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泰山

知秋

<p>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p><p> 9月8号我去爬泰山,网上一百块钱购买了年票,坐车去中天门。中天门海拔987米,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中溪山北侧为东溪,俗称大直沟,古为登岱东路,后废弃。</p> <p>  增福庙,里面祭祀着福、禄、寿三尊神像,香火旺盛。</p> <p>  增福庙往上有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此处是谷口,云雨变幻莫测,泰山主峰的寒云顺谷而下时与暖云相遇即化为雨,因此而得名。</p> <p>  快活三里”。从中天门到云步桥约2里地,开始一段平坦舒适,俗称“快活三里”。这里有能斩云化雨的斩云剑,有石纹如龙的蛟龙石,有旧传能解治百病的玉液泉。路两旁还有令人目不暇接的历代石刻。泰山被评为中国书法名山,真乃名副其实。</p> <p>  “峻嶺”石刻。位于斩云剑之北的盘道东侧石壁上,横刻楷书。首刻“大清光绪丁亥年”,末署“晋阳王启恩书”。王启恩可不是等闲之辈,据说当年慈禧太后曾认他为义子,至于是不是真的不管,但王启恩与李鸿章、左宗棠关系确实密切,结过拜把兄弟。</p><p> “曲径通霄”石刻。位于斩云剑之北,快活三里上段盘道东侧石壁上,竖刻楷书。首刻“道光戊戌”,末署“禹州马起予题”。将成语“曲径通幽”改“幽”为云霄的“霄”,形容盘道曲曲折折直插云天,赞叹泰山高耸云霄。</p> <p>  “天下名山第一”石刻。位于步云桥南侧盘道旁的石壁上,竖刻楷书。末署“光绪庚子八月 吴祖芬”。吴祖芬为苏州人,曾代理过泰安府权守,工作在泰山,近水楼台先得月,故多次登泰山,留下过不少石刻。如斗母宫附近的“渐入佳境”、红门门洞上的“红石峪看红叶诗”等等。</p><p> 北边的“若登天然”石刻,横刻楷书。首刻“万历己酉春”,末署“河东史学迁书立”。史学迁,山西翼城人,明朝年间任知县时勤政爱民,惩处邪恶;任监察御史后曾派遣到各处巡视屯田、监督民政与军政、督办学务等。对各地官员不廉洁奉公的行为深恶痛绝,是个不可多得的清官。估计是在山东监督民政军政时,登临泰山而留下的题刻,比喻泰山之高险,攀阶而上,如同登天。</p> <p> 《七律 长征》</p><p> &nbsp; 毛泽东</p><p>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p><p>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p><p>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p> <p>  “道光丁未二月十七日,督学使者昆明何桂清,偕平湖高振锳、上元王至华、阳湖庄敏、萧山来献琛、固始元伟、无锡秦缃业、归安姜赓元同登,夜宿碧霞宫,次日黎明养云亭观日出。”</p><p>督学使者,学政的别称,也称督学﹑学使。明清派往各省督导教育行政及主持考试的专职官员。</p><p> 附何桂清等人生平:</p><p> 何桂清(1816-1862),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二甲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太仆寺少卿、内阁学士、山东学政、兵礼吏部侍郎、江苏学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等职。</p><p> 秦缃业(1813-1883),字应华,号澹如,别称秦瀛子,江苏无锡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副贡,官浙江盐运使,托病而归,旋卒。善书画,著有《虹桥老屋遗稿》。</p> <p>  人间天上”石刻。位于步云桥南侧盘道旁的石壁上,横刻楷书。无首刻,末署“锡山嵇瓒”。不知是何年,锡山人士嵇瓒游泰山经过此地,山风扑面、云雾掠过,顿感无比舒畅,心中疑感身在人间,还是在天上。故题书赞颂泰山之秀丽景色。</p> <p> 逍遥游三个字摩崖高120厘米,宽400厘米,系泰安市文物局1989年集毛泽东手迹而成。</p> <p>  云步桥。此处群峰环围,山势险峻,飞泉清溪,云雾弥漫,人行桥上如在天际。此时,多少落寞惆怅,都随山风飘散,遗忘在身后的云路旁。</p><p><br></p> <p>  望人松,位于泰山东路盘道的五大夫松西侧的山腰上。泰山迎客松树冠下一长枝形同披伞,形态仿佛翘望迎接八方来泰山旅游的游客,故名泰山迎客松,也称泰山望人松。是泰山风景名胜区的地理性标志,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名录。时至今日,泰山迎客松已有500余岁左右的树龄。