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音乐播放:“专题①”音频+微课视频)</h3> <p> 大家好!</p><p> 欢迎来到重庆市兼善中学心理微课堂,这里是“墨墨老师谈抑郁”专题系列课程。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 潘银红。今天,将和大家分享抑郁的话题。</p> <h1><ul><li><b>源起</b></li></ul></h1> 近两年来,在我这里进行筛查、咨询的抑郁症群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常常会看到处于抑郁发作的孩子,困于抑郁症群中的家庭,以及悄无声息就没了生命的个体------<br> 总让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让大家去真正的认识“抑郁”;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个体;关注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以及如何去帮助到我们身边可能或已经患有抑郁的孩子;特别是如何帮助到有抑郁症孩子的家庭。<div> 因此,这就有了“墨墨老师谈抑郁”的诞生。</div> 接下来,我将和大家分享抑郁的第一个专题:常说的“抑郁”是什么? <h1><ul><li><b>研究发现</b></li></ul></h1>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2013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根据研究结果估算,3-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4%被诊断患有抑郁障碍,年级稍大一点青少年诊断比例更高,达13%。据估计,将近1/5的人会在他们的一生中经历一段抑郁的时期;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这类人群中大部分人第一次经历抑郁是在青少年时期,也就是我们说的青春期。<br> <font color="#ed2308"> <b>一个不争的事实:抑郁症呈现低龄化和普遍性。——青少年抑郁<br> 我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群体数量大。</b></font><br> 2008年中国健康委表示,有接近3千万的儿童和青少年(小于17岁)有抑郁情况。<br> 2012年中国香港1万名初中生中,大约有57%的学生有抑郁情况,其中15.3%为轻度抑郁,14.3%为中度抑郁,27.4%为重度抑郁。<br> 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10-25岁青少年抑郁比例为20.3%,也就是说大约5个孩子中有1个有抑郁倾向。按照现在抑郁症爆发的情况,基本上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br>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总数超3.22亿例,患病率为4.4%。预计在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致残疾病。 <h1><ul><li><b>现实</b></li></ul></h1> <div> 我们在生活中会习惯的描述孩子内向、不喜欢说话,懒、不喜欢运动,少言寡语,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一天就闷起、情绪低落------但是我们不会去从孩子是不是“抑郁”了这个方向去思考。有的孩子容易被激惹、喜欢乱发脾气、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常常做出些破坏性的行为------我们只会认为这个孩子脾气不好,性格古怪;但是我们仍然不会去从孩子是不是患病了方面去思考。</div> <h1><ul><li><b>抑郁是什么?</b></li></ul></h1> 当你听一个身患抑郁症的人谈论他的体验,你会发现这种感觉如同《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J.KRowling)曾在小说中讲述的一个怪物——摄魂怪,“摄魂怪是出没在地球上的邪恶生物---吸取周围环境中的平和、希望和欢乐;太过靠近摄魂怪,所有美好的感受和快乐的回忆都会被一吸而空---留给你的,只有你生活中那些最坏的经历。”摄魂怪在《哈利波特》中是最让人害怕的怪物之一,非常好的展现出了抑郁发作时对人的影响——“感觉自己再也没有能力让自己开心起来,生活毫无希望,极端绝望,了无生趣,与一般的悲伤是迥然不同的。”<br><br> 想要准确的认识抑郁,我们需要首先来认识“情绪”,因为对于抑郁的任何定义,都需要返回“<font color="#ed2308"><b>情绪低落</b></font>”这一层意思。我们的情绪状态,或者说心境,包括了快乐、悲伤的情绪、乐观悲观的状态,对于处境的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甚至包括对自己身体的感受,是疲倦还是精神。心境就好像是我们情感上的温度计,衡量的是我们情感上舒适或不舒适的一系列感受。<br> <b style=""><font color="#39b54a">当我们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我们自信而乐观,放松而友好,有耐心有爱心,对事物充满兴趣,对现状满意。</font></b><br> 而处于<font color="#ed2308">情绪低落状态中的人</font>而言,更倾向于<font color="#ed2308">转入内心世界</font>,可能总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各种想法而<font color="#ed2308">心事重重或者心烦意乱</font>。他们会有些空虚和丧失的感觉;他们发现很难面对未来,他们做事时会发现很难摆脱悲观,甚至被悲观吓到而无力前行,绝望------青少年可能会异常的不耐烦,易激惹,容易发脾气,然后又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内疚不已;他们很难显露感情或进行人际交往,因此他们回避他人,喜欢独处;他们没有精力,没有动力,兴趣减少;自我怀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并担心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h1><ul><li><b>疑问: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b></li></ul></h1> 在得知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郁症的时候,我们很多家长都是难以置信的。特别是带着半信半疑的心态陪孩子到医院去确诊之后,我们很多家长还是难以捉摸清楚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得抑郁症。<br> 我们首先来谈一谈“关于青春期的更多的信息” 美国心理学家<b>埃里克.埃里克森</b>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率先使用了“<font color="#ed2308"><b>同一性危机</b></font>”一词来形容<b>青少年在探索自己和世界关系时出现的不确定性、自我怀疑及存在的困惑</b>。简单的说,就是青少年在这一时期<font color="#167efb">最主要的任务是探索自我,寻求作为人类个体的自我认同</font>。注意,孩子在青春期是在进行探索。这就意味着这个阶段是“<font color="#ed2308">自我同一性”VS“同一性混乱</font>”。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人们在青春期首次开始认真的思考“我是谁?”以及与之相关的“我从哪儿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心理任务如果成功,他们初步能获得:确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学会相信自己、以平常心对待他人的评价反馈、重新评估自我价值、确定继续发展的目标。<br> 但是消极的后果是,同一性混乱。导致孩子陷于自我怀疑的痛苦之中,或者过度的看中别人的观点,或者全然的漠视它们。有的孩子为了摆脱这种疏离或焦虑的感觉,会尝试成瘾的行为(手机、吸烟、喝酒、自残等). <p> 青春期,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固定的。这个过程存在着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所以<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少年必然要渡过至少几年的同一性混乱阶段,伴随着疏离孤独的情绪</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如果孩子在童年期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陪伴,亲子关系缔结得比较好,这份来自父母的爱根深蒂固;那么在青春期当孩子感到混乱的时候,可以有更多来自父母和家庭的爱去支撑他更好的跨越。</span></p><p> </p> 以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抑郁相关信息以及青少年抑郁的原因;当然,即使我们知道了抑郁的症状特点,仍不能轻易的将某个人的状态定义为抑郁症。我们将在第二个专题中与大家分享“如何去科学的评测”。<br>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