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49年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p> <p>陈石林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时,还没有毛泽东主席的标准照,人们举着的巨幅照片仍然是陕北时期头戴八角帽的图像。1950年1月, 毛泽东和周恩来访问苏联,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活动,美国一家报纸发表报道的时候,同时刊登了斯大林和毛泽东头像,头戴八角帽的毛泽东主席与身着华丽元帅服的斯大林并列在一起,显得很不协调。</p><p>当时,身为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的萨空了发现这个问题,感到作为国家元首的毛主席标准照过于简单,与中国的形象不太吻合,当即向时任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建议,希望尽快为毛主席拍摄制作标准照片。</p><p>这个建议最终上报到毛泽东那里,得到首肯后,新闻总署派出几名摄影师前往拍摄。由于灯光、拍摄时间等许多客观条件的局限,最终拍出的照片不太理想。于是,萨空了请来摄影局摄影处副处长陈正青,请他物色一名技术优秀的图片后期制作人员,在主席以前拍摄的照片中选择合适的图片加工制作第一幅标准照片,经过反复挑选比较,我被光荣地选中了。</p><p>1950年毛泽东和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部分代表合影的照片</p><p>接到这个重要的任务后,我非常激动,马上投入工作,很快把一年多来摄影记者们拍摄的毛泽东活动照片全部找出来选择。最终,看上了1950年毛泽东和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部分代表合影的照片,我选取合影中毛泽东的头像部分,再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将周围的人物去掉,将背景处理完善,一张使用普通相机拍摄的图像质量一般的照片,经过精心地修绘翻拍,终于成为毛泽东主席首幅标准照片,由新华社向全国正式公布,当年的印刷数量就达到2000万份,除中国外, 还发行到40多个国家。</p><p>1999年我国发行最新版百元人民币,2000年我国发行20元面值的人民币,钞票上面的毛泽东形象,也是临摹第一版毛泽东侧身标准像完成的。</p><p>第二幅标准像:大量登载于《毛选》中毛泽东第二张标准像</p><p>50年代相机非常稀少,毛泽东正面形象的图片就更少了。上级领导布置任务,要制作一幅毛泽东的正面标准照片。</p><p>我查阅了当时毛泽东活动的各种照片,经过反复挑选,我终于从一个大的团体合影中找到形象较好的毛泽东正面照片,由于照片是使用美国航空胶卷拍摄的,反差很大、颗粒粗、层次差,如果不进行后期处理,根本无法使用。</p><p>经过认真地修绘翻拍制作,一幅形象端重、和蔼可亲的正面标准照诞生了,被运用为早期的天安门城楼挂像,也大量地登载于《毛泽东选集》中。</p><p>第三幅标准像:一只耳朵 遭“偏听偏信”质疑毛主席第三张标准像</p><p>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中央决定制作一幅反映毛泽东当年形象的正面标准照片。摄影记者为毛主席拍摄了一张清晰度和皮肤质感较好的照片,但是,由于存在一系列的摄影技术问题,画面的整体效果不太理想。</p><p>领导还是决定让我来加工制作。我用反转显影、复制底片的方法,完成了第三幅标准照的制作工作。点击查看:1962年中印战争中林彪到底有多狠?</p><p>1960年至1966年天安门城楼悬挂的巨幅画像就是以此为摹本绘制的。1976年,天安门广场上百万人追悼毛主席大会上使用的大幅画像也是使用第三幅标准照片放大的。</p><p>当时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第三幅标准像只露出一只耳朵,而且左眼珠偏上,有“偏听偏信”的感觉。</p><p>第四幅标准像:老人家很喜欢第四张毛泽东标准像(拍摄于1964年、在天安门城楼上至今悬挂的第四张毛泽东标准像,无论在哪个方向看, 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p><p>1964年,中国人民对领袖的崇拜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第三幅标准像只露出一只耳朵,而且左眼珠偏上,有“偏听偏信”的感觉,因此, 中央决定重新制作一幅露出双耳的标准照,选派摄影记者专程为毛泽东拍摄,但是图片的整体效果不理想,有关领导决定还是让我进行后期暗房加工制作。