</p> <p>  泰山奶奶显灵处,叫朝阳洞,里面是个很狭小的山洞,最多容纳三五个人,一位长发飘飘的老大爷坐在躺椅上,指着铺垫让人下拜。</p> <p>  五大夫松。云步桥桥北为御帐坪,相传宋真宗曾在石坪上搭帐驻跸。御帐坪西北是五松亭,著名的“五大夫松”就在眼前。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登泰山时,至此遇雨,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五大夫”是秦代官阶第九品爵位,并非五株松树。到了唐朝,由于陆贽在《禁中青松》中有“不羡五株松”之句,遂演绎成五棵松树。明万历九年(1581年),于慎行在《登泰山记》中云:“松有五,雷雨坏其三”,所余两株又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被洪水冲走。清雍正八年(1730年),负责整修泰山的丁皂保补植了5棵,后毁2株,1983年又枯死一株,今实存2株。它龙干虬枝,蟠蜿屈展,抚松望岱,定会让人感慨万分。</p> <p>  说起飞来石还有个传说:宋真宗来泰山封禅,在云步桥附近看到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就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了。恰巧山神黄飞虎巡山到这,看到他是个昏君,有意撵他走,就故意做法,让山上巨石滚落过来,吓得宋真宗和文武大臣屁滚尿流,只有封禅使王勤若吓得躲在床底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树下不动了,忙喊:“万岁,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来接驾的……后来巨石就叫参拜石,俗称“飞来石”。</p> <p>  万丈碑刻于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为乾隆帝诗摩崖石刻的俗称。高25米,宽13米字径1米,誉为泰山巨副画卷的印章!</p> <p>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出自《礼·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那么,这八个字为什么要写在这里呢?学者王克煜解释说,这八个字原意指,伟大啊,圣人之道如海洋般广大美好啊!发育万物,其高直达到于天。这里是说,泰山兴云致雨,养育万物;极其高大,耸立于天。泰山"峻极于天"是可以理解的,但"发育万物"是怎么个说法呢?原来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封禅篇》中说过,帝王改朝换代的时候,一定要去泰山封禅,因为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也"。所以它既是发育万物,又是拔地通天。</p> <p>  泰山朝阳洞北,所题“大好山河”四个大字,从落款上看是民国三十三年二月二日,天津胡宝泉,胡宝林题,楷书体。</p> <p>  对松山。朝阳洞北,两峰对峙,万松挺立,故名“对松山”。李白有“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的诗句;乾隆帝称赞它“岱宗穷佳处,对松真绝奇”。为此,特在盘道西侧建“对松亭”,专供游人坐亭赏松,倚栏听涛。</p> <p>  龙门是泰山第二个“十八盘”的起点,因在泰山南天门下,左有飞龙岩,右有翔凤岭,两山对峙如龙,中开一窍若门,故曰龙门。</p><p> 此处有龙门坊,坊西侧山崖上榜书“龙门”二字,为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字高 110厘米,宽51厘米,双字连为一体,为一笔写成,形如花押,似双龙飞舞,气势磅礴。坊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p> <p> 泰山有三个十八盘之说: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共计1630余级台阶。"紧十八"西崖有巨岩悬空, 侧影似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迎客佛。 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升高400米。</p><p> 明朝祁承濮曾有一诗描写其景:"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 。