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家里呆久了吧,总想着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拥抱大自然。新冠疫情阻挡了远游的计划,炎炎夏日终究没能阻挡出行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江浙两地疫情控制都比较好,然后说走就走,2020年八月上旬和朋友一起自驾前往浙江金华,来一场以古村为主题的休闲旅游。</p><p class="ql-block"> </p> <p>第一站:金华浦江“江南第一家”</p><p> 江南第一家坐落于浙江金华市浦江县的郑宅镇。870年前,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330年,鼎盛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治家名冠天下。</p><p> 数百年间家族成员173人为官无一贪渎,其清廉家风名扬天下。浦江郑氏家族如此义居,屡受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为“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p> <p> 村口的牌坊群。九座牌坊矗立在古村的入口,非常壮观!这么多牌坊集聚一起,目前在全国是罕见的。牌坊是封建社会里崇高荣誉的象征,一个僻远的村庄,有如此众多的牌坊,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p><p> 九座牌坊取意九世同居,这里的每一座牌坊都有出处,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故事。在每一座牌坊的右边草地上有一块小石板、详细介绍牌坊的来历。</p><p> </p> <p>旌表牌坊</p><p> 木牌坊建成至今650余年,五次被毁,六次重建。现在的木牌坊是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照片于2006年重建的。</p><p> “圣旨”牌坊后面的空地上有点乱,显得格格不入!</p> <p> 青砖黛瓦马头墙,是浙中民居的风格还是徽派建筑?</p> <p> 一条小溪围绕村落。因小溪九曲十八弯,多雨季节常发洪水,故在溪上造了十座桥,在溪里修了九道闸,使其滴水不漏,称为“十桥九闸”。</p> <p> 小溪边的古树,这棵古树得有多老,灵芝都长了两个呢!</p> <p> 江南第一家的老屋,明太祖所赐的匾额。老屋里面需要买票进入参观。景区有些祠堂景点是要买票参观的,但必须买联票,单个景点门票不卖,这就有点“强买强卖”的意思了。想着大多数祠堂都不会进入,所以也就没有买票进入江南第一家的老屋。</p> <p> 看得出村里的房子,特别是临溪的房屋都有过修缮,街道很干净,也很安静。村里没有大的商业开发,小溪两岸的店铺基本都是维持村民日常生活所需。</p> <p> 这是原来供销社的旧址吧!墙上还有依稀可辩的“郑宅供销社”的字样。过去的供销社应该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吃的用的、农具化肥等一应俱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供销社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九世同居的碑亭。作为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家族,“家”是一个核心活动中心,首先要突出一个“家”,郑宅的这个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而是“江南第一家” ,这是它的灵魂。</p><p> 该亭曽数度被毁,现存为1981年按原样重建。</p> <p>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古村风貌。</p> <p> 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第一家”景区的风貌。</p><p> 在浦江这样的小地方,有这样一个“大家”。都说富不过三代,郑氏家族九世同居,耕读传家,忠孝传家,郑氏家规功不可没。好的家风家训,对一个家族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郑氏以义为重,廉洁自律,在当今社会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p><p> </p> <p>第二站:浦江嵩溪古村</p><p> 嵩溪古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古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由村中徐姓始建于宋代。