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巴洛克”一词源自法语“Baroque”,意为“形状不规则或有瑕疵的珍珠”。16世纪法国贵族社会曾用这个词来暗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收藏的那些珠宝含有瑕玷。罗马天主教教宗却借用这个词来推行他的新文艺潮流来消弥赎罪券带来的恶果“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这颗有缺陷的珍珠横空出世博了世人二百年的眼乌珠子。今朝“巴洛克”俨然已经成为文艺复兴以来一切文艺潮流的代名词。君不见游记中的关键词“巴洛克”一定是一骑绝尘,余者只能望洋而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从外滩18号逛到外滩1号,除个别机关大楼,几乎所有建筑都冠以“巴洛克风格”。惊叹之余发现这些大楼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驻有高档珠宝店和顶级奢侈品店。我不能说这些完成在二十世纪初叶的建筑,距离巴洛克运动消失已隔百余年,我只能赞许这些商家把巴洛克艺术所表达的含义;财富炫耀,装饰华美,色彩艳丽,标新立异,如果不能算用到极致,也要为贴切二字鼓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西里岛的巴洛克源于一场地震。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公司上下不分肤色纷纷解囊相助。旧金山湾区的车站,码头,超市谁处可见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像散落在村前院角的顽强生长的野花,给人予温馨和希望。当地报纸把它比喻成抗战时期华侨募捐场景。她们迎来了抗战的胜利,也带来了“北京奥运(开幕式)之后,再无奥运”的辉煌。再往前推1976年也是一个奥运年。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二十四万生灵涂炭,连主子也住进了避震棚。悲怆之余忽闻十月惊雷,一夕之间竟然换了人间。天知道;告别一个荒谬的社会,还需大地来吼上一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693年的大地震将西西里岛西南部的几个城镇夷为平地。从死神阴影中走出的幸存者们在废墟上开始了重建家园的庞大工程。重建的城市中充满当时盛行的巴洛克元素,即秉承了巴洛克繁纷华丽充满动感的标志风格又融入了西西里奔放,怪诞,多彩的特色。意大利作家把它形容为:"......如海浪般的摇摆和晃动里,如风中之帆的膨胀和震动里,是对地震本身的辟邪或者救赎的暗示,石化和图像化;建设中的摧毁,勇气中的惧怕,光明中的黑暗,美丽中的恐怖......" 不过从吾等看来;这既是当地贵族沽名钓誉的潇洒盛举,又是巴洛克铁粉的神来之笔。以后拿破仑铁骑来过,沙皇老毛子来过,英国大兵来过,均手下留情。二战期间这里是盟军登陆地点也是西西里战役的起点。所幸激烈的战斗都发生在夺取通往意大利本土的港口城市摩西拿北线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军和东线蒙巴顿勋爵领导的英军。这片地区躲过了炮火的蹂躏。三百多年过去了,岁月静好,这些建筑依然耸立如初,栩栩如生,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世界文化历史遗产组织给它盖章画押。</p> <div>拉古萨(Ragusa)是一切有关西西里岛巴洛克艺术文章首推的城市。它城市不大,但扮演着西西里巴洛克建筑引导者,传承者和灵魂的角色。从山上沿盘陀路一圈又一圈转下来,拉古萨像电影似的一幕接着一幕出现。忍不住停下车,拍了这张照片。</div> <p>地震后大部分居民搬到一沟之隔的高地新城(Ragusa Superiore)(上拉古萨)。少部分居民坚守重建的古城(Ragusa Ibla)(下拉古萨)。