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军工往事:从兵器工业部到冶金部:岷山人的首钢岁月

士德

<p>作者:岷山厂·黄士徳</p><p>·</p><p><br></p><p>一、从军工到首钢</p><p><br></p><p>1969年,中国周边局势紧张,中苏在黑龙江珍宝岛和新疆铁列克提都发生了军事冲突,百万苏联军队在边境虎视眈眈。当时国内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工业生产直接由中央军委办事处领导。根据国际出现的严重形势,在全民备战的思想指导下,军委常规兵器工业领导小组制定了每年兵器生产能力要能够装备500个师的目标。根据这个规划,在3年内完成1500个师的常规兵器装备任务。为此,国家投资120亿,建设95个大中型项目和93个改扩建项目。至1979年,规划中的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并且都在满负荷生产。而此时,周边国际情势出现缓和气氛,战争阴云遂步散去。而国内常规武器及弹药生产出现严重过剩,库存惊人。</p> <p>1979年4月,兵器工业部在长沙召开常规兵器装备生产会议。会议上,兵器工业部根据中央精神决定全面压缩军工生产规模。1985年,各省生产常规兵器的军工小三线工厂整体“解除武装”,一律“关、停、并、转”。随后又对部属常规兵器生产大三线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对军工大三线的载减工作也提上了日程。1988年,原兵器工业部直属的13家军工单位,整体划归首钢总公司,首钢总公司把十三家军工厂统称为首钢外埠厂。在这13家部属军工企业中,就有1969年在大规划中建立的五机部第5206工厂,即甘肃天水岷山机械厂。</p> <p>二、奔赴首钢</p><p><br></p><p>1988年,是首钢总公司承包制实行的第6个年头。6年中,首钢在每年上缴利税递增7%的前提下留成利润取得巨大成功。国内工业遂步恢复,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大量掘起,钢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时首钢急需扩大生产规模。6年承包,首钢自留资金充足,缺少的就是人了。此时兵器工业部正在为产能过剩,产品陈旧过时发愁。在多方努力下,一个是甩包袱,一个想捡便宜。就这样,1988年7月,五机部13家军工企业,8万多名各类军工人才,设备与场地就都归属了首钢总公司。</p> <p>1988年底,按照首钢要求,岷山厂在首钢总公司大门东北方向的金顶街设立了驻京办事处。赵义山,梁普为办事处主任,开始在首钢的体制内工作。1989年,首钢要求岷山厂派一批人员充实到首钢矿山各单位工作,工厂抽调了近百人的队伍,由厂劳资科副科长金明兴带队奔赴首钢矿山。后来首钢又要求岷山厂派遣近二百余名年轻的技术工人赴京,经专业培训后分散到首钢各一线单位班组工作。这样的劳务输出让工厂得不到任何收益,首钢只是给劳务人员发一份工资,而这些劳务人员的家庭工厂还要去照顾,得不偿失。工厂经过调研后认为,单纯的劳务输出让工厂失去大批年轻的技术人员,不如自己组织力量到首钢去承览工程,看是否能闯出一条路来。</p> <p>三、岷山工程部</p><p><br></p><p>1991年,岷山厂租用了石景山金顶街某建筑公司的大院子成立了工程指挥部,岷山厂为驻京工程部配备了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总指挥张广宇,副指挥张福元,金昕、马永波等。后来随着在首钢工作的多元化,工程部又分成一部和二部,金昕、朱光分别担任一部和二部部长。岷山厂按照首钢各单位的工作性质,先后组建了京天公司、金工一车间、测绘队、修配改队,结构件队、动平衡队,检修队,运输队,机电队、水清洗队等。根据首钢要求,又利用工厂机械加工设备组建了金工三车间及密云备品备件加工基地,同时成立机加部统一领,为首钢生产各种冶炼设备零部件。</p> <p>随着岷山厂各单位大量人员进入首钢,人数达到千人以上,急需成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机构来协调首钢与岷山厂各驻京单位的工作。岷山厂派出一名副厂级干部轮换担任驻京领导,工厂先后派出:寇立峰、杨忙省、戎宁、赵汇川、王干才、关埭、徐军、郭武奎、蒋国键、牛显明、冉弘、王友山等专门处理协调驻京各单位的工作。</p> <p>四、岷山修配改队</p><p><br></p><p>1992年,首钢从国外拆回的二手炼钢设备试车成功,这就是首钢著名的二炼钢。针对二炼钢的产能和设备特点,首钢要求岷山厂工程部组织专业队伍保障生产正常运转,岷山修配改队正式成立。