</p><p> 村中明清古居基本保存完好,有明清古建筑1500多间,保留了众多的宗祠、民居、桥梁、庙宇、古井、戏台等。为开发旅游需要,不少建筑还在修缮中。</p><p> 嵩溪古村以溪得名,前后两溪穿村而过,在村南桥亭(古村入口处)汇成一流。</p> <p> 村口很大一个荷花塘,不知有多少亩,池塘中的荷花含苞待放!</p> <p>小荷才露尖尖角!</p> <p>好大一片荷花塘呀!</p> <p> 古镇古村里的小溪、小河、水塘司空见惯,而嵩溪古村的水系区别于其他村落。</p><p> 嵩溪古村以溪得名,以溪见长,明溪、暗溪两条溪流相得益彰。明溪潺潺溪水终年流淌,暗溪则时隐时现。暗溪就像地道一样,人们可以在暗溪中行走。因为是暑假期间,很多小孩在暗溪中玩水。村里有不少建筑都建在暗溪之上,是典型的水在房下、人住水上,远离现代建筑的江南古村落。这也是嵩溪古村的奇特之处。</p> <p> 走下台阶可以进入暗溪,这一处暗溪上面是一家客栈。明暗清溪缠绕,石板古屋交错,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p> <p>溪边的古建筑</p> <p> 雨后静静的巷弄,斑驳的青砖外墙,透亮的青石台阶,诉说着它的曾经。虽没有深宅大院的历史底蕴,但同样历经年代的沧桑。</p> <p> 这是一处明清建筑,里面正在修缮中。</p> <p> 喜欢这样的小巷小弄,曲径通幽!</p> <p>大屋基本都有人居住</p> <p> 从前的老建筑,现在的农耕所。对古建筑还是知之甚少。</p> <p>大概是村委的宣传栏</p> <p>高高的马头墙</p> <p> 八字台门,民国建筑,大型四合院。民国昆曲“徐春聚班”的班主徐朝训所建。门楼呈八字型,门楣上有浦江名人徐察人书“古道家风”四个字,村里人称“八字台门”。</p> <p> 小巷连着小巷,犹豫着向左拐还是向右拐,朝前走还是直接就拐弯。小弄太多只能走到哪里算哪里了。</p> <p> 百子石,寓意“吉祥”。村里很多房屋都是用这样的石块垒砌的山墙。</p> <p> 磨盘、烟囱、遮阳伞,土洋结合!</p> <p> 走在古村里,一条小巷一个风景,看似没路了,拐个弯又柳暗花明了。</p><p> 天气很热,特别是雨后出太阳,更加的闷热,每条巷子都走过是不可能的了。</p><p> 漫步小巷小弄,心情自然放松、也就应了那句话:心静自然凉啊!呵呵~~</p> <p> 出村口了,明溪、暗溪两条小溪汇成一股清流,流向浦阳江。</p> <p> 2013年,嵩溪古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嵩溪古村还在修缮中,不收门票,没有商业开发,清新纯朴。</p><p> “嵩”意高峦,“溪”意流水,山高才能水长。古村的小溪静静地流淌,见证着历史,滋养着一方水土。嵩溪的古宅宗祠、庙宇戏台、小巷小弄,石板路、百子墙~~,古老的村落正以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p> <p>第三站:潘周家村“一根面”</p><p> 潘周家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檀溪镇,浦江和桐庐临交界的北部山区。其实是两个村,一个叫周家,一个叫潘家。由于两个村庄已经连在一起,所以有了潘周家村的合称。</p><p> 潘周家村人有一个绝活,就是做手工面。该村的手工面以长、细韧、滑而闻名浦江全县。据说一根面条可以拉上几公里,一根面条可以烧一大锅,还上了浙江电视台。如今,已有人专门把手工面开发出来,还注册了商标,就叫“潘周家”。</p> <p> 以为潘周家村就是做面出名,就奔着“面”去了。网上查阅得知,潘周家村不仅制面历史十分悠久,也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子被群山环绕,山清水秀,十几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厅堂保存完好,大小横梁结构新颖气势壮观,积淀了浓厚的历史文化。</p><p> 可惜光顾着拍“面”了,没有到村里转一下。</p> <p>应该是一栋古建筑吧</p> <p> 潘周家村的“一根面”吃的不仅仅是面,还是文化。“一根面”又名长寿面,就是因为它保留了长寿面“长”的特色。古人做寿吃长寿面,寓意长长久久,为讨个好彩头,面条自然是越长越好。现代人虽也吃长寿面,但一碗普通的面条端上来,总会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潘周家村一根面就充分保留了长寿面“长”的文化内涵。</p> <p> 我们去的时候不是村里做面晒面的旺季,晒面的规模也不大,就零星几家,不过在照片上已经很壮观了!有点面如瀑的味道了!</p> <p> 据说每年的秋冬季节,是潘周家村的开面季,天气好的时候,村中心广场就成了村民们的拉面场。一挂又一挂细滑如线的拉面一字排开,也已成为村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p><p> 希望在开面季有机会再去潘周家村,顺带再看一下村里的古建筑。