 廊</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古 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古道有三大功能,是闫家大院很科学的设计,大院修在半山腰(山不高),南低北高,南面是河,大院前是个陡崖。古道从老街向下,有一个小涵洞穿崖而过,一直下到河里,是一个排水道,雨再大,村里的水都从古道排入河里,建村到现在没有发生过洪涝。这是一。第二:过去吃水都要到河里担水,人们通过古道下河担水。第三:有防御功效:人要从古道进村,必须要穿过一个洞才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古道是青石修建,一部分修成平的利水,还有一部分修成阶梯,利于人们担水上山。</span></p> <p>古道老街排水口被砖封,</p> <p>村里这段古道长落了草。没有人走了</p> <p>这个用砖修的门洞是从崖下古道进村的唯一通道。</p> <p>这是公路边上的一段,很完整的古道,一边利水,一边利于人上下。</p> <p>七号院,日本飞机给这个院投了一颗炸弹,原来的房子被炸坏了,现在里面都是后修的房,主人不在左权,进不去了。</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西 堂 阁</span></p><p>是通往西边县城的通道,人和车马都从西堂阁下的门洞进出。</p> <p>西堂阁</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东 堂 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东堂阁修在东边,阁楼下的门洞是从东乡那边进出村子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小要塞,从外看是个小城门,门修在崖下,主要是防匪患的。人和牛马要从门洞进出村子。根据二叔的回忆,阁楼上是贡神的地方,修有三间主房贡的是山神,一边还有一个小房子,一间是土地庙,另一间是牛王庙丶马王庙。由于年久失修,阁楼下部还在,上面的阁楼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在上面只能看个大概,县里把第二块“历史建筑”的牌子挂到了这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下到县道上,想从下面拍一下东堂阁,但没有路,草长的很高,根本到不了跟前,只能作罢。</span></p> <p>高速左权东,离老村极近,如果从东堂阁出来,到大路边也就到了商速路进出口。</p> <p>铁路转运站</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小 圪 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从西边的小圪廊进去,一直从东边的戏台那边出来,喜兆叔一直在打草惊蛇,这路很少有人走,草长的很高,路两边是土房和很差的院子,喜兆叔说,过去是工人住的地方和牛丶马和羊圈。</span></p> <p>喜兆叔说老街北还有三个整院,后来卖掉了。也破的厉害了。下面就拍了几个门头。</p> <p>和存弟老姑和大叔合影</p> <p>和存弟姑丶姑父合影</p> <p>感谢喜兆叔,他的全程讲解,他走路不方便,还领着我们在村里各家转,还楼上楼下的拿东西,为这次的拍摄活动增光添彩很多,去了很多没去过的地方,知道了很多新的知识。谢谢喜兆叔!您辛苦了!</p> <p>和梓鸿全家合影,感谢梓鸿放下工作,全程的热情接待,没有他,就不可能这么快完成拍摄任务,谢谢梓鸿全家的热情接待!</p> <p>这是保林一家,很遗憾,忘了合个影了,从我到左权到我离开,放下工作,从榆次全家赶到左权,一直陪这我们,我很感动,也很感谢!</p><p>这是宝林和他儿子。</p> <p>宝林爱人和儿子</p> <p>谢谢越鸿在村里全程陪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