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团记忆》连载风采篇之:抗美援朝纪事

《军魂永铸》公众号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作者:周荣兴</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主编:郑怀盛</b></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出品人:管仲建</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图文编辑:韩水霖</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编者按语:</b></p><p>原兰州军区钢铁团战友韩水霖获军旅作家郑怀盛许可,在本美篇与《军魂永铸》公众号推出郑怀盛主编的《钢铁团记忆》(上下册)连载,尽现《钢铁团》1935年至2017年八十三年战斗史上的精彩篇章、难忘的记忆。</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林子寄语:</b></p><p><br></p><p>弘扬红军师精神,</p><p>传颂钢铁团军魂,</p><p>全方位展示钢铁团发展历程,</p><p>多视角透析钢铁团战争与和平年代钢铁军人,</p><p>攻必克,守必固,坚如钢,硬如铁。</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主编:郑怀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个人简介:</b></p><p>1962年5月在农村入党,7月参军到183团通信连,历任战士、班长,21军军事教导队学员,183团2连排长,宣传股干事,61师政治部秘书,总政治部群工部干事,总政办公厅秘书,《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群众工作卷编辑部副主编,《中国民兵》杂志社主编、中国国防报社副社长,解放军报社后备力量建设宣传部主任,解放军报社政治部副主任。技术5级,大校军衔。</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出品人:管仲建</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个人简介:<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1951 年 12 月 29 日生于江苏省武进县渔 池村,高中文化。1970 年12 月 26 日参军入伍,1971 年8月入党,在步兵第183团5连任战士、班长。1977年 4 月退伍回乡,历任政平中学体育教师兼团委 书记,校办绣花厂厂长。1985 年后任政平乡电缆厂厂 长、政平车架厂厂长、江苏丰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纪事</b></p> <p>我1953年3月入朝,1958年8月撤回,我参加了183团抗美援朝的全过程,在生命历程中留下了光荣的一页。记忆中印象深刻有以下几件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巧遇小妹不能喊</b></p><p>1953年3月2日,我所在的183团2营晚上从江苏省太仓登车,开赴吉林省通化</p><p>市集结。3月3日中午列车从安徽省滁县经过,因为车要上水、上煤,在滁县车站停的时间较长,其间突然看到我的胞妹周荣林在登车。我告诉战友韩环昌、张士笙,说对面站台上那个穿蓝衣服的是我妹妹,他俩让我喊。那怎么行呢?部队的纪律,保密的需要,使我带着复杂的心情,等火车缓缓地开过。离开了故乡和我的亲人……</p> <p>说来也巧,车过“小王营”时,我又看到邻居樊立奎叔叔、婶婶,他们看着我乘</p><p>坐的军列开过,我当然还是不能喊!</p><p>入朝以后,准许给家里通信了,我妹妹周荣林来信说没有错,那天她是从姐姐周</p><p>荣顺家去三界我外婆那儿的。