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疆小毛驴儿【原创】

赵维儒

<p class="ql-block"><b>  记得七十年代,不知是哪位老兄率先发现了驻地往东30里开外的洋大曼公社一到冬天便有维族老乡把大批的小毛驴出售,这在当时每天吃包谷面的年代,简直就是天上掉下个大馅饼。于是便有人开始蠢蠢欲动,果真牵个小毛驴回来。消息传开,去的人就多了起来;遇到周日天气晴好,一大早便会有人相约结伴而行,少则两、三个人,多则六、七个人。等到夕阳西下时,但见每个人都能赶着一头小毛驴高兴而归。远远望去:步行的,骑自行车的,还有骑在小毛驴身上的,嬉笑打闹,姗姗而来,其场景博为“壮观”和滑稽。</b></p><p class="ql-block"><b> 当然,接下来的任务便是屠宰、卤制,再备上点白酒,轮流叫上那些邻居及“单干户”们吆五喝六的美餐一番。据说,为了卤肉,县城商店里的固体酱油都被203的人买走了。</b></p><p class="ql-block"><b> 我算是幸运的,虽然维族人不食驴肉,但是,因为那里有我的维族朋友,每次都会破例帮我把买好的小毛驴屠宰好,并取其精华装进麻袋里捆在我的自行车上带回。不过,这麽远的路程要想顺利的拖回来也实属不易,二、三十公斤的肉只能放在女式自行车的后架子上,踏在鹅卵石道路中间被汽车碾压出两条窄窄的小路上勇往直前;稍有减速,便重心后倾,前轱辘翘起,每每弄的满头大汗,狼狈不堪。即便如此,仍兴致不减。记得我第一次买毛驴,比人家买的都贵,八块钱一头,驴皮卖了四块钱。后来有经验了,也就五、六块钱一头,驴皮再卖上两、三块钱;最多的一个冬天竟买了三头半毛驴。好在那时我们从北京带回个正在兴起的“双喜”牌高压锅,夫人的厨艺又不错,这让我们及周围的战友们美美地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甚至,还把卤好的驴肉带回北京让家人品尝。时间长了,各家的驴肉包子、驴肉馅饼又纷纷出笼,各种做法可谓是花样翻新,可是给那时边疆的艰苦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b></p><p class="ql-block"><b> 前些年,我们十战友相约再去南疆故地重游,部队的同志特意帮我们安排去了一趟洋大曼。 几十年过去了,那里已是今非昔比,旧貌早已换新颜。道路拓宽了,树长高了,路边的摊贩增多了,当年那个比较大的驴市也提高了档次,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可见维吾尔族兄弟们的生活正在奔小康的路上勇往直前。我们反复穿梭在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集贸市场之中,极力搜寻着过去的蛛丝马迹,回首当年的艰难岁月和义无反顾买毛驴时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b></p> <p>本文作者七十年代在喀什《艾提尕清真寺》门前</p> <p>本文作者2007年在喀什《艾提尕清真寺》门前</p> <p>疏勒县洋大曼驴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