</p><p>我运用新研制成功的“透正拷负”工艺,对影像进行了精细的修整,制作出层次丰富、质感强烈,形象庄严的标准照片。</p><p>1998年元旦前夕,毛泽东女儿李讷见到我时热情地说:“第四幅标准像太好啦,老人家很喜欢,是老人家亲自圈定的”。第四幅标准照从1964年起一直沿用到现在。</p> <p>陈石林,中国摄影家学会高级工程师,曾任新华社摄影部技术组组长、翻修组组长,全国领袖照片工作组长。除了毛泽东的标准像,陈石林当时加工过所有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包括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林彪在内。</p><p> 陈石林10来岁就被父亲送到南京照相馆学艺,后来又到香港和台湾谋生,学习加工照片。1950年7月,陈石林回到大陆,当时还很少有人会加工照片,并且能够修出光线的层次、密度和立体感,陈石林被作为人才留下了,进了中央新闻摄影局,后来又进了新华社摄影部,而且享受着和延安来的老革命一样的高级待遇,可以吃小灶,睡沙发床。恰好赶上要为毛泽东制作标准照,陈石林的技术派上了用场。</p><p> “政治是第一位的”</p><p>毛泽东第一张标准像</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50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画像——免冠、双眼略向上看的半侧画像!</span></p> <p>毛主席第一张标准像</p><p> 有好几个人问陈石林,为什么照片上毛主席的牙齿都显得那么白?刚解放时,主席抽烟抽得牙齿颜色很深,拍照的时候,一笑,牙全是黑的,逢到有主席把牙露出来的照片,那一定是要把牙齿的黑色修掉的。</p><p> 还有人问,这是不是违反真实性呀?陈石林说,这个问题要这样看,主席工作那么忙那么累,叫他经常去洗牙,把牙搞得很白,不可能这样做!我们搞技术工作的,要体谅主席,给照片简单地修一下也就完了。假如照片上牙是黑的,我认为这是不真实的,要从本质上看,主席的牙本身是白的,把黑牙齿修掉才是真实的效果。</p><p> 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拍摄了一张面带笑容、情绪很好的画面。但画面左右两侧都有人东张西望,显得很不协调,如果把两边剪裁掉又失去了现场的气氛。陈石林担负了修整照片的任务,他用3张底片合成放大,去掉了画面上左右人群,还原了场地和树木,并为主席修出了洁白的牙齿,“加强了毛泽东欢乐的笑容”。</p><p> “我当时是翻修组组长,翻是‘翻拍’的翻,修是‘修整’的修。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新华社有个反对修正主义小组。”陈石林回忆。</p><p> 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安全,毛泽东从不上照相馆,也不喜欢被人摆拍,陈石林于是从上万张底片中选中了一张毛泽东与劳模的合影,从“集体照”中抠出了毛泽东的头像,他把钟表的发条磨得很细,做成刀片,修掉了毛泽东右后侧的人头。毛泽东第一张标准照在发条刀下诞生了,一年中就印刷了2000多万张,并作为最高面值的纪念图案,上了日后的新版人民币。</p><p>1950年毛泽东和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部分代表合影的照片。</p><p>接到这个重要的任务后,我非常激动,马上投入工作,很快把一年多来摄影记者们拍摄的毛泽东活动照片全部找出来选择。最终,看上了1950年毛泽东和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部分代表合影的照片,我选取合影中毛泽东的头像部分,再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将周围的人物去掉,将背景处理完善,一张使用普通相机拍摄的图像质量一般的照片,经过精心地修绘翻拍,终于成为毛泽东主席首幅标准照片,由新华社向全国正式公布,当年的印刷数量就达到2000万份,除中国外, 还发行到40多个国家。</p><p>1999年我国发行最新版百元人民币,2000年我国发行20元面值的人民币,钞票上面的毛泽东形象,也是临摹第一版毛泽东侧身标准像完成的。</p><p><br></p> <p>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p> <p> “一般照片出来不应该修,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群众可以理解。但是当时情况不一样,政治是第一位的。” 陈石林强调,修整好照片的前提是,照片一定要是真的,特别是照片的影像结构不能动,动一点就假一点。