下榻的旅馆建在两城之间的沟壑上,观景位置极好,打开阳台门,整个古城就在眼前。冬天夜来得早,不到五点,天已经变暗,华灯开始点燃......</p> 六点钟天已全暗,肚子早已饥肠辘辘。询问得知;因为淡季,古城只有一家餐馆营业,而且要七点以后才开门做生意。 沿着环城道步行十几分钟才找到这家餐厅“That is Moro”。 意料之外,在这里吃到西西里最好的西西里岛菜肴,特别是那炖猪脚,糯到一咬即化还带有某种香味。味道超过国内90%以上餐馆。架不住馋虫勾引第二天又来了一次。 晚餐后见时间还早,就有了趁着夜幕逛一下古城的念头。<div><br></div> 圣乔治教堂 总想着在这个千年古城的夜晚里能有一些奇遇。现实非常骨感。青石板大街上只有几盏路灯像鬼火一样摇熠着黄光,路上没有一个行人,也听不到狗叫猫鸣,连街旁的民宿的窗户也没见点灯的。说它是鬼城吧,但又没有那种颓废感,分明是有人气的,可人都到哪去了? 古城的街道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在楼房的遮荫下,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 幸好有古狗指引,有惊无险的回到酒店。 早上打开门窗,太阳还未上山,天边已是一片金黄。 随着太阳升起,紫粉色的晨光笼罩着写满沧桑的古城,整个世界即辉煌又宁静,是一种世界重生的感觉。 <div>拉古萨•伊布拉(Ragusa Ibla)是各种各样巴洛克式建筑的所在地,其中包括数座迷人的宫殿和教堂。走出酒店不远就是Cosentini宫。</div> 斑驳的面墙的衬托下,精致的设计依然彰显当年的优雅。 三楼的三个阳台有着雅致的锻铁栏杆和精美的石雕支撑,石雕上的人物表情诡秘,姿态万千。 十八世纪中叶,西西里巴洛克建筑已明显跳脱出内陆的建筑特色,它代表性的涵盖了至少二或三个下述特征,并结合了一种独一无二、难以笔墨形容的大胆设计感。怪诞的人面(或人头)装饰(mask)以及男童天使(putto),上方通常支撑著露台,或用以装饰建筑物的檐部(entablature);这些露齿而笑或瞪视的人面装饰是西西里十七世纪中期以前的建筑遗迹。<br>露台,在1633年以后通常搭配着复杂精细的锻铁制栏杆。 这是旧法院又称档案馆,身后的SANTA MARIA DELL'ITRIA教堂都是巴洛克建筑。看的人眼花缭乱。 在连接拉古萨•伊布拉(Ragusa Ibla)和拉古萨•苏佩尔(Ragusa Superiore)的狭窄蜿蜒街道上,坐落着圣玛丽亚阶梯(Santa Maria delle Scale)建于15世纪至16世纪之间。阶梯得名于路边的圣玛丽亚教堂。 阶梯有340节台阶。当地人也把它变成脚踏车赛道。 沿着圣玛丽亚阶梯走到上拉古萨台阶。下拉古萨一览无遗。 <div>1693年地震,古城基本全毁。重建的规划政府做不了主,由当地居民选举决定。选民又由各自的教堂信徒组成。结果大部分居民跟随施洗者圣约翰教堂主教到一沟之邻的山上建设新城上拉古萨。少部分人留下随圣乔治教堂主教重建拉古萨,现称下拉古萨。结果是古城是越老越迷人,大部分景点都在古城。而新城几乎无人涉足。</div> <p class="ql-block">小小的拉古萨建立在一个像鱼脊梁的山岭上竟有五十几座教堂。近处是圣玛丽亚教堂,远处是圣乔治教堂,两者交相辉映。高处是拉古萨大学旧址,现在是图书馆。圣玛丽亚教堂在1693年的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这座教堂的一半以巴洛克风格重建,而幸存的一半则保留为原始的哥特式风格。塔顶全由瓷砖覆盖,又称瓷塔。</p> 沿着坡道下来走向古城。 两城之间的五道插口。 拉古萨也是一个生产瓷器的地方。这幅画的将军酷似三国常山赵子龙。 色彩是这里的特色。 精品旅馆是一家五星级酒店由一家旧豪宅改建而成。大部分的别墅与宫殿都建有马车在通过车道的拱门后的正式入口,通往内部的庭院。进入庭院后,再经由精细的皇家楼梯走入主厅(piano nobile)。这便是宫殿里通往底楼会客厅的主要入口;对称的梯阶会向内和向外旋转多达四次。 米其林二星级餐厅,听说非常好。可惜要到三月五号才从新开张。 <p class="ql-block">Palazzo Zacco是该城市中最为著名的巴洛克式建筑之一,宫殿建于18世纪下半叶,由Melfi di San Antonio男爵建造。 