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将军出紫塞,冒顿在乌贪。</b></p><p class="ql-block"><b> 笳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b></p><p class="ql-block"><b>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驔。</b></p><p class="ql-block"><b>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b></p><p class="ql-block"><b> </b> 唐代诗人卢照邻写的诗篇《战城南》,生动地描写了当年雁门关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场景。</p> <p> </p> <p>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城西北大约20公里的地方,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p><p> 三关绝险,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孤峰耸峙。相传南飞的雁子向北返,都无法飞越山巅,要从山间缝隙之中才能通过,故谓之“雁门”。</p><p> </p> <p> </p> <p> “<b>天下九塞,雁门为首</b>”。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素有<b>“三晋咽喉,中原锁钥”</b>之称,又被誉为<b>“中华第一关”</b>。</p> <p> 2020年9月6日,秋高气爽,天朗风清。原大同矿务局二中部分老三届同学,驱车来到来到这里,踏访雄关,一睹雄姿。</p> <p> 雁门关入口处的明月楼广场,矗立着一面高28米、长63米的红色景区标志墙。</p><p> 苍劲有力的 “雁门关”三个大字令人瞩目,这是毛主席1948年赴西柏坡途径这里时题写的。</p><p> 长长的名人壁上,镌刻着59位与雁门关有关的历史人物的形象。</p> <p> </p> <p> (下图横着看)</p> <p> 名人壁对面的关桥两侧是24位杨家将人物塑像,均为4.5米高的花岗岩石雕,这些人物雕像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杨家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西侧是以杨令公为首的11位杨家男将,东侧是以佘太君为首的13位杨门女将,这些雕像向人们诉说着杨家将镇守边关、保家卫国的久远历史。</p> <p> 明月楼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郭北口的第一道门户。</p> <p> </p> <p> </p> <p> </p> <p> 进入明月楼门,脚下是一条狭长的石板路。路两边是雁门寨,散居着6户人家20多口人,要知道古时候这里曾经有过50多户人家200多口人。如今,这雁门寨可是全国现存不多的“边关村”呦!</p> <p> 边贸街,在明清时期可是边关贸易的繁荣之地。如今,街上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平坦干净,街两边70多间仿制明朝的木结构六棱鞍架瓦房整齐排列,客栈、餐馆、商铺林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制品和纪念品琳琅满目,再现着明清边贸街的风景。</p> <p> 边贸街口一座“达北漠”牌坊,寓意从这里往北就出了关外。雁门关是北漠通向中原的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b>“得雁门者得中原,失雁门者失中原”</b>的重要战略地位。</p> <p>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公元十九世纪,雁门关外就战争不断,战国的李牧、汉代的李广、卫青、霍去病、北宋的杨家将……多少精兵强将曾在这里浴血疆场,抵御外敌,建功立业。</p> <p> 边贸街的尽头,与“达北漠”相呼应,有一座“通南江”的牌坊,寓意通过这里可以通达大江南北,雁门关不仅是战略要地、北方锁钥,而且是和平门户、商道枢纽。</p> <p> 步行大约500米左右,来到瓮城,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俗称小北门。门额上匾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砖镌对联一副<b>“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b>据说是近代名人傅山先生所题。</p> <p> 进入瓮城,紧接着的就是地利门。地利门上建有宁边楼,楼高12米,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六郎建的。</p> <p> 相传当年杨六郎镇守雁门关,冬天被敌人围困多日,3000兵马弹尽粮绝,敌军攻城猛烈,杨六郎一时无计可施。一位士兵挑水时不慎摔倒,水很快冻在地上,杨六郎受此启发,令士兵将水泼在城墙上,成功阻止了敌人的进攻,并通过反击大败敌军。</p> <p> 如今,这里设有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为主的古代军事博物馆。</p><p> </p> <p> (下图横着看)</p> <p> 瓮城内建有关帝庙。</p> <p> </p> <p> (下图横着看)</p> <p> 站在瓮城之中,环顾四周,可以近观宽阔的校兵场和高高的点将台。</p><p> </p> <p> (下图横着看)</p> <p> 远望孤傲的烽火台。</p> <p> 极目关城绝顶和雁门山上的雁塔。</p> <p> (下图横着看)</p> <p> 天险门是关城的主城门,也是关南第一道城门。门的上方额匾上书写的“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创,寓意“草为头,田为腹,戈为基”,大概是不仅要保家卫国,还得发展生产的意思吧。</p> <p> 天险门上建有关楼,又名“雁楼”。历史上其主要功能是巡查、瞭望军情,今设为古代建筑博物馆。</p> <p> 镇边祠建于明正德六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称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p> <p> 李牧守边十余年,威镇塞北,使匈奴始终不敢越雁门半步,因而成为了后世守关将士的楷模而被建祠奉祀。</p> <p> 清朝改名护国镇边寺。日寇占领雁门关后镇边寺遭到毁灭性破坏。2009年以来按原样复建后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幸偃公、李牧、薛仁贵、杨家将等西周至明朝2600多年间的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馆。</p> <p> 关楼两端延伸着内长城,顺山逶迤,绵延起伏,围成了一个诺大的城池,四角有烽火台,中间就是大如操场的校场点将台。</p> <p> 旌旗飘扬,战鼓屹立,耳边似响起当年战场厮杀呐喊、刀剑撞击的声音。</p> <p> 心中不由得默默吟诵唐代诗人李贺的那首<b>《雁门太守行》</b>: </p><p> <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b></p><p><b>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b></p><p><b>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b></p><p><b>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b></p> <p> 镇边祠旁有一座雁门关驿站。驿站由11孔窑洞组成,其中包括帝王洞、将军洞、公主洞、雅士洞。从周朝到明朝,共有22位帝王、22位将军在这里路宿,西汉到唐朝,共有5位公主从这里出塞和亲。</p> <p> 1948年4月,毛泽东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途径并路宿雁门关,最后到达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夺取全国革命胜利。</p> <p> 威远楼位于城西,为守望瞭敌之用,与城北的明月楼、宁远楼遥相呼应,两边城墙连接天险门和地利门,并向西延伸。</p> <p> 雁门山上高高矗立的雁塔,其形状与西安大雁塔相似,方形九级密檐式实心砖结构,高21米。始建于隋朝,清末被毁,现为原址重建。</p> <p> </p> <p> 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各种历史建筑遗存连成一片,构成苍凉、凝重、雄浑、大气的边关特色景观。</p> <p> (下图横着看)</p> <p>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伟的雁门关,不朽的雁门关,默默见证着同学情,朋友谊。这正是:</p><p> <b>结伴同游访雄关,</b></p><p><b> 登临远眺白云边。</b></p><p><b> 关前留影常思念,</b></p><p><b> 笑看夕阳乐翻天。</b></p><p><b> </b>(此诗作者为老三届同学米克强)</p> <p> <b>谢谢关注,再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