而假照片是没有好下场的。陈石林介绍,特殊年代里,因为政治原因常需要对照片动大手术,比如新华社当年曾经发表了一张有毛主席、刘少奇和邓小平等共同出席会议的照片,而记者当时因故没有拍到邓小平,在后期加工时想出奇招,把陈毅的头从画面中裁掉,把邓小平的头安在了陈毅身上。这桩“换头案”到底被揭发,被“四人帮”视为帮“走资派”复辟的罪证,大加批判,加工照片的人也受到了处分。</p> <p>“最像”毛主席</p><p> “我从来不讲主席不上像,而是主席的真实形象有没有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在暗房实践中,陈石林逐渐摸索出一套做法,让照片看上去“最像”毛主席,关键是要对领袖气质心领神会,要怀着对领袖的深厚感情,仔细观察,取长补短,突出神韵。比如毛主席头上的光线,该亮的地方一定要亮,毛主席的额头上有“龙骨”,智慧纹很细,略微有一点亮光比较好;而毛主席晚年的眼袋比较深,这里可以柔和一点;毛主席的眼睛原来是很明亮的,年纪大了有点混浊,就要在眼白部分稍微提高一点亮度。相纸也很重要,因为普通放大纸有收缩性,要用匈牙利的放大纸,毛主席的照片才不会变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二幅标准像:大量登载于《毛选》中毛泽东第二张标准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50年代相机非常稀少,毛泽东正面形象的图片就更少了。上级领导布置任务,要制作一幅毛泽东的正面标准照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查阅了当时毛泽东活动的各种照片,经过反复挑选,我终于从一个大的团体合影中找到形象较好的毛泽东正面照片,由于照片是使用美国航空胶卷拍摄的,反差很大、颗粒粗、层次差,如果不进行后期处理,根本无法使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过认真地修绘翻拍制作,一幅形象端重、和蔼可亲的正面标准照诞生了,被运用为早期的天安门城楼挂像,也大量地登载于《毛泽东选集》中。</p><p>毛主席第二张标准像</p> <p>在陈石林看来,政治人物的像有特殊性,美不美倒并不打紧。没有电脑的年代,只能用透明水彩染料涂,用减薄液,哪个地方该浓、哪个地方该淡,靠得是对影像的感觉。比如毛泽东的第三张标准照起初是请照相馆的高级技师修整的,结果他们修得太过仔细,脸部太光滑了,领袖看上去像个瓷娃娃,只好把底片拿回去让陈石林再重做。制作的过程也有讲究,常常是领导默默地将胶卷交给陈石林,陈石林独自修整加工,而后又默默地上交。</p><p> 陈石林的办公室当时是禁区,一般人不能够随便进入,而没有修改完成的照片则绝对不可以泄密,废了的照片也要全部扔到新华社的一个大炉子里去,当场被焚毁。照片结果的好与坏,大家一句话都不敢讲。因为指责照片,也等于是指责领袖的不足,是为大不敬。</p><p> 上世纪60年代,陈石林的职业生涯达到巅峰,他甚至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一间暗房,天安门有什么重大活动,记者刚刚拍完照,胶卷立即就送到这里,由陈石林以最快的速度加工修整。除了要把照片修得更像毛主席,画面上容易引起歧义的元素,比如群众挥舞的手臂挡住了毛主席的脸,也注定是要被删除的。</p><p> 1976年,毛泽东逝世。作为第一批群众代表,他进入了人民大会堂北厅瞻仰毛主席遗容,寄托哀思。加工了半辈子毛主席照片,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毛主席,毛泽东遗体化了妆,脸上涂红了,看上去如同活人。陈石林心里有个比较,毛主席轮廓还是挺好的,但和照片上不一样。</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53年10月1日至1962年10月1日,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挂像是第二版画像!</span></p> <p>1963年10月1日至1967年5月1日,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挂像是第三版画像。</p> <p>露出一只耳朵的毛泽东第三张标准像</p><p>谁动了毛主席的领子?</p><p> 陈石林在暗房中为毛主席整过两次领子。毛泽东第三张标准像流传最为广泛,鲜有人知的是,陈石林涂抹掉了背景上露出的灯罩子,消掉了衣服上的皱褶,还把毛泽东白衬衣的领子勾画齐整。只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张照片到底被人挑出了骨头,为什么毛主席在这张照片上只露出了一只耳朵,且左眼珠偏上,这是污蔑毛主席“偏听偏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三幅标准像:一只耳朵 遭“偏听偏信”质疑毛主席第三张标准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中央决定制作一幅反映毛泽东当年形象的正面标准照片。