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安北部的苏桥,景致独特,文化绵长,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名人。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相信无论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游子,还是天天坚守着这片古老热土的父老乡亲,都会为之心潮澎湃,感到骄傲和自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里说的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靳梧桐的故事。靳梧桐,乳名靳虬,1935年11月出生于文安县苏桥镇一个富裕家庭,家里开着聚源成大买卖。但他富而不骄,从小聪明好学,刻苦努力。特别是很小就显露出音乐天赋,吹拉弹唱无所不能。12岁那年,被进驻苏桥的冀中军区10分区看中,司令员刘秉彦夸他是“神童”,被北进剧社招收为队员。从此,开启了他悠远、漫长的音乐生涯。1952年,靳梧桐作为小提琴演奏员进入华北军区文工团(后改为“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管弦乐队。他曾先后到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剧院学习,师从中、朝、苏、比等国的音乐老师学习作曲、小提琴和指挥。凭借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成为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和乐队指挥。他的第一位妻子就是我国著名歌唱家马玉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58年到1964年,作为战友歌舞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和年轻指挥家,靳梧桐几乎每周都要去中南海参加外事演出活动,为来华的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献上一台台精彩的节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想听交响乐,都是找靳梧桐指挥。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他的演奏和指挥曾五次获得省部级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靳梧桐调到青海省民族歌舞团。1977年至1985年仼西宁市歌剧团团长。1985年后,先后担任西宁市文化局副局长、西宁市文联副主席、青海省音乐家协会主席、《雪莲歌声》《牧笛》主编。在靳梧桐眼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音乐水平取决于人民群众有着怎样的音乐生活,取决于当地群众的整体音乐素质。为此,他特别重视音乐理论、音乐修养的传播与普及工作,他把这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靳梧桐把事业的根深深地扎进了青海高原这片富饶而又贫瘠的土地。音乐,是他最神圣的精神家园,是他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他要让青海的音乐发展、兴旺起来,他希望音乐之树在青海根深叶茂,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刚到青海的时候,靳梧桐在西宁市文化工作站工作。几年之后,又被调入西宁市文工团当指挥并任团长。当时的文工团,可谓困难重重。靳梧桐四处奔走,积极倡议并一手筹建了西宁市歌剧团。很多人并不看好歌剧这种艺术形式,认为它太洋,和青海差距太大,靳梧桐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俗的东西不可少,但雅的东西才有引领作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歌剧团,靳梧桐顶住了很大的压力,也花费了很多心血。他义务为学员们上课,到处搜寻好的剧本和创作人才。为了留住人才,他甚至把单位分给他的房子也让给了团里的业务骨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凭着满怀热情和一腔执著,靳梧桐硬是把歌剧团建起来了。歌剧团刚一成立,歌剧《胭脂》《台湾剑客》《货郎与小姐》便相继上演,取材于甘肃临夏民间故事和叙事长诗、反映爱情悲剧的《马五哥与尕豆妹》更是一炮走红,盛况空前,先后演出一百余场,被誉为“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民族歌剧作品”,也被全国十多家电视台转播,成为当时青海本土诞生的一朵艳丽的艺术之花。1982年,靳梧桐调至西宁市文联工作,他和同事借用原有文学刊物《雪莲》的刊号,创办了音乐刊物《雪莲歌声》,他自告奋勇地担任主编、编辑。这是西宁市有史以来的第一份音乐刊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6年,靳梧桐调到青海省文联音乐家协会工作。带着创办《雪莲歌声》的经验与思考,他对当时省文联的音乐期刊《牧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从约稿、编校到封面设计、版式装帧,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在他的努力下,这份刊物从单一的歌曲刊发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刊物,有了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美学、音乐理论等方面的专栏。这在上世纪80年代的全国同类期刊中不说绝无仅有,起码也是相当少见。由于成绩显著,他本人生平经历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青海卷》《中国音乐家辞典》《共和国奠基人》《艺术中国》等书。1995年1O月退休后,先在山东日照定居,后全家搬到了青海省西宁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他退而不休,老骥伏枥。别看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样儿,但他身上的确是有一股子拧劲,一股子不愿意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劲。他想挑战更多新的课题,他想让青海的音乐世界变得更为丰盈饱满,他希望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怀抱对艺术的追求,他甚至希望所有的人都了解音乐热爱音乐。靳梧桐一直默默地努力着,认认真真做着一件件寻常却又奇崛的工作。为了艺术,为了心中的音乐世界,他执迷其间,无怨无悔。在靳梧桐看来,青海音乐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人才,而人才培养首先应当注重器乐的培养。器乐人才的培养是培养音乐通才的首要条件。他为此倾注了巨大心血,手把手地带出了一大批音乐人才。成名很早,却并没有为声名所累,相反,面对音乐,即使耄耋之年,靳梧桐依然怀有一棵赤子之心。他只想帮助有音乐梦想的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让他们的人生走得更远更辽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如今他80多岁了,一说起音乐,或者有音乐天赋的学生,靳梧桐仍然不可抑制地流露出与其年龄不大相符的兴备与激动。靳梧桐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许许多多从五湖四海来到青海的人一样,将青春、梦想与爱恋全部播洒在了青海这片高原大陆上,将心血、汗水与才情都奉献给了青海的音乐事业。1985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1988年当选青海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为青海省音乐家协会荣誉主席、西宁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客席教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音乐,是他最神圣的精神家园,七十载弦歌不断。奥地利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曾说过:“任何能够与音乐相伴终身的人都已经得到了上帝所能给予的最大恩赐。生命只存在于使艺术成为可能或者创造艺术的过程中……”靳老,您是家乡人的骄傲!面对您,我的敬意油然而生。</span></p> <p> 作者简介:冯秉顼,学者、作家,1952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文安县。出版专著27部,300多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发表于全国各级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