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很早以前就知道呼家村,“文革”时期叫爱国大队,大队党支部书记谭运德同志赫赫有名,他是土墙屋人,出席了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担任过零陵地区革委会委员、江永县革委会委员、上江圩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呼家行政村下辖呼家、东塘、下王、栎马、锦福、土墙屋等六个自然村,人口二千余人。</p> <p> 呼家村民姓呼,而呼姓却是一个极为稀罕的姓氏,甚至没有列入到百家姓中,它源于匈奴、鲜卑、满族、达斡尔、蒙古等少数民族,经民族大融合后成为汉族,主要分布在北方,在湖南仅郴州、永州等极个别村庄聚居。其实,呼姓是从呼延姓分离出来的。小时候,我读《水浒传》时,“双鞭”呼延灼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永明县志》记载,明进士周鹏葬城东厢呼家岗,问询周边陈家、龚家等村民,皆不知呼家岗具体在何处。带着这个谜题,通过呼增远先生的热心联系,永明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一行四人来到呼家村,探寻一个稀罕姓氏的古村落,希望能够画出他们迁徙的线路,解读一些疑惑。</p> 呼家坐落于都庞岭山麓,面前是一片肥沃宽广的田洞,水旱无忧,自然条件优越,土语称其为洞里头。呼家村民古道热肠,朴实好客,支书金旺、仙明、润辉、春文、社雄先生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村民,热情陪同我们走村串户,四处寻访。 呼家民国时期纂修的族谱仅剩三卷,唯独不见最重要的第一卷,留下重重的历史谜团。据村民介绍,始祖呼延应魁,系呼延赞一脉,来自山西太原。南宋末,呼延应魁驻防永明县城东呼家岗,今县粮食局地段。 崖山海战后,南宋朝廷覆灭,各地宋军自寻生路。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呼延应魁选择呼家落脚,繁衍生息,迄今二十八代。呼家民国时期的族谱还是呼延姓,不知哪个时期改为呼姓,好在一部分新生代改回呼延姓了。 村的东、西各有一座门楼,东门楼两边的门枕石都雕刻了字样,左边是荣华富贵,还有呼家女婿的名字,右边是明正德十六年(1521)立。西门楼看上去好像更为古老,石板上留下了人踩牛踏深深的印迹,很能说明村里人丁兴旺。 村民都说村北有一座城隍庙,看过石碑后方知为雄泽庙,我想这跟他们先祖驻守城防有关,没有城池,不可能随随便便说城隍庙的。 <p> 呼延家族历来是尚武家族,出了不少战功卓著的名将。呼家的子弟同样流淌着尚武的基因,有武馆、教场,出过武官,族谱记载有监生三人,武庠生一人,崇文尚武精神在呼家一代代人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