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走丽水 田园诗意行(上)

蘇蘇

<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美丽的瓯江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称作丽水。城的容貌如同城的名称一般,清丽俊秀,如水柔情,旖旎如画。清澈的瓯江水在夏日阳光抚照下,泛着磷光,像闪烁的星河。江水温柔娴静地穿城流过,姗姗地来到一个美名唤作莲都的地方,为的是去那里赴一场美丽的约会。</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瓯江水会合松阴溪水,两股好水在莲都合并一处,孕育了一座历史悠久的美丽古村落--堰头村。一听名称,就可以猜想到古村名字的含义与它的来由。 村落的位置处于一个得天独厚的上风上佳宝地,座落于具有1500年历史的 "通济堰" 的首端,故而得名堰头村。从此,堰头村与通济堰一同流芳齐名,为后世敬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堰头村♢♢</p><p><br></p><p> 走进堰头村,扑鼻而来的是空气中散发的一种少有的独特的清香。追逐味道而去,只见几十株参天古樟,成群成荫,沿着堰渠石函一溜儿成行。粗大的古樟树,实为罕见,且长势茂盛,形态奇异,更是稀有珍奇。原来这些樟树是种来护渠护堤的,一千多年的岁月光阴,这些樟树不仅忠实护卫了堤堰,也为堰头村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p><p><br></p><p> 堰头村安详静卧于青山环抱之中,头枕通济堰,脚踏双水,有的是小桥流水,绿樟成荫景致; 依山傍水,翠竹簇拥,四季清新的空气,乃好风水好福地。堰头村全村现共有207户人家,有好风水的庇佑,历史上堰风头村曾出过五位进士、九位贡生、二位五品官员,还曾出过三位宫廷绘画大师。</p> <p>&nbsp; 村里文物古迹众多,拥有三洞桥、文昌阁、拦水大坝、龙庙等多处景观。还有多处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石雕砖雕精美细致,古色古香的村落,幽静风雅的环境,淳朴善厚的民情,无一不让人异常欣喜留恋。</p><p><br></p><p> 尤其是那些护岸古樟,特别让人喜欢,它们是随着堰渠的修建而陆续栽种的,树龄均在1200-1500年左右。有的树径粗达约两米,气势雄伟苍劲挺拔,树盖如伞遮天盖地。有的古樟根部十分发达,信守使命,已将渠道的早期大卵石驳坎包裹,保护得严严实实,为防止洪水决堤,起到了重大的保护作用。</p><p><br></p><p> 堰头村如同一片空山幽谷之中的别有洞天府第,头顶蓝天白云,氤氲着泥土与香樟和杂草野花的混合气息,身在其中,真的毫无防御之力,直接被醉倒了。</p><p><br></p> <p>  漫步古村古道,古樟环绕,享受带着阵阵清香的古老静谧之美。</p> <p>  这棵被称"舍利树"的千年古樟,曾多次遭雷击火烧,几近死亡,又奇迹生还,表现了古樟树生命的顽强与抗争。虽然树干中空,仅靠树皮支撑躯壳,看上去身体残缺,老态龙钟,但它依然枝叶繁茂,迸发着勃勃生机。</p> <p>  石函俗称 “三洞桥”,实则两墩三孔石平桥,始建于北宋年间。</p><p><br></p><p> 桥有三层,桥底层是通济堰的渠水,中层是从山上流下来的山坡水,桥上通行人。渠水和山坡水十字交叉各行其道,互不相扰,山坡水流入瓯江,解决了灌渠淤塞问题。</p><p><br></p><p> 三洞桥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是炎黄祖先智慧的结晶。</p> <p>  村民的自酿酒很有名气,酒味甘醇,浙江古堰酒有名在外。我家先生闲时喜欢小酌几口,他知道古堰酒,因为若干年前喝过,留下口感醇香印象,但不知此酒是产于堰头村。如果不是路途遥远加之还有行程,一定会带回家一坛,给先生解解馋。堰头村还有一道名小吃,唤作 "缙云烧饼",味道也非常有特点。</p><p><br></p><p> 等落日映红了村庄的砖瓦屋顶,月牙儿爬上窗棂,搬个小凳坐在农家小院饭桌前,品一口古堰烧酒,吃一口缙云烧饼和农家小菜,这样的乡村生活,您是否有意体验体验呢?</p> <p>  离开堰头村,沿水岸往下行走,满眼水碧草青,来到世界上第一座立交水利工程遗产,至今仍然造福人类的通济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通济堰♢♢</p><p><br></p><p> 通济堰建于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形成完整的水利灌溉体系。</p><p><br></p><p> 2001年06月25日,通济堰作为南朝至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于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整座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p><p><br></p><p> 通济堰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 拱形拦水坝能更好地承受大水的冲力,对现代人来说,是个普通的常识。但对于1500年前的古代人来说,却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有关资料记载,国外最早的拱坝是由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和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而始创于公元505年的通济堰,比它们的历史要早了1000多年。</p> <p>  塑像便是当年建造通济堰的督办官詹南二司马,后人为了纪念,立塑像缅怀,并在堰头村修建了司马庙,又称 “龙庙” 。