摄影记者为毛主席拍摄了一张清晰度和皮肤质感较好的照片,但是,由于存在一系列的摄影技术问题,画面的整体效果不太理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领导还是决定让我来加工制作。我用反转显影、复制底片的方法,完成了第三幅标准照的制作工作。点击查看:1962年中印战争中林彪到底有多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0年至1966年天安门城楼悬挂的巨幅画像就是以此为摹本绘制的。1976年,天安门广场上百万人追悼毛主席大会上使用的大幅画像也是使用第三幅标准照片放大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时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第三幅标准像只露出一只耳朵,而且左眼珠偏上,有“偏听偏信”的感觉。</p><p><br></p> <p>1964年,为毛泽东拍一张正面照,露出两个耳朵的标准照,这个重大任务落到了新华社记者郑景康的头上。为了不惊动毛主席,郑景康只带了简单的灯光,只身赴中南海。照片拍回来了,领导还是默默地交给了陈石林。陈石林也还是一句话没有讲,他多年后才披露:“当时我拿到照片后,只感到作为一位伟人,毛泽东这张照片根本不能和崇拜他的群众见面。”在陈石林看来,这张什么都记录下来了的领袖照片几乎是废品:毛泽东眼神无光,显得很苍老,衣服上有大块阴影,衣领还不整齐。</p><p> 但是陈石林晓得摄影记者的苦衷。那个年代,毛主席已经是神,摄影师见到毛主席连话都不敢同他讲,哪里还敢提醒主席,甚至于敢摸摸主席的领子,帮着主席把褶皱抹平。</p><p> 陈石林只能在暗室里动了毛泽东的领子。他用四倍的放大镜进行修整,修掉不足处。这时的陈石林,技术已经达到了真正的巅峰状态。经过修整的照片,甚至比5年前制作的毛泽东第三张标准照显得还要年轻,头发更黑,皱纹更少了。这个时候的毛泽东,已经70岁了。1998年,陈石林碰到毛泽东的女儿李讷,李讷说毛主席很喜欢这张照片,亲自圈定,李讷赞叹其神奇:“无论在哪个方向看,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p><p> 修整后的第四张标准照几乎完美无缺,直到群众提出了新的意见。原来,郑景康曾经给蒋介石拍过照,群众质疑,说伟大领袖怎么能够和蒋帮头子用同一个摄影师?陈石林又开始制作毛泽东的第五幅标准像。只是晚年的毛泽东迅速衰老,画面无论怎么修整,再也体现不出伟大领袖的形象了,关键是看上去“不像主席了”,陈石林无奈放弃。多年修整出的毛主席形象已经深入人心,陈石林自己也过不了这道关了。</p><p> 1970年,陈石林被调离领袖照片工作组,下放到干校劳动。他感谢时任新华社领导的帮助,中止了他继续研究工作的权利,因为他的人生就此圆满了,他再也修不出合格的毛主席像了。而毛泽东最终还是和蒋介石共用了同一个摄影师,由郑景康拍摄、陈石林修整加工的毛泽东第四幅标准照,至今还挂在天安门城楼上。</p> <p>“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p><p> 1980年,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访问邓小平,她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邓小平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p><p>在天安门城楼上悬挂至今的毛泽东第四张标准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第四幅标准像:老人家很喜欢第四张毛泽东标准像(拍摄于1964年、在天安门城楼上至今悬挂的第四张毛泽东标准像,无论在哪个方向看, 主席的眼睛都在看着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64年,中国人民对领袖的崇拜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第三幅标准像只露出一只耳朵,而且左眼珠偏上,有“偏听偏信”的感觉,因此, 中央决定重新制作一幅露出双耳的标准照,选派摄影记者专程为毛泽东拍摄,但是图片的整体效果不理想,有关领导决定还是让我进行后期暗房加工制作。