</p> <p> 尝一碗“潘周家”的手工面,滑爽劲道,味道真不错唉!</p><p> 潘周家村一根面, 风景与美食同在!</p> <p>第四站:河阳古民居</p><p> 河阳古民居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新建镇河阳村,村里90%以上为朱姓。公元932年,原吴越国钱武肃王掌书记朱清源兄弟倆为避五季之乱,慕缙云山水之胜,定居此地,繁衍生息,成为朱氏聚居发源之地。因其祖籍河南信阳,故取名河阳。</p> <p> 河阳古民居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有建于明清两代的十大宗族庄园式古民居建筑群和十五座古祠堂及上百栋旧第,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堪称“江南一绝”,有体现河阳古人智慧的“气象钱”、 另有“陪嫁井”、“贞节墙”、“辫子洞”等古迹,无不真实地记录着河阳的民居风俗,还有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的河阳窗花剪纸。</p> <p> 走进河阳村古民居,村子里幽深静谧,游客也很少。这天天气很热,感觉就是太阳晒人干的节奏。没有请导游讲解,只能自己走哪看哪了,再说边走边拍导游不愿等我们,跟着导游也没法慢慢拍,还是回家再查资料吧!</p><p><br></p> <p>又见马头墙</p> <p>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年人</p> <p> 这座朱家的深宅大院有两道圆门,一个书“循规”,一个书“映月”,整个建筑群有72间房。</p> <p> 文翰公祠,现在是河阳民俗陈列馆。本来是想进去看看的,可门口的检票人员吃饭去了,只能继续朝前看别的,天气太热也就懒得回头了。</p> <p> 一个老人在文翰公祠对面的小溪里洗物品,真担心她水太凉腿脚是否受得了,上了年纪还是要自己保重哦!</p> <p> 荷公特词,又名“孝子祠”。一进门就看到了这些磨盘搭成的过道,下面有水还养着锦鲤鱼。很奇特的过道设计!</p> <p> 义田公所遗址,是河阳村的慈善机构,赈灾施舍场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烧毁。</p> <p> 八士门为河阳村的正大门。宋元时期该村的朱氏家族共出了八位进士,为纪念八进士,并希望子孙后代以他们为榜样,建造了门楼式建筑,取名“八士门”。明朝中叶被战火烧毁,明末重建成现在的样子。</p><p> 河阳人婚丧嫁娶都必须经过“八士门”,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古有“不入八士门,不算河阳人”之说。</p><p> 八士门门口有一对石雕,似无头石狮子,又像啥都不是,感觉很稀罕,故取名“稀罕”,一个家族出了八位进士,也很稀罕。明太祖朱元璋御赐。</p><p><br></p> <p> 河阳古街,是河阳老村的政治、文化及商业中心,也是河阳老村的中轴线。受疫情影响老街上的店铺基本都没开门营业,差点没吃上午饭,好在八士门拐角处的一个店铺有缙云烧饼和面条供应,才解决了吃饭问题。</p> <p> 气象钱:这是用鹅卵石铺设的铜钱,这枚铜钱可不一般,它可以预报天气。铜钱有几条边的泥土在铺设前用盐卤水浸泡过,天气转阴就会返潮发黑,起到了预报天气的作用。</p> <p> 河阳有名的陪嫁井,井圈似元宝。嫁女河阳讲究多 富人嫁女陪嫁井。出嫁的时候娘家把所有的日用品都陪嫁上,有夫家自嘲,水总得喝我家的,结果被女方家听说了,岳父派人买了地打了井,“连水都不喝夫家的”,这井就成了陪嫁井。</p> <p> 精致的鹅卵石巷道,不见沧桑,只见安详。</p> <p> 村中的水塘,马头墙倒印在水中,跟宏村的“月沼”有点相似。风景美如画!</p> <p> 马头墙群,远远望去似32个马头在仰天长啸,气势不凡。马头墙高低错落,豪华气派,集河阳古民居外墙建筑之精华。</p> <p> 登高望远,河阳古村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透着河阳村曾经的繁华和富足,于是就有了那句民谣: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p><p> 河阳村的祠堂、弄堂、古宅、水系~,以及随处可见的马头墙、鹅卵石铺就的巷道,无不浸透了岁月的印记,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风貌。</p> <p> 火辣辣的太阳晒得人都喘不过气来,还是要凹个造型留个影!</p> <p> 河阳,一个江南罕见的千年历史文化古村,千年历史建筑群,无愧江南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宗族文化最深厚的千年古村落称号。