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微-四清运动

假装是个文人

<p>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19年9月)》记载:</p><p> 1963年2月11日-28日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在农村开展以“四清”(<b>即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b>)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城市开展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p><p> 后期发展成为<b>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b>的“四清”运动,1966年上半年结束。</p><p> 通常把“四清”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p><p> 1.毛泽东制定的“双十条”阶段(1963年5月至1964年9月)</p><p> 2.刘邓实行“后十条”修正草案阶段(1964年9月至1965年1月)</p><p> 3.毛泽东制定的“二十三条”阶段(1965年1月至1966年5月)</p> <p>  一、关于起因的不同观点 </p><p><span style="color: rgb(39, 45, 52);"> 1.与“大跃进”时期农村某些基层干部的恶劣行为有关。例如,农村干部中出现了“五风横行”现象: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生产瞎指挥风、生活特殊化风。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多吃多占,贪污、挪用公款、大兴楼堂馆所、腐化堕落。新华社的内参中也披露了一些基层干部打骂、关押乃至打死群众等恶劣行为。在经济方面,基层干部集中体现在“四不清”:即账目、仓库、财务、工分不清,例如,1959年凤阳县六级干部4891人中,经济账目不清的4062人,占干部总数87%(《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重大反腐败斗争》,常保国,《政治学研究》,2019年10期) </span></p><p> 2.<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杨红远《“四清”运动起源探析》(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认为,主观上中国共产党由上而下推行“四清”运动,是</span><b style="color: rgb(0, 0, 0);">为了教育和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批判党内外的“修正主义”以应对严峻形势,以整顿干部队伍缓解基层干群矛盾。客观上高度统一的政治体制与社会格局,为运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保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注释本)》提到“四清”运动的开展同毛泽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估计、对党内意见分歧的判断有直接关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4. 杨惠乾(《“四清”运动发动的原因》,改革与开放,2013第4期)认为,在国内,党内“左倾”思想愈演愈烈,基层干部出现作风问题,高层领导面对国内困难形势出现意见分歧,从而导致毛泽东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国际上,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警觉“中国出了修正主义怎么办”的问题,而美国的“和平演变”以及周边局势的紧张加重了中央对国际形势的估计,由此在全国范围发动了“四清”运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5.王永华(《 四清运动的发动—以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若干问题的分歧为视角》,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26)认为从1961年八届十中全会确定调查研究开始,中经七千人大会,迄八届十中全会全党统一认识,党内主要领导人表现出了复杂的心态,思想认识经历了分歧到统合的曲折过程。此间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搞社会主义教育的想法逐渐成型,为“四清”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6.郑谦(《农村社教运动的体制困境—研究农村社教运动的一个角度》,中共党史研究,2015,02)认为一方面人民公社制度”既不具备战胜小生产自发势力的物质基础,又缺少对社员的激励机制。“因此催生了农民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基层干部手中过于集中的行政权力缺少制衡和监督机制,使他们获得了种种特权,从而权力发生了异化,“四清”运动是希望在不触动体制的前提下针对这两个问题而发动的政治运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7.“四清”运动缘起于“大跃进”中浮现出的基层问题。中共中央认为问题的原因是基层干部“不懂社会主义”,因而需要开展社会主义教育。(《 农村“四清”运动历史分期的再探索——以地方“四清”个案研究为依据》,路子达,《北京党史》,2019年04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8.在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时期,基层干部的作风,确实出现不少问题。许多农村管理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账目混乱,财物不清。一些干部多吃多占、损公肥私。少数干部以权欺众、贪污盗窃等违法违纪现象确有发展。社会上投机倒把、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中国共产党党史 第二卷 1949-1978 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P720)</span></p> <div>二、保定地委开启了“四清”运动的先河</div><div> 一九六三年四月四日,中共保定地委《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四清"工作向省委的报告》,开启了“四清”运动的先河:</div><div> ......经过普遍深入地学习贯彻“六十条”,贯彻执行勤俭办社和民主办社方针,普遍进行<b>清帐、清库、清工、清财</b>(简称“四清”)工作,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推向了更加深入的阶段。 </div><div> ......百分之七十多的大队“四清”工作搞的比较彻底。揭发了大量的铺张浪费、干部多吃多占、贪污盗窃等问题。全区揭发出<b>百分之七十的大队有铺张浪费现象</b>,并浪费粮食二百八十七万多斤,款二百六十多万元;<b>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大队</b>,一万九千八百多名干部(占<b>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八点三)</b>,<b>挪借公款</b>一百三十多万元;<b>有百分之四十三的大队</b>、三万五千一百多名干部(占<b>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点六</b>),<b>多吃多占</b>粮食六十七万多斤,款二十五万六千多元,劳动日四十九万六千多个;<b>有百分之二十六的大队</b>,一万一千三百多名干部(占<b>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四点七</b>),<b>有贪污盗窃行为</b>,贪污粮食二十六万七千多斤,款四十三万四千多元;<b>有百分之七点二的大队</b>,百分之二十六点二的生产队集体搞投机倒把,二千七百九十多名干部(占<b>干部总数的百分之一点一</b>),<b>个人搞投机倒把</b>。