</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运用新研制成功的“透正拷负”工艺,对影像进行了精细的修整,制作出层次丰富、质感强烈,形象庄严的标准照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98年元旦前夕,毛泽东女儿李讷见到我时热情地说:“第四幅标准像太好啦,老人家很喜欢,是老人家亲自圈定的”。第四幅标准照从1964年起一直沿用到现在。</p><p><br></p> <p>特殊年代里,以毛泽东的标准照为母版,毛主席像几乎也成为了神祇。昔日的黑龙江新闻摄影记者李振盛在其博客上回忆,他当年的办公桌玻璃板下面,就压着翻拍的各种各样的大小不一、角度不同的毛主席照片备用。凡是拍回来的新闻照片上,领袖像不大清楚的、集会大场面领袖像太少的、远景中的领袖像显得太小的、群众举的领袖像只见背面木板不见正脸的,都必须动手修改,找出适合的毛主席像剪贴上去,哪怕是大会场中从群众背后朝前拍的大会场,贴正脸领袖像的方向不对头看着很别扭,这都没有关系,只要突出领袖,保证都会顺利过关。</p><p> 陈石林成了造神链条上最初始的那一环。“文革”时期,红卫兵曾经到新华社造反,指责其封锁伟大领袖的照片。于是由陈石林负责,做了多套毛泽东像的透明片,发到全国各地。当时全国各地的图片社、照相馆等都停下了正常业务,全力以赴生产,一共生产出了上亿张毛泽东照片。陈石林告诉记者,自己离开了领袖照片工作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当时社会上的毛主席像已经达到了饱和。而他保护了照片洗印行业一批人的饭碗,当有人问,出身不好或者是给汉奸拍过照的人能否参加毛主席像的生产,陈石林回答,只要技术好,他们正好可以在生产毛主席像的过程中进行改造。</p><p> 1989 年,陈石林退休。制作领袖照片的陈石林,对于政治气候的变化格外敏感。1978年底,邓小平在一次视察讲话中提出要给刘少奇同志平反,那时刘少奇的照片资料还被封锁着。陈石林与摄影家协会的同事合作,从老摄影家、老记者,以及王光美的个人收藏中精选了上百幅照片,进行加工。1979年5月17日下午,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刘少奇开追悼会,由他们制作的《少奇同志生平》的大型摄影图片,也在各省市自治区展出。邓小平90华诞时,陈石林又参与组织了“小平你好” 大型图片展。</p><p> 陈石林表示,“毛主席思想渗透到我的最底层去了,在政治方向上掌握得比较好。”而只要毛泽东或者其家人的历史照片需要修整,他更是义务配合。他曾经为邵华加工过一张与毛岸青的合影,为了效果理想,他将照片放大成2米长进行修整,没有提钱的事。他还帮助邵华最终找到了110位摄影家,展出了110张有关毛主席的珍贵历史图片,庆祝毛泽东诞辰 110周年。陈石林几乎和当时所有拍摄过毛泽东的摄影师关系良好,特别是文革时期,“那种照片,不修怎么出得去啊!大多数都修了,把主席脸上修得很均匀,很好。”令陈石林满意的是,群众再没有提出任何异议。</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67年10月1日至今,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挂像是第四版画像!</span></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王国栋1931年6月25日于出生于北京,那时他家经营砂锅居饭,他自己则被称为砂锅居的少掌柜。他早年曾经在画像馆学习炭像,后来被调入北京市美术公司,专门绘制领袖肖像。</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64年他完成第七代天安门城楼主席肖像绘制工作,1992年起享受国家津贴,直至去年8月,在北京第六医院去世,享年八十八岁。</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为伟人绘制肖像是他毕生的事业。</b></p> <p>本期老照片选取了毛主席在各个时期我们很难见到的影像,也许通过这些照片我们更能感受到一个鲜活、真实的毛主席;更能体验到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与人生经历。</p> <p>1919年,长沙,毛泽东同母亲文氏、两个弟弟毛泽民(左二)、毛泽覃(左一)。</p> <p>1925年,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p> <p>1931年11月7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p> <p>1936年,陕西保安,毛泽东与朱德。</p> <p>1937年,延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p> <p>1937年,延安,毛泽东和贺子珍。贺子珍是仅有的五名参加长征的女性。1928年毛泽东与贺子珍结婚。