修配改,顾名思义就是修理,国产化配件替代进口配件,改造一些影响生产的设备。1991年的时候,按首钢请求,岷山厂曾派出裴凤山、王洪举、王耀玉、乔金生、邓晓忠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对二炼钢这套二手设备的主要零部件进行过测绘。测绘中,王耀玉工作认真负责,曾仔细研究过二炼钢这套二手设备,对二炼钢的这套设备比较熟悉,所以工程部任命王耀玉为修配改队队长。王耀玉身材瘦弱,爱钻研,沉默寡言,喜欢读书学习。后来王耀玉考取了北京某名校的研究生,修配改的工人们都非常敬佩和尊重他。工程部从工厂各车间钳工,机修工中抽调工段长,技术员,班组长到修配改队担任分队长,工人也都是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员组成。</p> <p>修配改队和检修队工作最为艰苦,几百名工厂的各种技术工人组成多支队伍到首钢各单位去检修、抢修炼钢设备。抢修冶炼设备是个又脏又累又苦的活,首钢人是不干的,原来都是外包,现在有了有技术的军工人来干,首钢别提多高兴了。岷山厂划归首钢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军品生产线拆了,机械加工设备大部调往首钢,整个工厂一分为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岷山人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整个工厂都把希望寄托在首钢身上。</p> <p>五、抢修二炼钢</p><p><br></p><p>修配改队一百多人,组成若干个分队,租赁了一所石景山区的废旧学校做为基地。二炼钢的设备有些已经是国产化,故障较多,抢修设备保证生产正常运转就成了常态。记得有一次,二炼钢厂房内的滚轮传送带要换轴承。这个传送带有百米长,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沟里,上千个轴承不管好坏都要换,停机时间只有24小时。岷山修配改队接受了任务,各分队同时进场为传送带更换轴𠄘。地上部分很快换完,地沟里的滚轮传送带更换轴承可就困难多了。地沟深近二米,只有不到一米宽,传送带有五十公分宽,要想更换轴承必须把地沟里的脏油清理出来,而地沟里的废机油和杂物等已经差不多有二十公分深,然后在一侧半躺下才能更换滚轮轴承。清理废机油和杂物的工作又脏又累,工人们都已经连续工作十个小时了。时间已是深夜,离开机时间只有不到十个小时了。总指挥张广宇,队长王耀玉仔细观察了现场情况,决定把地沟的水泥盖板能打开的全部打开,两人一组下去清理废机油,紧急购入一些小盆小碗淘机油,每组工作半个小时,再换一组继续工作,一百多人分成几十个组,分批轮流下去。</p> <p>指挥部又把驻京办的所有人员全部调来保障后勤服务。我当时在指挥部工作,我的几个同学参加了抢修,当他们从地沟里出来的时候,全身上下都是黑油,头发都被机油沾在一起,根本分不清是谁,只有牙齿是白的。我们这些后勤人员赶紧用木片把他们头发上,脸上,身上的机油刮下来,把准备好的水和食物让他们喝了吃了,休息片刻后又要下去。说心里话,当我用木片刮掉同学头上,身上的黑油时,我的泪水早已忍不住流了出来。修配改队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受到二炼钢的表扬。后来以修配改队为基础,组建了若干个专项抢修队,在首钢三线材,初轧上各个厂区都能看到岷山人的身影。</p> <p>六、岷山动平𧗽队</p><p><br></p><p>岷山工程部所属的动平衡队成立于1995年,这是个技术含量高的活,工程指挥部专门抽调了曾担任金工一车间副主任,结构件队长的于褔生担任动平衡队队长。动平衡就是对转子进行平衡,使其达到允许的平衡精度等级,使转子转动时产生的机械振动幅度降在允许的范围内,避免了引起振动和噪音,避免轴承加速磨损,延长了机械寿命。这套动平衡机是首钢的旧设备,高炉风机叶轮和汽轮机转子都是几吨至十几吨重的大傢伙,是完全靠人力,靠眼力,靠经验来校对叶轮和转子的平衡,劳动强度大。</p> <p>动平衡队在工作中发现这套平衡机工作效率低,机械运动不稳定,全靠人工调整,叶轮和转子返修率高。于福生是机修工出身,懂技术,善思考。在经过一段时间对平衡机的了解后,于福生决定对这台老设备进行改造。于福生通过工程指挥部从工厂调来了电气工程师芦工,计算机专家陈工,准备对这台动平衡机进行彻底的改头换面。一年多的时间,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于福生和芦工,陈工及动平𧗽队全体员工终于攻克难关,使这台老设备实现了电气自动化,实现了计算机控制和数据自动分析误差。