</p><p>20世纪60年代,妹妹周荣林经人介绍和60军的一个政治干事彭宏宇结婚,生活</p><p>美满幸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二)机智灵活避过一险</b></p><p>1953年7月3日,我们志愿军第21军接总部命令由东海岸咸兴地区到前线北汉</p><p>江至鱼隐山段,接志愿军第60军的防务。我们183团向前沿进发,由于任务紧,天也热,一些病号跟不上队,团里派政治处俱乐部主任魏景祥同志负责收留,团卫生队派我这个卫生员负责治疗。7月4日上午我们收留了40多人,大部分乘两辆汽车,白天开进。魏主任先带一辆车出发了。我带第二辆车跟进。刚走到半路,发现美帝几架油挑子(F86)飞机来了!正当飞机在我们头顶上空盘旋的危急时刻,我发现路左边有一个大防空洞,真是天助我也!我赶快指挥病号们进洞,让司机把车开到路右边树林中隐蔽起来。安排好病号和司机,我也进洞隐蔽,左脚刚跨进洞口,右脚还在外边,就听“嘟”一阵机关炮声,我转头一看洞旁不到一米的地上直冒烟,幸好敌机机关炮弹没有打到我。过了一会儿,敌机炸弹扔完了,机关炮弹也打完了,慢慢地飞走了。</p><p>说实在话,当时我并没有觉得怕,可是事后想想,还真有点后怕。万幸汽车没有炸毁,司机没有受伤,全体病员安全地到达目的地。我给魏主任做了汇报,受到</p><p>魏主任的表扬。</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为英雄侦察班长包扎</b></p><p>1953年7月中旬,金城反击战紧张进行期间,我是183团2营营部的卫生员。</p><p>一天,营长吴枫让我给一位侦察员从前沿背回来的烈士用白布包好,再让担架员</p><p>送到后方陵园安葬。我上前一看,他是团“侦通工连”(编侦察、通信、工兵共三个排)侦察班班长,被敌人的炮弹炸掉了一条腿,炸飞了脑袋。侦察员背回来的是没有头、没有右腿的尸体。我为这位失去头颅和右腿的英雄侦察班长烈士,一边包扎,一边流泪。他执行的任务是带一个侦察兵,泅渡汉江,去联系无名高地的朝鲜人民军,把志愿军支援粮食弹药的运输路线、粮弹供应地点搞清楚,回来带团运输队把粮弹送上去。渡过汉江后,通过敌人炮火封锁区时,他被敌人炮火击中,壮烈牺牲。随同的侦察员毅然前行,和人民军取得了联系,自称“我是志愿军钢铁部队的侦察兵”,圆满完成了任务,返回时背回了班长。团侦察股长梁锡财向几个同志介绍情况,现场人员无不落泪(可惜这位班长和背他遗体的战士的名字,我们都没记下来)。我见过一些烈士的遗体,但是很少有像英雄班长这样惨烈的。无数先烈在我们前头英勇牺牲了,使我们想起他们心里很难过。几十年来每逢说起先烈,这位英雄侦察班长的形象就浮现在面前,震撼我心灵,让我泪流满面。英雄侦察班长,是我崇敬的志愿军英雄,刻骨铭心永远难忘。事情也巧,1953年7月27日停战后,21军文工团下基层到183团守卫的</p><p>902.8高地慰问演出,“歌唱家”章骥领唱的《志愿军侦察兵》歌颂的是183团英雄侦察排的事迹,他唱得声情并茂,我们听得个个振奋,掌声雷动。我因为包扎过英雄侦察班长,对他有发自内心崇敬的特殊感情,章老师演出后,我走上前去,说明情况,请求他教我唱这首歌。章老师欣然同意,于是我便成了《志愿军侦察兵》的传人。在部队和后来转业到地方,这首歌我为官兵和大、中、小学生唱过很多次,以此寄托我对英雄战友的崇敬和怀念。</p><p>难忘2006年5月3日回老部队,原红28军、新四军第4支队,现西部战区某部,</p><p>与战友们联欢时,我唱了《志愿军侦察兵》,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鉴于年事已高,唯恐记忆中的曲谱和歌词有误,2010年4月我专程去杭州,拜会章骥老师,当面他记、我唱,一句一句核对(有些词他忘记了,有些曲我记不准),</p><p>形成了一首准确的《志愿军侦察兵》。</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四)80多名官兵血洒金城</b></p><p>金城反击战结束后,清理战场时,我们在一个被敌人轰炸而堵塞的坑道里发现有5</p><p>个战士闷死在里面。他们像雕塑一样神情肃穆,英雄们死得这样悲壮。我和战友们见了,顿时肃然起敬,含着眼泪,把烈士遗体运出坑道,安葬在山坡上。</p><p>61师先期参加兄弟部队入朝作战的245名战斗骨干,牺牲110人。183团在1951年1月每连抽调十几名、全团100名战斗骨干,包括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姜先仁、</p><p>华东二级人民英雄莫昌富,立有二等三等战功的郑一川、孙银德、宗景盛等,分配到20军58师174团、173团,在杭州萧山集中,没有几天就入朝参战了,这批人入朝即投入4月22日~5月21日的第五次战役及其后的阵地战,他们表现都很好,有的牺牲了,但具体牺牲人数不详。