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p> <p>  泰山 十八盘是 泰山 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827级,是 泰山 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 天门 云梯。</p> <p>  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33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p><p> 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p> <p>  在泰山风景区,泰山挑夫们仍然延续着人类最原始的劳作状态——肩扛腰背,用体力来获取生存。 泰山十八盘以陡峭闻名天下,徒手攀登的游客都累得气喘吁吁,更何况挑夫们肩上还扛着百十斤的担子。 这是最艰难的一段路,挑夫们既要保持平衡又要一鼓作气,这也是最危险的一段路,一公里的路程,落差近400米, 1633个台阶,相当于130层的高楼。走不好会摔倒,滚落下去性命都难保。挑夫们斜着身子一步一台阶,曲折向上。 他们像是一尊尊活动的塑像,静默无语穿梭在登山客的夹缝中。登一次山,他们走的路程比游客多一倍。 疲惫不堪的游客们仰视着挑夫矫健的背影,投以赞叹的目光,他们是泰山上另一道“景观”。</p><p> 即将消失的泰山挑夫,仅剩下十几人,年龄都在五十岁左右。他们每天用自己的</p> <p>  邵鸣岐,字子凤,北直东安(今河北东安)人。嘉靖庚子举人,时官东昌府通判岱顶“首出万山”题衔。</p> <p>  题刻“绝顶云峰”,楷书体,位于升仙坊南,刻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下有款:“宣统元年四月,奉命告祀泰山,遂登岱顶,遍历幽胜,俯览沧瀛,泐石以记鸿雪。萧山朱其煊题。”阴历四月十八是碧霞元君诞辰日,清代皇帝按例派遣官员来泰山祭祀。</p> <p>  一刻“飞龙峪” ,一刻“翔凤岭”,落款均为:“大明隆庆元年(1 567)夏吉日,监察御史蜀人刘翾立。”此二石碑分别另有两处摩崖石刻在南天门盘道东西侧,是泰山文物风景管理局于1984年根据碑拓复制而成。</p><p> 刘翾,四川内江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壬戌科三甲进士。四十五年(1566)至隆庆元年(1567)任山东巡盐监察御史。</p><p> 开詄荡,何险危;仰不愧,履如夷”此题刻者为清光绪丙午年柳堂,据考时任惠民知县。词大意是:只要心胸坦荡,就不会畏惧危险,做到仰不愧天,遇到危险也会像走在平地上。</p> <p>  南天门在山东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盘之尽处,旧称三天门、天门关,海拔1460米,山于此为最危耸,上即绝顶。它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元中统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张志纯创建。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p> <p>  1983年8月5日,泰山索道举行通车典礼。中天门索道下起中天门西侧的凤凰岭,上至南天门西侧的月观峰,1981年7月1日起开始建设,1983年8月5日建成通车。该索道为单承载双牵引三线往复式,设备从日本引进,具有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线路斜长2078.71米,两站高差602.93米,车厢容量为30人,运行速度每秒最大7米,单程运行时间6分42秒,单向小时运量为240人,是当时国内第一条、也是最大的客运架空索道。1995年,中天门索道更换车厢,车厢容量扩大至40+1人,索道运量增至单向每小时320人。2000年,中天门索道改造为单线循环自动脱挂吊厢式客运索道,全套设备由奥地利引进,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客运索道。索道运行全部实现计算机控制,液晶触摸式显示索道运行的各种参数,并实现了人机对话。索道运行速度为每秒6米,单程运行时间5分48秒,全线有46个8人吊厢,单向小时运量1630人。</p> <p>  这座石亭,名曰“白云亭”,它位于天街的中段,因亭下方有“白云洞”而得名。是明万历十四年(1586 年),巡抚都御史李戴登泰山祈雨的时候建的亭子,清代亭子坍塌,现在的白云亭是 2000 年在原址复建的,于2017年镌刻题词楹联赞孔子颂泰山。