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r></p><p><br></p><p>字数 3070 · 阅读 9</p><p>2019-01-04 16:27</p><p> 难忘1978</p><p> 1. 四十年前的1978年,我初中毕业。从那年开始,恢复中考。6月的一天,骄阳似火,我们一百多名同学,挑着铺盖和米、菜,步行十余里来到莲花第三中学(现复礼中学)所在地闪石参加中考。我们住宿安排在南江小学,考场却在渭下小学,相隔七八里,上午考完赶回住地吃饭,然后又赶着参加下午的考试。我趿拉着人字拖鞋,顶着烈日酷暑,在泥沙路上倒腾。晚上,教室里课桌一拼就是床,除了闷热难当,还免不了蚊虫轮番袭扰。</p><p> 那时,莲花县四所完全中学,即莲花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分别设在县城、坊楼、闪石、坪里,负责招收附近公社的初升高学生。中考考点就设在这四所完全中学所在地。来自闪石、路口、湖上、良坊初级中学的考生都集中到闪石参加考试。当时三中大小教室10个,按照一人一桌要求,显然容不下这近500人考生。将部分考生就近安排在周边小学,但愿是无奈之举,却是最好的选择。</p><p> 1977冬恢复高考,我揣测,恢复中考的动议最早也就是这年冬天。对我们78届初中毕业生而言,在最后一个学期,赶上了恢复中考的头班车。此前升高中是通过推荐选拔确定人选,从这一届开始要通过考试选拔。随着这一改变,学校从老师到学生自然都投身到备考迎考中去。老师到教室的时间多了,劳动课体育课常被主课老师占用,学校纪律陡然严了起来;经常看到同学在教室里就着煤油灯夜读的情景。当时我是怎样的状态已不记清了,肯定不是志在必得的那种,数学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批评至今还在印象里。</p><p> 中考第一天下午考数学,简单的因式分解、二元一次方程、三角函数、几何题个个都是拦路虎,让我汗出如浆。最后一道平面扇形变圆锥体求体积的题目于我如同天书,我旁边的一个同学轻松写了一大片,引得监考老师驻足观看,并竖起大拇指给他点赞。</p><p> 2. 那年暑假漫长而充满期待。那时还没分田单干,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当然是些较轻快的农活,一天赚5个工分;晚上赶东村跑西村看露天电影,《洪湖赤卫队》、《侦察兵》一些刚解禁的电影让我乐此不疲。有天晚上和几个同伴爬拖拉机到闪石看《看不见的战线》,刚好是在三中的操场上,一个多月后我就到这里上学,印象特深刻。暑假里还看了手抄本小说《余飞三下江南》,一篇写保护南京长江大桥的反敌特小说,我边看边抄,眼看归还时限到了,还有大半没抄完,我只有请老爸帮忙抄。</p><p> 一天傍晚,落日余晖里蜻蜓低飞。我放牛回家,在村里驼背枫树下碰到老爸,老爸告诉我考上了,说下半年去复礼(三中办在原复礼书院内,本地人都这样称呼)读书。至今我不知道他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四十年前几乎每个家庭日子都过得紧巴巴,加之整个社会对知识需求度不高,一个孩子考上高中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未必是好事,不说两年后考上大学的几率极低,就是眼前家庭经济负担也是大问题。没过多久,老爸就带着我去大姨家赚学费。</p><p> 干坪,安福武功山南麓一个小山村,十来户人家,其中一户就是我大姨家。那里山高林密,竹木资源丰富,但方圆几十里不通公路。姨父姨妈勤快通达,子女聪明能干,靠他们肩挑背扛将木头、笋干、纸篾、料片、冬笋等大山里的特产送到外埠换来生活用品和现金,家境渐渐变得殷实。</p><p> 我和老爸一早出发爬山过坳,黄昏时分,在此起彼伏的蝉鸣声中来到大姨家。大姨一家大小的热情让我的疲劳一扫而光。房屋旁有一个又高又大的竹棚,竹棚里料片堆成了山。表哥表姐早就从大姨那里得到吩咐,七手八脚把近两米长的竹筒料片搬到房前坪里,剖开、捆扎、成挑。我挑起来试试,这时大姨从厨房出来,可能看到我龇牙咧嘴,就责怪表姐把我的那担弄得太重,我忙不迭地说合适担得起。</p><p> 第二天天刚亮,大姨就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吃过饭我们出发,表哥走前面,我居中,老爸在后,沿着崎岖山路前行。路边高过人头的柴草满是露水,不到十几分钟,我们全身湿透;有时沿溪水下,有时迎陡坡上,湾多坡陡苔滑,一路上总是牵牵扯扯磕磕碰碰;只有走到黄茅岭,因海拔高山上只长茅草,不长乔木,少了些牵绊,才感轻松些;这时太阳炙烤,汗下如雨注,心跳如敲鼓,脚步越来越重。这里路旁有一颗孤零零的梨树,结满又苦又涩的梨子,我们放下担子在梨树下歇息;我纵目远眺,空旷的蓝天下,云卷云舒,远处田畴屋舍隐约可见,眼前层峦叠嶂尽收眼底。