</p><p>1953年7月27日停战,金城反击战结束,183团从前沿抬下80多具烈士遗体。</p><p>这里面有机炮连3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p><p>有6连近50名烈士没有在部队档案里留下英名。183团在金城反击战中牺牲的人数,是21军在金城战役中牺牲总人数186名的41%,作为一个团,这个牺牲数字是巨大的,近百名钢铁英雄部队官兵的鲜血,洒在三八线上甘岭至鱼隐山之间938.2高地区域,在与美李匪帮反复争夺的激战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历史上,183团打过不少以小的代价换取大胜利的战例,如1946年1月的金马驹</p><p>战斗,一夜之间,仅以伤亡20余人的代价,歼敌一个团,获“钢铁团”光荣称号。也有过打得艰苦、打得顽强的恶仗、硬仗、胜仗。1947年7月南麻战斗,苦战四天四夜,歼灭大量敌人,183团伤亡200多人。1949年11月183团血战流水岩,坚守支撑点,为61师乘木帆船渡海夺取登步岛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182名烈士英名刻在登步岛战斗英雄纪念碑上。正如在183团荣获一等人民英雄称号的3营营长陈福胜所说:“钢铁团”的光</p><p>荣称号,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钢铁团”的旗帜上,凝聚了无数钢铁团战士的鲜血!</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五)全军将士不得再牺牲一人</b></p><p>1953年初,我部奉命到朝鲜前线第60军守卫的902.8高地一线换防。7月27日</p><p>上午10时,营指挥所营长吴枫接团指挥部通知,经过中朝人民军队历经三年的艰苦激战,美帝损兵折将,不得不承认失败,今天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了。志愿军总部命令全军:“彭德怀司令员指示:从接到电话开始,全军将士不得再牺牲一人。”(后来得知,抗美援朝,有36万中华优秀儿女牺牲和失踪。彭司令员心痛啊)这是营长接完电话后,告诉教导员孙鸿贵和营指挥所的同志们的。当大家听到这一消息,特别是彭德怀司令员关心全军将士,大家极为兴奋,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祖国人民对我们的关心、爱护……</p><p>接着营长吴枫亲自给各连领导打电话,</p><p>传达志愿军总部的命令,并布置任务说:</p><p>“在晚9时停战前,从8时起至8时57分止,全军60毫米以上的大、小炮打80发以上炮弹,多者不限……”</p><p>晚上8时整,我军阵地全线一起开火,打得美李(李承晚)匪军鬼哭狼嚎。9时</p><p>57分我军炮声戛然而止,阵地上一片寂静,静得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到。10时整,停战时间到了。营长吴枫下令让大家从坑道出来呼吸新鲜空气,大家蜂拥着从坑道跑出来,欢呼着,跳跃着,庆祝我们的胜利,湛蓝湛蓝的天空,挂着皎洁的月亮,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和我们一起欢庆这历史性的胜利。</p><p>停战了,我们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女们,更加想念最亲爱的母亲——祖国!更加怀</p><p>念为了祖国,为了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最可敬、最可爱的战友们!</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六)183团文体活动为21军增光</b></p><p>183团不仅军训成绩好,对开展文艺活动,体育锻炼也很重视,各营都有篮球队,团里常组织比赛,团里还成立了钢铁队与兄弟团比赛,总是赢得多,输得少。原因是团里有几个主力队员:肖海真(团作训参谋)、林中良(2营部文教)、杨治洲(2营部通信员)、于瑞光(5连战士)、×××(还有一个名字,忘记了)。