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造肥年代

江浙一兵

<h3>2019年9月28日《湖州晚报》刊发</h3> <p>人走着走着就老了,我们这辈人好多已做爷爷了。人上了年纪,特别喜欢怀旧,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们有没有同感呢?!</p><p><br></p><p>造绿肥是上个世纪农村常见的事。集体的田地里种植了成片的紫云英、黄花草,要放在现在那是乡村最美的风景。在那个年代,不是种来看的,而是用来造绿肥的。</p><p><br></p><p>造肥是用河泥与紫云英、黄花草混合而成的。在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年代,紫云英和黄花草也是农家餐桌上的美食,炒着吃特别清爽,如同豌豆头。田野里成片绿油油的紫云英、黄花草,开出的淡紫色、桔黄色的小花格外漂亮,蜜蜂和蝴蝶在花间翻飞,在孩子眼里就是最美的田园风光。</p><p><br></p><p>在我们老家的河流里,随处可见三吨、五吨、七吨的水泥船,除了用来运送粮食等货物外,还可以用来罱河泥、兑胺水用。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也是生产队有名的罱河泥高手,有时一天就能罱上五吨河泥来。这可是纯力气活,经常见父亲拿着一把铁夹式的罱河泥工具,在两支长篙的末端是个网状的盒子,形状像河蚌壳,在一张一合之间,父亲站在船沿边,咬紧牙一使劲,一盒河泥就上来了。</p><p><br></p><p>炎热的夏天,时常见父亲穿个大裤衩,腰间别个汗烟袋,上身光着背,搭一条白毛巾,在阳光的暴晒下,红里透亮的背上,汗水如清泉般往下淌。站在船沿边罱河泥的父亲如同一座雕塑,他的眼里那么炯炯有神,一心只想着多罱一些河泥,多为生产队造绿肥贡献一份力量。</p><p><br></p><p>父亲罱河泥时,我特喜欢跟在船上,坐在船头看着父亲。每当捞上来小鱼小虾,我会激动的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这些小鱼小虾可是儿时餐桌上难得的美味。罱好的河泥再由社员们用筐挑上岸,选择一块空地,一层草一层泥,不停地用脚踩实,经多日发酵后,并成了种庄稼的有机肥。</p><p><br></p><p>除了集体造绿肥外,每家每户都会养上二三头猪和一些鸡鸭鹅鸟什么的,这些也是最好的有机肥。小孩子放学回家或大清早,都要割一篮子猪草才算完成任务,不仅可以给猪当草饲料,而且还可以造猪肥。那时农村的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是很少见到杂草的,都被勤劳的人们割去喂猪了。</p><p><br></p><p>鸡鸭鹅鸟和猫狗的粪便,在那个年代也是好东西。大清早我们会拿个鸡粪斗,在房前屋后和左邻右舍捡鸡屎,有时几乎等在鸡屁股的后面,鸡刚拉下一泡屎,几个小伙伴哄抢着,能捡到一大垞狗屎更是喜出望外,真是交了"狗屎运"了。那时的农村特别干净,捡鸡屎也没觉得臭,更不会觉得丢人,而是勤劳能干的象征。</p><p><br></p><p>庄稼一支花,全靠粪当家。那时种瓜果蔬菜都离不开农家肥,集体的田也离不开绿肥。多少年过去了,尽管现在的农村不再需要造肥捡粪,但这种勤劳节俭的品质已融进了我的血脉,对劳动人民会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要知道自己也是一名农村娃,割过猪草、捡过鸡屎、造过绿肥,这一切都成了我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和最美好的回忆!</p> <h3>作/者/简/介</h3><h3><br></h3><h3>江浙一兵,出生于江苏扬州的宝应人,现客居浙江湖州。平时喜欢读书写作,公开发表散文随笔、评论杂文等数百篇。写作纯属个人爱好,我心我书,我书我心,记录生活、感悟生活是为了珍藏一份美好的回忆。</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写作我快乐</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