现在,河阳古民居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第五站:厚吴古村</p><p> 厚吴古村坐落于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前仓镇,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传统古村落,全村800户人家几乎都姓吴。</p><p> 整个村现存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厅堂楼宇、民宅大院、庐墅精舍有近百幢。</p><p> 厚吴村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化积淀丰厚,是永康的名村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黄石棋盘,不知是遗迹还是现代修饰,车马炮很醒目。</p> <p> 吴仪庭公祠,是吴氏房派的分祠,堂号:“岐昌堂”,民国初年建造。公祠内雕梁画栋,有精美的浮雕、木刻等,体现了传统的忠孝思想。虽然残破凋零,仍然掩饰不住昔日的辉煌与气派。</p><p> 很多年老的村民在喝茶聊天,俨然一个休闲活动场所。</p><p> 大门前的水塘叫“月池”。</p> <p>司马第最早的主人官至司马,堂号:“为继堂”,村民称其为“廿九间”。</p> <p> 司马第的二道圆门洞左边的建筑像是近代建筑,走进“墨林”,里面则是原汁原味的古建筑,一座深宅大院。</p> <p> 司马第里面还在整修,历经两百余年的风雨沧桑,精致的木格花窗保存完好,宏阔的屋宇仍能隐现出昔日的繁盛和富足。</p> <p> 厚吴村书画院,这个村子还真是有文化。</p> <p> 屏山精舍。建于乾隆八年,堂号:“树玉堂”。是厚吴村另一处很有名望的厅堂。</p> <p>清康熙年间的匾额</p> <p> 牌子后面破旧的建筑里依然有人居住</p> <p> 从前的“至德堂”,现在是村民举办美食大赛的场所。</p> <p> 村子里居然还有同仁堂药店,是厚吴村商业建筑的重要一处,老字号的墨书字迹尚存。</p> <p> 醴泉井,厚吴村老商业街上的八角古井,据说与古村同龄。</p> <p> 幽静的古村巷弄,一色的石板路。</p> <p> 在小巷小弄里瞎转悠,注定是看不到全部,以至于吴氏宗祠这么重要的场所都给遗漏了,自由行就是这个样子吧!留下一点遗憾,给自己一个再来的理由!这辈子做不到读万卷书,那就行万里路吧!</p><p> </p> <p> 厚吴古村是有历史、有文化的。宗祠是厚吴古村的建筑亮点,厅堂是古村古建筑中的精华。古村历经800年基本保存了原有的格局。</p><p> 穿行于一幢幢古宅之间,感受到的是时光的飞逝和历史的积淀。</p><p> 有人说:厚吴古村是一首无声的歌!我相信,它一定能够在新的历史舞台再次唱响。</p> <p> 去河阳古民居之前,顺道游览了缙云仙都景区的招牌景点—鼎湖峰、石梁桥景点。逢周六周日上午会有老汉牵着老牛过河的摆拍表演。</p> <p> 鼎湖峰,是整个浙江省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鼎湖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堪称“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用“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的诗句来描绘这个天下奇观。</p><p> 据说轩辕黄帝在峰顶用鼎炼丹,鼎重达千斤,把峰压成了凹形,下雨积水成了一片湖——鼎湖。轩辕黄帝升天后,这个地方就被人们称为——鼎湖峰。</p><p> 鼎湖峰、石梁桥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再加上老汉、老牛、黄狗,可谓美丽至极。</p> <p> 仙都石梁桥位于缙云仙都景区内,包括板堰石梁桥、鼎湖峰石梁桥、练溪石梁桥三座,均横跨好溪,相距约3公里。我们没有游览仙都景区,只看见了这座石梁桥,不知道属于哪一座。</p><p> 看公园介绍,这里是朱潭山景点,此处视野开阔,是欣赏鼎湖峰和仙都自然风光的最佳视点。</p><p> </p> <p>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大家闺秀,给人以高大上,那么古村落就像小家碧玉,令人回味。古屋老宅像蒙土的珍珠散落在巷弄间,你只有走近它,拂去尘埃,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它的精美。</p><p> 走进古村落,仿佛走进了远离尘嚣的历史深处,犹如穿越了千百年;品味古村落,拟似解读一本历史教科书。</p><p> 喜欢中国古村落!</p> <p> 从一个摄影团的行程中知道这些古村落,借助网络对这些古村落有了一个初浅的了解。</p><p> 六天时间不长,内容却不少。照片篇幅有限只能略选部分,篇中有些文字描述摘自网络。</p><p> 照片于旅行途中手机随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