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永和篇

贝博纳

<p>  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和西征,属不属于红军长征史的范畴,这在党史学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的吴起镇,长征就算结束了;有人则认为,红军长征的结束,应以红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为标志。关键还是在于参照系的问题,因为两者相差了一年的时间。我们现在都以1936年10月22日宁夏的将台堡三军会师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纪念日。这样一来,在1936年10月以前,已经完成长征的红一方面军的重大军事活动,可以视为长征任务的延续。</p><p> 事实上,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和西征,既为红二、四方面军的到来扩大地盘,也为红二、四方面军前来会师起了战略的配合和策应作用。而且,目前许多有关红军长征史的著述,都写了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和西征。</p> <p>⏸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p> <p>⏸由此进入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p> <p>⏸魁星楼</p> <p>  不论东征还是西征,都在波澜壮阔的中共党史、军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页。去年九月份,我们在陕甘宁根据地考察走到延川县的时候,就想去乾坤湾,然后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考察一下红一方面军的东征。但由于革命圣地延安是那次考察的重点,时间上和路线上觉得都不合适,只好将此事搁置下来。好在红军东征的发生地在山西境内,我们运城距离临汾、吕梁等事发地又不远,所以,专门进行一次考察,还是挺方便的。</p> <p>  红军东征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作出的选择。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于1935年先后逼迫国民党当局签定了丧权辱国的《秦土协定》、《何梅协定》等卖国条约,接着日本华北驻屯军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妄图将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五省和北平、天津、青岛三个特别市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的危机已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p><p> 这时候,历尽千难万险刚刚走完长征到达陕北苏区的红军,继续面临着蒋介石的中央军追剿,阎锡山的晋绥军协剿,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西北军围剿。红军何去何从?</p> <p>⏸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p> <p>⏸毛泽东雕像</p> <p>  1935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具体讨论红军的军事行动问题时,有人认为“先巩固,后发展”。而毛泽东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思路: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先发展,后巩固。很多人对毛泽东的这个建议不大理解。为什么,因为其一,红军长征一年多,历尽艰辛,精疲力尽,需要休整;其二,红军好不容易有了陕北这个根据地,主力都过了河,根据地保不住怎么办;其三,阎锡山有十万之众的正规军,占尽地利,红军只有一万多人,其中一半是新兵和俘虏兵,弹药补给又差,胜算几何未知。</p> <p>  毛泽东说,局限于一个地区,并不能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他讲到:目前全国形势处在大变动前夜,抗日运动高涨,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陕北地贫人穷、兵员缺乏,这一特定环境决定了我们不能一般地采取以巩固求发展的方针,应当以发展求巩固,尽快扩大抗日力量和主力红军。我们向南、向西、向西北的文章不好做,只有向东。打阎锡山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就是他同日本人早订有“共同防共”的密约。红军东渡黄河入晋,在政治上站得住。东征山西,还可以进一步向北转进绥远,或东进河北,开赴抗日前线,争取对日直接作战,推动华北乃至全国抗日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这样还可以避免同有抗日要求的国民党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作战,有利于同他们建立统一战线。阎锡山虽拥有十万晋绥军,但兵力分布散不集中,与红军没交过手,缺乏同红军作战的经验。进攻山西,威胁阎锡山的老巢,可以迫使他调回入陕的晋绥军,缓解对陕北苏区的军事威胁。此外,山西人多物丰,对于扩大红军、解决给养也十分有利。</p><p>&nbsp; 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后,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方针问题的决议》。