</p> <p>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p> <p>1938年5月,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一文。</p> <p>1938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报告。徐肖冰/摄。</p> <p>1938年,延安,毛泽东会见梁漱溟。</p> <p>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讲演。这一年,毛泽东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原则。</p> <p>1939年,在延安杨家岭和农民谈话。石少华/摄。</p> <p>1939年,毛泽东与林彪。</p> <p>1940年,毛泽东阅读斯大林著作。</p> <p>1943年,毛泽东在休息。</p> <p>1942年,延安,毛泽东、朱德与高级干部集会。</p> <p>1943年12月9日,毛泽东和陈云、林伯渠参观陕甘宁边区第三届生产展览会。</p> <p>1944年11月,毛泽东给准备南下的指战员讲话。</p> <p>1938年,毛泽东对中央机关组织的考察团作具体指示。</p> <p>1944年,延安,毛泽东与彭德怀、美军事人员合影。</p> <p>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练兵场上。</p> <p>1945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大会上讲话。</p> <p>1946年延安毛主席打乒乓球</p> <p>1946年,毛泽东与毛岸英。</p> <p>1947年转战陕北在马背梁峁</p><p>毛主席转战陕北行军途中。照片最前面的牵马人是王振海。毛泽东左右是他的两名警卫员,石国瑞和孙振国。孙振国的左边,走在毛泽东马后的是警卫排排长阎长林。阎长林后面戴着草帽的是张天义,也是一名警卫员。后面是江青。再后面是周恩来,也骑着马,但没有拍摄进来,不过能看见他的警卫员王还寿。</p> <p>1947年,毛泽东与江青撤离延安转战西柏坡。</p> <p>1949年4月24日 ,毛泽东看解放南京号外。徐肖冰/摄。</p> <p>1949年夏,北京,毛泽东与朱德。</p> <p>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p> <p>1949年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毛泽东。</p> <p>1950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吕厚民/摄。</p> <p>1952年8月1日,毛泽东、朱德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吕厚民/摄。</p> <p>1952年,毛泽东接见俄罗斯军队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吕厚民/摄。</p> <p>1953年,毛泽东和彭德怀。</p> <p>1953年,毛泽东在赴武汉途中。吕厚民/摄。</p> <p>1953年,毛主席和李敏、李纳、毛远新在溜冰场上。吕厚民/摄。</p> <p>1954年,毛泽东在顺义县农村。</p> <p>1955年,毛泽东参观全国美术作品展。吕厚民/摄。</p> <p>1954年,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吕厚民/摄。</p> <p>1956年9月30日,中南海勤政殿,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为毛泽东看手相。</p> <p>1956年2月1日,内蒙古诗人、现代文学家纳•赛音朝克图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招待宴会上拥抱毛泽东。吕厚民/摄。</p> <p>1956年,毛泽东在餐桌上看文件。吕厚民/摄。</p> <p>1956年,毛泽东接见新疆著名舞蹈家康巴尔汉。吕厚民/摄。</p> <p>1956年,毛泽东视察南京无线电厂。</p> <p>1956年,毛主席在天津视察工厂。</p> <p>1957年11月,毛泽东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并出席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分別签署了《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p><p>毛泽东在《莫斯科宣言》上签字。