它后来被Zacco家族收购,之后被命名。现在是游客中心。进去看了一下,地板嘎吱嘎吱响,房间格局很小,与工作人员打了个招呼就出来了。</p> <div>该建筑有两个街道立面,每个立面都带有六个带Melfi家族纹章的宽阳台,一个可供puttino倾斜的叶片叶子框架。<br></div><div><br></div> 经典的西西里巴洛克造型的怪诞的人面(或人头)装饰(mask)以及男童天使(putto)。 阳台支撑住上的石雕人物和他们下面的鬼脸,每一个都是不同的。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p class="ql-block">圣乔治大教堂于1738年开始由建筑师罗萨里奥加格里亚蒂修建。在意大利,钟塔(belfry)普遍被建于教堂旁的独立钟楼(campanile)内,但西西里钟塔则是单独盖在建筑物的正面,通常建在中央的山形墙(pediment)顶上,拱门下方并清楚的设有一至多口钟,多钟的大教堂常在建筑物正面的最高处,搭配上雕刻、装饰复杂的拱廊。这些钟塔集合了西西里巴洛克式建筑最不朽、独特的特色。圆柱,通常与其他圆柱疏离、独自竖立,支撑著华丽的拱门。</p> 镶饰的彩色大理石,用于地面与墙壁,尤其常见于教堂内部。西西里这种特殊的木片拼花工艺(Intarsia)自十七世纪起开始发展。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明显是在模仿贝尼尼的杰作《圣女特蕾莎的狂喜》。</p> 教堂前面的中心广场 巴洛克建筑的幼稚园。 Hyblean花园可欣赏Cappuccini Vecchi,圣詹姆士(十四世纪)和San Domenico的三座教堂的美景。 震后残存的旧圣乔治教堂大门。 拉古萨也是一个瓷器制造城镇。 中午又光顾了这家餐馆。“That is Moro"是一家瓷器作坊,餐馆是他家的副产品。掌握火候是烧瓷家的拿手好戏,怪不得烧菜也是一把好手。 进城唯一的道路,道旁的商店无一开门,虽然有粉亮颜色打扮,也显得死气沉沉。 往上看就是上拉古萨。 在一家旅行社看到类似的照片,又上山拍了一张。 圣玛丽亚•戴尔里亚教堂(Santa Maria dell'Itria)由马耳他骑士团(Knights of Malta)于17世纪建造,钟楼内摆放着用卡尔塔吉罗内(Caltagirone)陶瓷制成的钟楼。 位于城门口的炼狱灵魂教堂有着巴洛克式的门户。 莫迪卡离开拉古萨只有十几公里,在莫迪卡伯爵统治期间,控制了西西里岛南部三分之一的土地。虽然曾经两地一主,但城市发展大有不同。拉古萨建在山脊上,而莫迪卡由山谷底部向上发展。地震后城市损坏不大,就原地重建。巴洛克的风格也镜像不同。 圣彼得罗巴洛克式教堂看起来方方正正,一丝不苟,但屋檐没了曲线,门口少了大的圆柱,顶上没了钟楼。感觉上缺少了想象力和应具备的张力。 莫迪卡山高谷深,步行游览几乎不可能。 <div>建于建于18世纪文化宫,现在是人文博物馆。</div> 莫迪卡与拉古萨不远,但巴洛克风格截然不同,多了一点收敛和规范,少了一点奔放和夸张。 一战纪念碑的勇士 <div>诺托镇在1693年西西里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不得不在目前的爱沙尼亚河附近的阿西纳罗河左岸重建城镇。得益于当地大土豪Giovanni Battista Landolina出地,出钱,出力,利用倾斜的山坡设计出网格系统实现了场景学效果。应该是八个文化遗产城市中最漂亮的一个,精美,大气。唯一的不足就是太精致而不接地气,与意大利本土的巴洛克建筑太相似,缺少西西里本地特色而不被评论家青睐。</div> 圣多梅尼科教堂 诺托歌剧院 歌剧院墙上的精美雕刻。 远在西西里岛东北部的巴洛克小城玛莎拉(Marsala)小到走一圈不用五分钟,但精致的太可爱了。 小城建有大城市规模的城门楼子。 秀气的市政厅 精致的小教堂 人类总是愿意为信仰充值,如果你问游客为什么要敬龙头香,他们可能会引用乔治 • 马洛里的名言告诉你:" 因为龙头香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