后来21军成立了“拂晓”篮球队,团里的5个主力全被调到军里,肖海真是队长。老战友林中良告诉我,他们与其他单位比赛,总是赢得多,输得少。就是“抗美援朝”了,球队也没有解散。林中良(后来是军司令部军务处的处长)还告诉我,1953年5~6月,志愿军总部在沈阳开运动会,19个军级单位参加篮球比赛:54军冠军,47军亚军,21军季军,拂晓队还是在高手林立的情况下取得较好成绩。</p><p>1955年10月志愿军总部举行文艺会演,183团老战士周荣兴、耿玉林参加了21</p><p>军战士演出队,周荣兴参加了军集体诗朗诵《海岸巡逻兵》,该节目一举获得3个一等奖:节目创作,集体朗诵,个人领诵。志愿军政治委员李志民上将(刚授衔)接见全体战士党员时,给予“海岸巡逻兵”很好的评价。李政委讲:“看了你们战士的诗朗诵后,我非常惊喜,你们朗诵得太好了。我在延安时听过一个名诗人朗诵,他现在在北京,我不提他的名字了,你们比他朗诵得还好啊!”</p><p>1956年8月1日志愿军总部规定:在朝鲜驻的五个军,各抽一个排进行射击、队</p><p>列检阅比赛,原则是每个军的第1师第3团2营6连1排参加。我当时任6连副政治</p><p>指导员,团里决定由我带队参赛。</p><p>军政治部副主任王文章上校(老红军)</p><p>为军里总领队,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阚开泰上尉、师司令部作训科参谋张兆阳少尉组成训练组。一排射击、队列都取得优异成绩。检阅时王文章上校亲自领队。检阅首长为志愿军司令部参谋长王蕴玉少将。总结时,王蕴玉参谋长表扬了五个排……</p><p>1957年初,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到61师慰问演出,师政治部决定周荣兴给该团当</p><p>报幕员,周认真牢记演出节目内容顺序,进行认真的准备。在人民军报幕员讲完后,我能顺利地用华语报清楚节目。顺利地完成报幕员的工作,得到人民军文工团报幕员好评,他用朝语讲:“乔斯米达(好)!”“高麻斯米达!”(谢谢!)分别时握手又拥抱我。有的战友问我,你是朝鲜族吗?我答不是。我心想,功课做得好一点罢了!</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七)中朝人民友谊长存</b></p><p>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61师183团于1953年7月初奉命向东线转进,</p><p>接志愿军60军在902.8高地一线打了一个胜仗的防地。停战以后,一直驻防到1954年4月23日,朝鲜人民军3军团、45师团、90联队(团)接了我们前沿阵地的防务。1955年10月,21军移防西海岸肃川地区,志愿军183团2营移防到朝鲜平安南道(省)殷山郡(县)金昌里(村)</p><p>。我们志愿军按照党和祖国人民的要求:</p><p>“爱护朝鲜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视朝鲜人民和祖国人民一样,用亲人般的态度爱护朝鲜人民……”我们的房东金大爷(阿巴吉)、金大娘(阿妈妮)像爱护儿子一样对待我们,我们也像对待父母一样尊重他们,住了四年多,军民鱼水情,亲如一家。1958年2月4日,敬爱的周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与朝鲜政府代表团签订协议,志愿军分批、分期撤回中国。21军是第二批,183团2营(我任6连副政治指导员)于1958年7月31日早上吃完早饭出发。部队要出发了,金昌里(村)人民全体出动,里(村)离火车站只有4华里,我们虽然语言不是很通,但是朝鲜人民和我们像一家人似的,难舍难分的感情实在令人难忘。金大爷(阿巴吉)讲:</p><p>“纪文贡的乔斯米达(志愿军最好),米国撒拉米那巴(美国兵最坏了)。”我们就讲:“朝鲜银民乔斯米达(朝鲜人民最好了)。”途中,他们或帮扛枪或帮背物,有的两人抬起一位志愿军往前走。</p><p>沿途群众不时递茶、敬酒、送鲜花,又有人纷纷加入送行队伍,大家边舞边走边歌,不顾天热,忘却疲劳。就这样难舍难分地走了将近两个小时。到车站后,送行的朝鲜群众情不自禁地利用志愿军上车前的时间,与志愿军亲人进行最后的联欢。不少人边舞边说,在哭中话别,在泪中祝福。