这些问题大部分已经解决,初步统计,已退回粮食一百零三万六千多斤,占应退数的百分之六十三;退款二百一十六万一千多元,占应退数的百分之七十三;退回多记的劳动日三十四万七千多个所分的粮、款。<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  在生产队开展“四清”实际具有农村“五反”性质......经过这场斗争,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都取得了很大收获: </div><div> 一是整顿了基层干部作风,进一步增强了团结,密切了干群关系。......</div><div> 二是深入地贯彻了勤俭办社和民主办杜方针,广大社员加强了集体观念,树立了以队为家的主人翁思想。......</div><div> 三是兑现了一九六二年的分配,进一步体现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原则,并纠正了不按计划搞基本建设的偏向。......</div><div> 四是通过“四清”有力地打击了贪污盗窃和投机倒把的活动,反击了资本主义向集体经济的进攻。......</div><div> 五是进一步调动了社员集体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div><div> 总的说来,“四清”工作的发展是健康的,收获是很大的。(《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P219)<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p>三、中央的指导与运动全面开展</p><p> 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日,中央印发<strong>毛泽东主持制定</strong>的《<b>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b>》(“前十条”),意味着“四清”运动在全国全面展开。</p><p>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揭示了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十个问题:</p><p> (一)形势问题。</p><p> (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否还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的问题。 </p><p> (三)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 </p><p> (四)我们的同志对于敌情的严重性是否认识清楚了的问题。 </p><p> (五)依靠谁的问题。</p><p> (六)目前农村中正确地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政策和方法问题。 </p><p> (七)怎样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的问题。</p><p> (八)“四清”问题。 </p><p> (九)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问题。</p><p> (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的问题。 </p><p> 这些问题来源于:“湖南、河北省委报告两件,东北局宋任穷同志报告一并,河南省委报告一件,湖南省委报告两件,河南、湖北、湖南三省县委、区委、社委报告四件,重发山西昔阳县材料一件,河北省材料两件,浙江省材料七件,共计二十件”材料的归纳。(《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P269)</p> 第八个问题即“四清”问题,是这样描述的:<br><br>  ......农民迫切要求社、队认真地清理帐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简称“四清”)。目前社、队普遍存在四不清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是干群之间的矛盾,必须予以解决,也不难解决......<br>  ......犯有一般缺点错误的干部,经过检讨,卸了包袱,心情舒畅,庆幸早日洗了‘温水澡’,打了‘防疫针’。少数犯有严重错误的干部,也都表示决心悔改。由于干部虚心检讨,积极退赔,除少数坏分子和完全丧失群众信任的人以外,一股都得到了群众的谅解。......干部卸了包袱,群众放了心,干部群众更加团结了。”这个经验是重要的,应当推广。 <br>  ......农民最关心的是清帐目、清工分。从集体化以来,相当多的社、队,对于帐目、工分,或者一直没有清理,或者敷衍了事。<br>  现在,首先应当发动群众把去年以来的帐目、仓库、财物、工分,同时把由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和商业部门赊销所添置的资产,全面地彻底地清查一次......<br>  党的方针是:说服教育、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要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干部,同阶级敌人作斗争,同自然界作斗争。......<b>不管什么人都必须退回贪污盗窃的赃款、赃物和其他应退的财物</b>,<b>真正做到手脚干净......</b> <br> <b>对于一切手脚不干净的党内外干部</b>,这一次“四清”,是一场严肃的考验。是老老实实地洗手洗澡、轻装前进,还是执迷不悟,越陷越深,以至蜕化变质?这是一个过社会主义的大关。要使他们知道四清是非清不可的,被迫清不如自动清,迟清不如早清,不要企图侥幸......<br> <b> 对于贪污盗窃分子</b>,一般不采用群众大会斗争的方式......根据确凿的证据,核实定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六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P280) <p><b>四、深入进行时</b></p><p> <b> 1.一九六四年九月,中央又发布了刘邓主持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 些具体政策的规定 (草案)》, 即 “后十条</b>”;这个文件是中央“同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五省省委、若干地委和中南局的领导同志分别开会商量、然后,我们又同华东局领导人,华东各省委的领导人再商量了一次”形成的。</p><p> <b> 1)这次运动的伟大意义</b>:......使我们的党进一步成为更加光荣、更加伟大、更加正确的党,使我们的干部成为既懂政治、又懂业务、又红又专、不是浮在上面、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而是同群众打成一片、受群众拥护的真正好干部。这一次教育运动完成以后,全国将会出现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p><p> <b> 2)运动的五个要点</b>:五个要点,即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教育,组织贫、下中农阶级队伍,“四清”,干部参加集体劳动。</p><p> 3)具体政策的规定(<b>后十条</b>):</p><p> 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p><p> 二、领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p><p> 三、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民群众</p><p> 四、关于贫、下中农组织</p><p> 五、中农问题</p><p> 六、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村干部</p><p> 七、关于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p><p> 八、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整顿农村党的基层组织</p><p> 九、对于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的处理</p><p> 十、正确对待地主、富农子女问题</p><p><br></p> <div>  2.