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9月12日夜本人有幸成为强生最新型取栓支架Embotrap Ⅱ在江西省使用的第一例术者,该脑梗病人的取栓可谓是涵盖了绝大部分取栓技术,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积累和沉淀,没有强大的内心是会崩溃的。</p> <p>患者男,59岁,突发昏迷入院后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后考虑为椎基底动脉闭塞,家属积极及对医疗的信任,很快就启动急诊取栓程序。</p> <p>先采用ADAPT技术抽吸,把小脑后下动脉开通。</p> <p>导丝带微导管艰难通过,首过效应明显。</p> <p>该支架远端有三个MARK点,近端有两个MARK点,支架开放后造影可见血栓负荷量大,就看该支架的能力。</p> <p>Embotrap Ⅱ取栓装置是一种采用双层支架设计的新型取栓装置,内层为1.25mm直径的高径向支撑力的闭环支架结构提供通过闭塞段的血流通道,外层为多节段的低径向支撑力的锥形支架结构用于将血栓固定在两层支架中间,其中最后一段末端收口,用于捕获脱落的血栓。</p> <p>释放Embotrap Ⅱ支架4.5*33,采用类SWIM技术取栓。</p> <p>取出大负荷量血栓,</p> <p>一把开通,TICI分级3级,</p> <p>本以为就可以这样结束了,观察十分钟后可见血流明显变缓。</p> <p>考虑为重度狭窄,</p> <p>给予球囊扩张。</p> <p>可能是球囊扩张斑块移位,小脑后下动脉没有了。</p> <p>微导管到位(根据之前的造影做路图参考,要不然很难超选)。</p> <p>同样释放该Embotrap Ⅱ在小脑后下动脉(非常规动作,新手谨慎操作)。</p> <p>小脑后下动脉开通,</p> <p>3D显示还是狭窄,考虑支架成行。</p> <p>吸取教训,微导丝保护小脑后下动脉,APPOLO3.5*13释放。</p> <p>支架开放良好,小脑后下动脉保护很好,远端血管还是差一点为安全起见还是再放一个支架。</p> <p>放了个心内的球扩支架3.5*20(APPOLO没了),心内支架硬顺应性差,到位着实费了点功夫,这里再提醒一下大家还要注意中间导管与支架的整体长度问题。</p> <p>又反复观察了50分钟,造影还是3级血流,结束手术。</p> <p>总结与体会:1.取栓是个累人的活,打的是遭遇战,需要术者沉着冷静的去处理,胆大而心细,需要介入技术的沉淀及积累;2.需要医院良好的卒中中心建设,通畅的绿色通道,时间就是大脑;3.不断的去学习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有条件可以先模拟试验,珍惜所遇见的每一位老师;4.小伙伴们说现在材料越来越好了,怎么感觉取栓越来越难了,还不如小米加步枪的时代,我觉得应该是现在大家更重视脑卒中了,筛查的病例多了,我们做的病例也越来越多了,各种各样性质的大血管闭塞就多了,所以术前的评估与判断很重要。</p> <p>赣州市立医院卒中中心成立于2017年5月,卒中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亲自担任,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由院长助理朱圣煌担任,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提高急性脑血管病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医院卒中中心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ICU、放射科、康复医学科、介入科、检验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通过自主研发的卒中信息化软件加强了绿色通道时间管理,建立了基于区域急救系统的接转诊模式,制定了卒中规范化诊疗标准操作流程(包括院前急诊接转诊、急诊绿色通道救治、急性期规范诊疗、二级预防、临床医师和人群教育、社区人群卒中危险因素筛查等方面)。卒中中心整合了神经内外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力量,实现了多学科协作无缝对接,极大缩短了脑卒中患者从入院到检查、治疗的时间。当遇到疑难病例时,医院不仅可以通过多学科协作共同探讨,还可通过网络咨询国家级专家指导救治,患者可以获得最快、最规范的治疗。经过两年的努力,2018年6月获得“综合卒中中心”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获得“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荣誉称号,2019年12月通过国检正式获得“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荣誉称号,2019年10月获得“江西省一级卒中中心”荣誉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