我们准备上车,阿巴吉(大爷)、阿妈妮(大娘)和金昌里(村)的男、女、老、少都拥抱我们哭,真是不忍让我们离去,我们也边哭边说:“高麻斯米达(谢谢),安宁希匹希呦(祝好)。”当列车开动时,他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彩带抛向列车窗口,有的塞到伏窗哭泣的志愿军手中,车上、车下都放声号啕大哭,连长管明甫(山东大汉)实在控制不住自己,嗷嗷地大哭。车下的朝鲜青年男、女边哭边跟着车跑,直到看不见为止。有人形容当时的场面有五多,即眼泪、友谊、红旗、鲜花、歌声多。其实何止五多。这种激动心情和朝鲜人民分别的场面,对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是永世难忘的。</p><p>北京军区我的老战友戈基同志用了近10年时间,最近出版了纪实小说《军魂》,</p><p>我想抄录他这本书中写的“中朝军民难舍难分”的一小节:</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再见啦,阿巴吉!阿妈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嗓子都喊哑了,哭哑了。一个老大娘哭倒在地……整个站台上,歌声、喊声、锣鼓声、哭声,伴随着车轮的滚动声响彻天空,汇成了人类最真挚、最圣洁、最扣人心弦的中朝友谊交响曲,鸣奏出了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深情、最激越、最壮美的胜利撤军大乐章。”</span></p> <p>我们8月1日上午还在朝方一边,就看到在我方大桥上,最亲爱的祖国人民用松</p><p>枝搭建的“凯旋门”三个巨大的字!我们的血沸腾了!祖国啊,我们回来了;祖国啊,我们的亲娘!您的儿女没有辜负您的重托,胜利完成任务回来了。车到安东</p><p>(今丹东),在车站祖国人民照顾我们吃饭、联欢、看戏,在沈阳、天津、北京(丰台站)、石家庄、太原,直到驻地山西省定襄县,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热情周到关怀照顾我们,这是我终生感谢党和人民的关怀最忘不了的事。最近原志愿军50军的老战友王顺才同志告诉我,他们组织了2008年由辽宁省丹东招商旅行社、朝鲜国际旅行社共同组织的志愿军老兵们朝鲜之旅,受到朝鲜军民热情欢迎和周到的照顾。他告诉我两个例子:一是在从平壤到开城参观访问时,到开城后朝鲜人民军崔成国中校接待他们,陪同参观时,崔成国中校讲:“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国际主义精神永放光芒!”二是最令人感动的,是在参拜志愿军烈士墓地时,全体志愿军老兵们跪拜牺牲战友时,泪流满面,痛哭失声,看守墓地的朝鲜李先生也和老兵们一起跪拜,在老兵们离开时,李老先生又跪在地上给老兵们送行。王顺才同志讲</p><p>到这里时实在讲不下去了,我也好像就在那里,发自内心地遥祝李老先生健康长寿!我想凡是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当知道朝鲜的李老先生全身心地看护志愿军烈士墓时,怎能不为之动容?亲爱的战友们,我们都发自内心地感谢他吧!</p><p>也只有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缔造、领导,智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才能创造出“中</p><p>朝人民友谊长存”的奇迹!</p><p>朝鲜战争已过去60多年了,祖国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起来,富起来,也强大起来了。我们可以告慰,最可敬的先烈和老前辈们,你们的理想实现了。</p><p> (2018年5月供稿)</p> <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周荣兴</b></p> <p>周荣兴简介:</p><p>1933年1月9日生于安徽省嘉山县。中共党员,初中文化。1949年9月参军到步兵第183团,历任战士、通信员、卫生员,司务长,副指导员、团群众工作干事,荣立三等功2次、四等功2次、团嘉奖1次。1964年转业,任北京市政协秘书处保卫干事,东城区文明办职员,两次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