</p> <p>1957年,毛泽东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三大”代表在一起。摄影:洪克</p> <p>1958年,毛主席在湖北视察武昌第一纱厂(现武汉国棉六厂)。</p> <p>1958年,毛主席与维族老人库尔班亲切握手。侯波/摄。</p><p>库尔班就是那位传送一时,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新疆老人。</p> <p>1958年,毛泽东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与小演员谈话。</p> <p>1958年7月31日,毛泽东在机场迎接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p> <p>左图:1959年,毛主席在安徽视察工厂时,同炼钢工人亲切谈话。右图:1959年,毛主席在湖南视察韶山,同贫农社员亲切谈话。</p> <p>1958年,毛主席在广东视察。</p> <p>1959年6月,毛泽东回故乡韶山,与韶山学校的师生们合影。侯波摄影</p> <p>1965年,毛主席在北京与生物化学家彭加木亲切握手交谈。摄影:钱嗣杰</p> <p>1959年6月,毛泽东回故乡韶山,游完湘江后与农家小孩打招呼。</p> <p>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参观了上海新技术展览会,观看了中国首次发射成功的试验型探空火箭。</p> <p>1960年,毛主席校阅毛选四卷。陈娟美/摄。</p> <p>1961年,毛泽东与金日成。吕厚民/摄。</p> <p>1961年,毛泽东在读书。吕厚民/摄。</p> <p>1961年,上海,毛泽东看望宋庆龄。吕厚民/摄。</p> <p>1961年,毛泽东查看世界地图。吕厚民/摄。</p> <p>1961年,毛泽东在庐山人工湖游泳时晒日光浴。吕厚民/摄。</p> <p>1963年,毛泽东在火车上看河北水利规划图。吕厚民/摄。</p> <p>1963年,毛泽东、刘少奇会见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刻夫妇。吕厚民/摄。</p> <p>1963年,毛泽东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一起。吕厚民/摄。</p> <p>1964年,毛泽东与张玉凤合影。</p> <p>1964年,毛泽东唯一拿枪的照片。</p> <p>1966年,毛泽东、周恩来、林彪。</p> <p>1966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翁乃强/摄。</p> <p>1966年8月18日,北京百万群众庆祝“文化大革命”的集会上,毛泽东身着绿军装,佩戴“红卫兵”袖章。 他向手持《毛主席语录》的红卫兵挥手致意。</p> <p>1966年8月18日,红卫兵代表宋彬彬给毛泽东戴上“红卫兵”袖标。</p> <p>1966年8月3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第二次接见红卫兵。</p><p>之后,中共中央于9月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的革命学生代表和革命教职工代表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命”。全国很快就掀起了大串联的高潮。</p> <p>1966年,林彪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红卫兵,并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p> <p>1966年,接见期间,毛泽东与李宗仁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中央。孟昭瑞/摄。</p> <p>1966年,接见红卫兵期间,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交谈。孟昭瑞/摄。</p> <p>1966年,毛泽东(右三)接见红卫兵。翁乃强/摄。</p> <p>1966年10月,毛泽东、林彪与“革命小将”们在一起。</p> <p>1969年,中共九大。</p> <p>1972年,北京,张玉凤陪同毛泽东会见尼克松。</p> <p>1975年12月31日晚,毛主席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和他的丈夫戴维·艾森豪威尔。</p> <p>1976年3月17日,毛泽东会见老挝党政代表团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