</p> <p>  大量的香客游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饭,天街应运而生,天街具体形成何时,已不可考,但是较大规模的朝山始于西汉,为香客服务的天街大约也应于之同步,关于天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间(1086-1093年),兖州府官吏邵伯温游泰山,写下了一篇&lt;泰山闻见录&gt;,文中说:"因登绝顶,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庐"到了明朝中期,随着香客的增多,天街也开始繁荣起来,隆庆年间(1567-1572),冯时可在&lt;泰山记&gt;中说:"登天门,则平壤矣,市而庐者百余家"万历二十七年(1599),文学家谢肇浙游泰山,又有这样的记录(十八盘)梯穷而得平壤,乃有周庐廛(CHAN)巷成小村落,皆衣食于元君祠也。</p> <p>  从碧霞元君祠到南天门这段路被称为天街,大约0.6公里,是泰山顶上最繁华的商业街了。</p> <p>  道书《云笈七签》把泰山说成神仙所居仙境,名蓬元之天,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 “泰山周回一千里,名蓬元之天。 ”石坊依此而名,2000年复建四柱三门式蓬元坊,2017年镌刻“蓬元”。</p> <p>  彭真同志1985年题字“山高望远”。</p> <p>  泰山上“日近云底”手可摘星辰。</p> <p>  通往碧霞宫的路上人来人往,都是善男信女来拜泰山奶奶的。泰山奶奶有求必应在北方是家喻户晓的,多少年来香火一直很旺盛!</p> <p> 古老相传,章丘西北康家是泰山奶奶娘家,泰山是奶奶出家的道场。前几年镇上村里捐钱从新修的奶奶庙,从铸的金身,敲锣打鼓抬着泰山奶奶金身围着镇中心大街转了一圈。如今也香火旺盛,上香还愿的极其多。据老辈讲:旧社会那会闹大旱的时候,就说去奶奶娘家康家请泰山奶奶金身,八抬大轿只要一过进村的桥就开始下雨,村口的桥面很窄据说过不来八抬大轿,但轿夫到了桥头,眼前一黑耳旁生风,在一睁眼人很轿都过来了,轿夫前脚把奶奶金身抬进我们村的奶奶庙,后脚雨可定下大,就这样供奉上三天三夜,等旱情也解了,就敲锣打鼓的把奶奶再送回去”啧啧好不神奇,听故事真假就不去考证了。</p> <p>  听说建国后不久,有一年全国各地大旱闹饥荒,康家来了一位小脚老太婆,右手拿着竹筐子,左手领着一小男孩,见村里人就从框子里往外拿煎饼跟大葱,就这样从村西分到村东,村里人问起,老太太就说:“从南乡山里来的,回娘家看看”村里人又问道:“老姐姐奶娘是谁那头哇?”老太太回道:“村东头。”再问就不说话了,边走边分,竹筐子的煎饼跟大葱根本不见少。</p><p> 村里人边吃,边啧啧称奇。老太太前脚一走,村里人才想起,村东头没有人家,只有奶奶庙,于是三五结伴去村东头看看的,到奶奶庙后,看到金身上的披挂都湿透了,金身脸上还淌着汗水,众人明白这是奶奶显灵,于是感恩戴德的顶礼膜拜,突然外面狂风大作天边布满黑压压的云彩,吓得众人四散而去,没多久就暴雨倾盆!事后有人说:“雨过天晴以后,看着那老太太驾着云走的”村里人道:“这是奶奶放不下她这帮娘家人,回来看看呐”!</p><p> 上次来那天正好是夏至,道家冬至,夏至都要在此祈福的!我们来的正好,恰逢一位女道姑做法事。香炉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虔诚的善男信女跪倒一片,祈求国泰民安,人财两旺,心想事成。</p> <p>  太平台,在仙人桥西南角,怪石嶙峋,巨石突兀,</p> <p>  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大爷坐索道上的南天门,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了日观峰。</p> <p>  精神矍铄的老人年近百岁,身体真好!</p> <p>  鬼斧神工的仙人桥,几块巨石巧夺天工。</p> <p>  舍身崖,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约3.3米,石旁大书"瞻鲁台",俗称幡杆石。传孔子曾登此瞻鲁都曲阜。石上有1983年赵朴初题"造化钟神秀"、周而复题"烟横云倚"诸刻。石东北有平坦巨石临悬崖,称可止台,上有宋代政和年间题名。 崖南壁半腰有石龛造像,内雕文殊骑狮,粗犷凝重,疑为北宋造像。左侧3米处有"元二年(1087年)禹城县、应王府、雍丘县、郓城衡政"等题刻;右侧5米处有题刻"入内内侍省内侍高品皇甫继明、入内内侍省内两头供奉官周德政、右司谏直史李迪"等。 崖东南为神霄山,崖悬天半,又名吓人峰。南岩有影翠石,下为九龙峪。</p> <p>  剑指天涯,离天三尺三!</p> <p>  吴同春,字中淮,又字伯与,号希古居士,明代河南汝南(固始)人,万历二年甲戌科(1574年)进士。曾任广德知州,刑部侍郎,山东学道,雁平兵备道等。吴同春喜游山水,有《登泰山记》、《续游泰山记》、《太华双游记》、《游崆峒山记》等传世。在泰山和安徽广德太极洞等处留有其题刻,而以泰山题刻为最多,共有八处。