终于到了两丘田,此处是萍乡吉安的分界点,可以远远看见终点,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这段路很窄极陡,足足要走1个多小时。每天约摸11点到达终点。</p><p> 终点地名叫磨形里,供销社土产公司在这里设点收购山里的土特产品。我们挑到这里卖的叫料片。春天里竹笋没完全长成竹子时,把竹子表皮剥下来,就是纸篾,柔软而有韧性,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缠绑用品;剥除了表皮的竹筒俗称料片,因纤维绵长丰富,是上等的造纸原件。</p><p> 记得当时料片收购价格每百斤5元,老爸挑一百斤左右,我挑五六十斤,在收购点排队过称、定等、结算后,时间已经过午。老爸到代销店买来几个烧饼边吃边往回走,下午两点多回到大姨家吃中饭。连续几年暑假,我都来大姨家挑料片,赚个三五十元,足够我的学费开支。没有忘记的是这三五十元包含了料片的钱,如果只算挑担的力资每百斤只有两元。</p><p> 3 .九月一号开学了,我一根扁担挑着木箱、被褥来到学校,都是陌生面孔,却个个笑脸相迎,感觉新鲜而温暖。</p><p> 学校坐落在田垄中央,一条小河从校旁缓缓流过,河床铺满鹅卵石,河水清澈见底,河边垂柳依依,一座三跨木桥连接两岸。校园中央是清同治年间重修的明德堂,坐北朝南,中间有天井,后部是改建的教室和宿舍;南边是操场和七十年代初建的楼房,马蹄形布局,楼下六间教室,楼上教工宿舍;北边是菜园;西面一栋简陋的教工宿舍;东面一溜低矮平房、食堂、礼堂。东出校门,临河边是一个有300米跑道的运动场。</p><p> 学校用的是坊楼清水电站的小水电,也备有柴油发电机,一般晚上七点来电十点停电;没有自来水,食堂前的一口水井是几百号师生的饮用水源;无论冬夏,不管男女,学生刷牙洗脸基本在小河里解决。</p><p> 开学不久一个下午,全校师生在礼堂第一次集会,主席台上坐着四个人戴着大红花,校长动情介绍说,他们是学校的骄傲,今年参加高考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北师大、上海机械学院和江西农大,同学们要向他们学习云云。莲花历史上考上清华第一人就在我们眼前,这是学校安排的一次很好的励志体验。</p><p> 然而,很多同学对这种心灵鸡汤似乎无动于衷,逃课的依然逃课,贪玩的继续贪玩,有的甚至干脆辍学回家。毕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预期让很多人选择放弃或应付。</p><p> 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和明德堂内的阅览室使我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体验。这里的老师似乎少了一点蛮横训斥多了一份温和儒雅;让人生厌的数学也慢慢变得有趣,半个学期就把初中的欠账给还上了;体育课要做热身运动,雨天可以坐在教室里听体育老师讲骨骼发育原理;英语课就是用汉字注音也老记不住。</p><p> 发生在遥远地方的一些事开始进入我的感知和思维,“四五”天安门事件得到平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序幕正缓缓拉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云南等中越边境越南人对我边民侵扰愈演愈烈;中美关系正常化加速,台湾正被美国所遗弃。</p><p> 一些新的看法和体会在心里萌发,成绩好的同学固然可敬,成绩一般的同学更值得信赖;乐意给在球场上奔跑的同学喝彩,也愿意给河边散步的同学点赞;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却从不自卑,因为人格是平等的;考砸了,光难过没用,还得鼓起勇气过关斩将;每当心有旁骛,不如先放下,回来定心领神会。</p><p> 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理学名士邑人刘元卿联合莲花安福萍乡攸县二十四姓又八家创建复礼书院。书院内设四贤祠,祀奉王阳明、邹守益、刘阳、耿定向等儒学家神位。四百多年来沧海桑田,书院早已面目全非,但先贤们精神血脉早已融入这方土地,并激励后学勤奋不辍,坚毅向上。1978年我有幸走进这里,开启了新的人生旅途。</p><p><span style="color: rgb(234, 111, 90);">成长励志 </span></p><p>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日记本</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