芦工和陈工对动平衡机运转时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制作成操作软件,使老旧机械动平衡机第一次和计算机工程软件联系起来,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对各种风机和转子的平衡精度与使用寿命都有一个质的飞跃。</p> <p>在九十年代中期,岷山厂对动平衡机的这项技术改造极大震动了首钢,让首钢对军工企业的实力刮目相看。此项技术被首钢评选为当年技术进步二等奖,表彰了岷山厂及工程指挥部。动平𧗽队也被首钢评为先进集体,于褔生,芦工,陈工被评为岷山厂及首钢先进工作者。动平衡队在于福生的带领下在首钢工作了十一年,十来个人的小队为岷山厂上交了700多万的利润。动平衡队为岷山人爭得了荣誉!于福生功不可没!</p> <p>七、金工一车间.机加部</p><p><br></p><p>岷山厂归属首钢的时候,工厂自有各种机械设备达两千多台套,机械加工是工厂的强项。冶金行业备品备件更换率高,使用率面积大,而机械加工历来是首钢的短板。1991年,岷山厂在首钢组建了岷山厂金工一车间,工厂抽调近百台机械加工设备及专业人员,薛庆伟,于福生、郭武奎、被任命为金工一车间正副主任。经过一年多的生产运营,金工一车间为首钢抢修设备提供了急需的备品备件,受到首钢总公司的高度重视。</p> <p>1992年底,首钢又建议岷山厂再组建一个新的机加车间,并且提供了厂房和其它一些设施。根据首钢的建议,岷山厂再次抽调设备和人员组成了岷山厂金工三车间,任命张恩让为金工三车间主任。这时岷山厂在首钢的两个机加车间已经有通用设备150多台套,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0多人。薛庆伟、郭武奎、于福生、李尚忠、肇恒军、朱光、张恩让、贺占清、胡玉纯、高玉安、舒济民、王友山等先后在金工一车间和金工三车间担任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岷山厂为加强对金工一、三车间的管理,于1994年在北京成立了机加部,工厂抽调精兵强将充实机加部。薛庆伟、石天崎、朱飞、宋茂盛、寇立峰等先后担任机加部领导,专门负责两个车间的生产与管理。</p> <p>1994年,首钢总公司把密云的一个矿山机械厂划归岷山厂,成立了密云备品备件加工基地。工厂又调拨各种设备约五十多台,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人。工厂派王干才和孙刚负责密云基地的工作,统归北京机加部领导管理。在机加部统一管理下,金工一、三车间及密云基地长期坚持在首钢工作,为保证首钢的备品备件供应,保证首钢正常运营贡献了自己应有的力量。同时也为在天水的岷山厂,为在天水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上交利润总额达两亿多元人民币。金工一、金工三、密云基地、机加部,所有的岷山人不会忘记你们!</p> <p>八、首钢二十年</p><p>岷山人在首钢工作奉献二十年,为首钢,为岷山的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二十年里,岷山人从西北的一个小城市来到北京,来到首钢。岷山人用辛勤的劳动,证明了军工人的优良传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首钢二十年,记录了一段岷山人激情燃烧的岁月。首钢二十年,记录了岷山人的奋进与拼搏,也记录了岷山人所有的酸甜苦辣,岷山人在首钢的二十年是一次生命的繁华落幕。多年以后,当我们再一次站在首钢总公司大门前的时候,大门风彩虽在,担早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风采。又来到熟悉的二炼钢,高炉已去,只有空旷的厂房依然孤零零地坚守在那里。金顶街早巳不是原来的金顶街,修配改住过的大院早已荡然无存。动平𧗽队?动平衡机去哪儿啦?岷山人用二十年的时光见证了首钢从辉煌到离去的过程,岷山人也在岁月中慢慢变老,人生有几个二十年?</p> <p>岷山厂在首钢的岁月已经渐行渐远,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对于那些曾在首钢工作过的岷山人来说,这个藏匿在繁华都市里的首钢,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首钢曾经是岷山人又爱又恨的家园,是奋斗成长的摇篮。首钢这个大院是他们工作养家的场所,也是他们一辈子难以抹去的记忆。如今,在首钢的峥嵘岁月已是记忆,二十年的奋斗历程,时常拨动着岷山人的心弦。岷山人怀念在首钢的岁月,我们铭记在首钢的青春年华!在建的岷山遗址博物馆将会有你们的一席之地!记忆远去,文字永存!历史不会忘记你们!首钢二十年,是岷山人今世的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