</p><p> 第一处在桃花源老虎窝(也叫虎穴),正文横排一行,内容是:岱西佳 处;款为竖排,上款:万历癸未冬至三日,下款:汝南吴同春题。刻字在大石棚顶部,面西;高 50厘米,宽100厘米;楷书,正文字径22厘米。</p><p> 第二处在瞻鲁台东侧,刻字竖排四行,正文是:海日奇观;上款:万历癸未,下款:吴同春。石刻西向,高113厘米,宽113厘米,楷书,正文字径58厘米。该石刻在一巨石上,后来巨石仆地,2004年被发现,在2006年将其扶正并描红……</p> <p>  特有的泰山风貌独具一格。</p> <p>  岩壁上刻的一首打油诗,描写的观泰山日出的喜悦心情:</p><p> 太阳大如斗,</p><p> 群山皆抖擞。</p><p> 按剑又狂歌,</p><p> 立马大关口。</p> <p>  1948年3月参加完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后,邓小平和陈毅返回渡江前线途中,意致闲暇二人同登泰山,后来陈毅留下了“泰岳高耸万山从”的行草,位于岱顶鹰愁涧...</p> <p>  位于玉皇顶西北的丈人峰,形状像老翁伛偻着背而得名,附近又有数块稍小之石相配,因此又有“老翁弄孙”之称。</p><p>  峰上石刻有“天下第一山”、“凌霄峻极”、“中天独立”、“东柱第一灵区”等,并有乾隆所留诗刻:“丈人五岳自青城,岱顶何来假借名。却是世人知此惯,谁因杜老句详评。</p> <p>  玉皇庙内香火旺盛,游人不断,海拔1554米,是泰山最高处。玉皇庙古称太清宫、玉帝观,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由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东西道房组成。“玉皇顶”,又称“天柱峰”,</p><p> 正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正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1921年增修石栏时王钧题“极顶”。极顶石西北侧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p><p> 东面的观日亭可望“旭日东升”,西面的望河亭可观“黄河金带”。</p><p>庙前有无字碑,据传为秦始皇封禅立石或为汉武帝立石,又传碑内封藏金简玉函,故又称石函。</p><p> 西南为青帝宫,由山门、大殿、东西配殿组成。再向西为后寝宫,又称神憩宫,有正殿、配殿,祀木雕元君卧像,民国年间毁。两宫建于明,重修于清。宫西有三星神憩宾馆。</p><p> 泰山玉皇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正因为它没有留下文字,所以此碑究竟是何时、何人所立,便成为一个疑问。</p> <p>  惟天在上,在玉皇庙院内。碑高l05厘米,宽60厘米,大字径25×25厘米,系清顺治捌年捌月仲秋初伍日吉旦,钦差巡按长卢等处监察御史杨义立。</p> <p>  昂头天外是清朝光绪戊申年五月顺德辛耀文所书。书者辛耀文(1876—1928),号仿苏,又号芋花庵主,别号芋花庐主人。顺德北滘人。清末广东著名书画收藏家。光绪末年举人,家世经商而饶于资,富收藏,精于鉴赏。这幅题字后来被印上邮票与人民币,成为泰山最负盛名的石刻之一。</p><p> 五岳独尊,清光绪丁未孟夏”落款处“泰安府宗室玉构题”,宗室,一定是皇家亲戚了,爱新觉罗玉构所书。其实五岳独尊这几个字,来源于宋代诗人石介的诗《泰山》:</p><p> 七百里鲁望,北瞻何岩岩。</p><p> 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岩;</p><p> 宝宇登来小,龟蒙视觉凡。</p><p> 此为群物祖,草木莫锄芟。</p> <p>  仰观俯察,落款“庚午秋,陇右马福祥书”。马福祥(1876-1932),甘肃省兰州府河州城人,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军事委员会委员,绥远都统,安徽省主席,青岛特别市市长,北洋将军府祥武将军。</p><p> 万法唯识,楷书体,刻于民国十四年(1925),有题跋:“民国乙丑后四月望日,登此绝顶,周览八极,气象万千。为此刻石,以告来者。”朱实之及子朱云卿题。朱云卿(1907-1931),广东梅州市人,军事家,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1931年任中革军委总参谋部代部长,年仅24岁的他便成为解放军第一位总参谋长,同年不幸在医院疗伤时被特务暗杀。</p><p> “万法唯识”是佛教用语,也称“一切唯识”,是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国唯识宗的主要教义之一。唯识宗认为,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由“识”变现出来的。