</p> <p>  从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的亲自率领下,进行了历时七十五天的东征战役,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毛泽东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nbsp;</p> <p>  永和是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我们是9月9日沿呼北线一路北上,途径乡宁、吉县、大宁等地,驱车二百八十多公里到达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的。</p><p> 永和是临汾市下辖的一个山区小县,人口不足七万。永和县东邻隰县,南连大宁县,北与吕梁市石楼县接壤,西与陕西省延川县隔黄河相望,自古就是秦晋交通要道。如今横跨东西的永和关黄河大桥承中接西,不仅是临汾市通往延安的便捷通道,也是连接华北与西北地区物流的重要门户。</p> <p>  永和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东征期间,毛泽东率总部人员两次进驻永和县,前后共居住了十三天。在永和,毛泽东亲自指挥了在山西的对敌斗争;组织召开军事会议,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亲自指挥了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p> <p>  我们所到达的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是毛泽东在临汾市境内唯一被认定住过的地方。东征村原来叫上退干村,是唯一以红军东征而命名的村庄。1971年,中共临汾地委在毛泽东当年住过的上退干村召开了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并将上退干村改名为东征村,在毛泽东路居的关帝庙旁建有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p> <p>⏸关帝庙入口</p> <p>⏸1971年2月,毛泽东当年的警卫员贺清华、白海山来到上退干村的关帝庙,清晰地记得毛主席东征时住过的窑洞,“出门三步一口井”。以此认定关帝庙西侧两面有炕的枕头窑洞,就是毛泽东和贺子珍东征时居住过的地方。</p> <p>  我们参观纪念馆的那天,恰逢毛泽东逝世四十四周年纪念日,永和县委在纪念馆举行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战完胜脱贫攻坚”主题党日活动。我们到达那里时,活动刚刚结束。纪念馆修葺一新,五个展厅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塑刻作品等再现了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展示了当年东征红军的丰功伟绩。</p> <p>⏸魁星楼上的“殉义柏”</p> <p>  在毛主席1936年居住过的上退干村关帝庙内有一座魁星楼,楼顶上生长着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柏树。魁星楼为砖木结构,楼顶是瓦,瓦下面只有二三寸厚的土,可是,这棵小柏树却长得郁郁葱葱,历经多次大旱而不枯。</p><p> 据村民讲,这株小柏树是在1936年红军西渡回师后的秋天长出来的。奇怪的是,1976年9月9日,伟人逝世,这棵小柏树当年冬天便莫名奇妙地枯死了。于是,当地群众便将这棵小柏树称做“殉义柏”。究竟是巧合还是其它,不得而知。</p> <p>  从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出来,西行八公里便是著名的黄河乾坤湾景区。当年红军就是在这段晋陕大峡谷中的永和关渡河西进回师的。</p> <p>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永和县境西部,为永和县与陕西省延川、延长两县的天然界河。黄河水流经永和六十八公里,自北向南形成英雄湾、永和关湾、郭家山湾、河浍里湾、白家山湾、仙人湾和于家嘴湾七个大湾,统称为黄河乾坤湾。所以,在陕西延川县境内也有一个乾坤湾景区。传说中,伏羲正是看到这条河湾,以象取义,才画出了太极图。因此,永和人把乾坤湾当做大自然赋予永和最宝贵的财富。2011年11月,永和乾坤湾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p><p> 蛇曲是指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永和黄河蛇曲是国内干流河道蛇曲规模最大、最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罕见的蛇曲景观。</p> <p>  来到观景台,极目远望,眼前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黄河犹如一条巨龙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间奔腾不息。俯视山下,黄河在这里形成了一个S型大转弯,形似太极图的乾坤湾尽收眼底。</p> <p>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最美要数乾坤湾。乾坤湾也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湾”。据我所知,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湾”的地方,至少有十多个。既然敢称呼“天下黄河第一湾”,我想应该有两种解释吧,其一,是地理意义上的第一湾。比如黄河源头上的湾。其二,是指黄河河道上最大、最美、最奇的湾。乾坤湾属于后者。</p><p> 乾坤湾是一幅天然太极图,是黄河古道秦晋峡谷上一大最美天然景观,也是永和最壮观的一个风景点。</p> <p>  滚滚黄河水,悠悠乾坤湾。绵延不息的母亲河滋养和哺育着华夏儿女,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和源泉。而乾坤湾留在中共历史上的红色印记,将是我们永不褪色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