<strong>1965 年 1 月中央又印发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中发(65)26号)“ 二十三条”</strong> 。明确:</div><div> 1)”城市和乡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今后一律简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br> 2)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一步地巩固和发展城乡社会主义的阵地。</div><div> 3)在运动中,要大胆放手发动群众,不要像小脚女人,不要束手束脚。同时,要深入细致,不要大轰大嗡。要摆事实,讲道理,防止简单、粗暴的做法,严禁打人和其他形式的体罚,防止逼、供、信。</div><div> 4)基层干部任期。要按六十条规定,定期进行民主选举。连选连任,一般的,以四年为限。贪污的,犯严重错误的,不称职的,可以随时撤换......</div><div> 这是随意摘取的几条,内容很丰富,火药味很浓。这是中央政治局召集全国工作会议,讨论了<strong>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strong>,写出的讨论纪要,即:《农村社会主义 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br></div> <div><b>  分歧:</b></div><div> 在1964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进行期间,中央常委于12月20日开会讨论社教运动的对象问题,刘的观点与毛的观点尖锐不同。<b>刘认为,主要要整下面,整社会上的“地富反坏右”,整社会上对体制不满的敌对力量</b>。毛强调不可搞得打击面太宽了,“要把那些几十块钱、一百块钱、一百几十块钱的大多数四不清干部先解放。我就是怕搞得太多,搞出那么多地主、富农、国民党、反革命、和平演变,划成百分之十几、二十,七亿人口就是一亿四,那恐怕要发生一个‘左’的潮流。”<b>毛强调运动重点是“整当权派”</b>。“先搞豺粮,后搞狐理,这就抓到了问题,你不从当权派着手,分不清有两派,一个社会主义派,一个资本主义派。”</div><div> <b>毛将斗争的对象直接指向了干部队伍,党的官僚组织</b>。这与后来发动文化革命的斗争目标是一致的。但对此,<b>刘认为</b>,主张走资主义道路的人,不能称作为一个“派”。斗争矛头,不能指向党的干部组织,指向国家机器。他主张在四清中保护干部,<b>矛头主要指向社会下层的“地富反坏右”</b>(即文革中所谓“黑五类”)。他将毛针对党内上层的阶级斗争方向作了扭转。<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五、专家有话说</div><div> <b> 1.郭德宏</b>(1942-2019,著名党史学者,曾任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认为:</div><div> 1)“四清”运动中,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很严重。毛泽东认为”三分之一的权力不掌握在我们手里“,刘少奇对毛泽东的结论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说三分之一在很多地方还打不住,甚至百分之四十或更多。</div><div> 2)各地的夸大汇报是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div><div> 3)典型经验的推广,是中央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越来越严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div><div> 典型一:王光美的“桃源经验”,反映农村党支部是反革命的两面派;</div><div> 典型二:薄一波的“白银经验”,反映大型国企被资产阶级篡夺;</div><div> 典型三:陈伯达的“小站经验”,反映区、社、村都有反革命集团。(《中共党史探微》,郭德宏,人民出版社,P413)</div><div> <b> 2.萧冬连</b>(1950-,1979年至2000年,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国防大学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和当代中国史)在其代表作《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认为:</div><div> 1)1964年5-6月中央工作会议后,<b>刘少奇指导全国的四清运动</b>,在修改“后十条”时,毛泽东让田家英带去两条意见:一是不要把基层干部看得漆黑一团;二是不要把大量工作队员集中在一个点上。</div><div> 2)在运动中,刘高调把自己的夫人推到前台,将王的“桃源经验”印发全党,并让王到各地做报告。(《国步艰难: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P145) </div><div> <strong> 感觉刘把经念歪了。</strong></div> <div>六、感慨</div><div> 回顾历史,感慨万千,今人看前人,会有不同的结论,或对或错,角度不同,结论自会差异。</div><div> 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干部的布局与使用,业务的经营与拓展,职工积极性的激发,资源的配置,一切一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实属不易的一件工作,人们常看到他的光鲜,其实也有看不到的一面,劳累、痛苦、纠结......</div><div> 作为一个领袖,更是难上加难,战争年代不用说,领袖也是敌人选出来的,打不过敌人就被敌人所消灭,同志们说行还真不行,还得敌人说行。</div><div> 建国以后,毛泽东的很多决策,都是基于从群众利益出发,这个观念与“精英”路线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很多运动真的不理解!干部怎么就不能多占一点?工资、奖金多发一些?否则的话,怎么体现“多劳多得”?</div> <div>  《<strong>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strong>对此已有结论: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间,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把这些不同性质的问题都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在一九六四年下半年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在一九六五年初又错误地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div><div> 有点不理解,《决议》又把矛盾的焦点引导到毛的身上。毛的确是反对整基层干部,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今天回过头来看老师,苏联戈尔巴乔夫验证了毛的观点。</div><div> 也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把左倾错误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彻底进行了纠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