在心识之外,世界上没有任何独立存在的客体。 题刻“登峰造极”,楷书体,无题跋,石刻意为泰山景致达到了最高的境地。 </p><p> 徐向前元帅题字,:登高壮观天地间,下一句是:大江茫茫去不还。来自李白诗句。</p> <p>  雄峙天东,一块石碑,在泰山顶峰北侧,题署为"康熙已卯仲夏谷旦,山东巡抚王国昌"。建立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p><p>高度244厘米宽度70厘米。</p><p> 旁边紧挨着就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出于《孟子·尽心上》。原文是"孔子登东山(尼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其用意是以此为喻,说明"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大"才显"小"。所以登上东山,就以鲁国为小,登上泰山就以天下为小。对于见过大海的人来说,天下的水就不在话下;对于曾在圣人门下学过习的人来说,天下庸人的俗论就不屑一听了。</p><p> 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在孟轲看来,孔子像泰山高于其他群山一样,出类拔萃,没有什么人可以超越他。就像文帝庙中的对联――"孔子人中之泰山,泰山山中之孔子",泰山为五岳之首,孔子是圣人之首,千百年来,泰山与孔子已凝成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并成为民族的根基和血脉,让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下去。</p> <p>  拔地通天四个大字为道光辛丑仲夏,长白宝清题。此题刻在平顶峰西侧石壁上,刻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字面高124厘米,宽400厘米,字径80厘米,隶书。</p> <p>  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提的壁刻,“兴国咸宁,体乾润物”。</p> <p>  泰山唐摩崖,又称《纪泰山铭》、《东岳封禅碑》,碑文是大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禅时亲笔书就,翌年刻石,应是泰山上现存年代最早的“御笔”(秦始皇封禅时,碑文是李斯所撰,残碑也在岱庙),江湖地位无人可比。所谓封禅,指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历史上曾在泰山封禅的皇帝仅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宋代以后,自也有皇帝登临过泰山,只是不再搞封禅这一套了。</p><p> 唐摩崖,唐摩崖刻于开元十四年(726),高13.2米,宽5.3米,碑文《纪泰山铭》系唐玄宗李隆基撰文并书写,记述了封禅告祭的由来。歌颂唐初五位帝王的功绩,并申明其封禅的目的。全文24行,满行51字,共1008字。书法遒劲润端严浑厚,是我国帝王摩崖刻石中的杰作。周有宋摩崖、清摩崖等刻石75处。</p> <p>  德星岩汪坦题记</p><p> 明嘉靖间,山东布政司经历汪坦于岱顶德星岩(即宋真宗岱顶摩崖处)镌刻题记一则,《泰山道里记》称:“唐摩崖东为宋摩崖,……明嘉靖间鄞人汪坦大书东安邵鸣岐等题名一则,……并镵盖于(宋真宗铭文)上。”《泰山石刻记》中著录汪坦题名全文云:“东安邵鸣岐、昌黎齐宗文、鄞汪坦同登泰山绝顶。明嘉靖壬戌阳月哉生日。</p> <p>  1936年1月1日,我国第一个永久性高山气象站——泰山气象站落成并投入使用。中国气象学界泰斗竺可桢先生亲自选定台址,欣然道“行将见东岳之上矗立一具有各种新设备之气象台也”,蔡元培先生亲笔题写奠基纪念碑,邵元冲先生题写“日观峰气象台”台名。《气象杂志》称其为“亚洲地势最高、设备最齐全”的高山气象台,代表了当时我国高山气象观测的最高水平。</p> <p>  “云海”为刘海粟所书。此题刻在岱顶日观峰东侧石壁上,刻于1984年。字面高120厘米,宽80厘米。“云海”2字竖列,字径70厘米,行书。</p> <p>  在玉皇顶东侧的日观峰上,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横出,名为“拱北石”,因其形犹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石长6.5米 ,是泰山标志之一,也是登岱观日出的好地方。</p><p> 泰山,真不愧为五岳之尊,泰山安,则天下安!</p><p> 声明,本篇内容来自网络较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