每年农历三月三,当地村民都要举行双龙庙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p><p><br></p><p> 大坝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大坝呈弧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最早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p> <p>  古人首创弧拱形坝的拦水方式,将松阴溪水引入堰渠,通过几十公里支渠灌溉下游几万亩农田。堰坝除了引灌,兼有蓄洪作用,至今仍在造福当地人民。</p><p><br></p><p> 宋室南渡后,著名词人范成大曾任处州,也就是丽水的知府。在任期间,曾主持大规模重修,并制定了严格的堰规,立碑刻书。其后,堰规沿用数百年之久。</p> <p>  据史料介绍,古人对弧拱形拦水坝的创意设计,得功于水蛇弓身游过湍急的江流时而产生的灵感。弧拱形拦水坝能更好地缓解大水的压力,从而能承受更大洪水带来的冲击力。</p> <p>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p><p><br></p><p> 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奠定夏朝。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留有禹庙、禹陵、禹祠遗址,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p><p><br></p><p> 传说夏禹收服了龙的第九子赑屃,收服前的赑屃生性顽劣,喜欢负重,经常背起三山五岳来人间兴风作浪。收服后为治水立下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将其功绩刻于碑上,让赑屃背起,一来赞扬他的功绩,二来满足他负重的喜好。后来,人们尊敬赑屃的功德,被奉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p> <p>  继续顺水而下,乘坐旅游小艇,前往古堰画乡。水道两边是望不到边的芦苇,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我们的小艇便是礼宾小车,缓缓而行。</p><p><br></p><p> 绿绿的苇叶托起金黄的苇穗,昂头挺胸,一阵风起,苇浪翻卷,一浪追赶一浪,动感之美,摄人心魄!</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堰画乡♢♢</p> <p>  隔水看过去,画乡原本是一个古村落,座落于清溪之边,与上游的古堰遥遥相望。小村庄宁静怡和,依山傍水,风光旖旎,像是铺开了一张完美田园画卷。</p><p><br></p><p> 小村庄的祥和田园之美,吸引了许多艺术家的目光,他们或是结伴而行,或是单来独往,只想用手里的画笔,将这满园美色收进他们的画框。</p> <p>  艺术家们来来往往,有的干脆长期租房定居,他们的足迹遍布水岸田头与村里的大街小巷。</p><p><br></p><p> 在2006年至2008年月期间担任过丽水市委书记的楼阳生同志发现了这里面蕴藏的巨大商机,将会造福一方百姓,他首次提出了建设古堰画乡的设想。</p><p><br></p><p> “古堰” 首先表明了这里原有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有建于公元505年的通济堰,有古街古亭古埠头、还有青瓷古窑遗址; "画乡" 是众多艺术家烘托的艺术氛围和自然古朴的乡村与青山碧水的美丽田园。</p><p> </p> <p>  " 画乡” 的特色应该突出它的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聚集在这里的艺术家们大都以绘制风景田园画为主,比较接近于法国的 “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的画风。在此有必要对巴比松画派简单介绍几句,巴比松画派属于一个非正式流派的艺术群体,是1830至1880年间,活动于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镇的法国风景画家,他们是第一批创意于直接对照自然景观写生的画家,而不是在画室中靠想象创作风景画。这种创作态度和他们的对于田园风光和人物的真实写照,影响了印象主义的画风。</p><p><br></p><p> 因此,在画乡集中了浙江省内外著名的 “丽水巴比松画派”,建立了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与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一系列建设,使画乡落在实处,成为实至名归的画乡,走出了以自然人文资源和文化产业带动旅游开发新路的步伐。为古老的村庄注入了勃勃活力,带来了巨大商机,造福了一方百姓。</p> <p>  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地,清澈的河溪和各种奇花异草。画家们在这里呼吸着农村中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泥土的芬芳,用画笔描绘这里美丽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美丽的田园孕育了一批在艺术上有创新精神的画家。</p> <p> 在画乡里走走转转,感受一下画乡那浓浓的艺术氛围。明清时的建筑让小镇显得古朴典雅; 街头的一些艺术雕塑使人忍不住莞尔一笑; 画廊里的风景画如实反映了当地的四季风貌,好喜欢这种田园与艺术搭配的组合,乡土与阳春白雪的绝配。</p> <p>  走进这家深山洞窟般的冷饮店,要了一大碗绿豆冰沙,吃完了还不想走,享受那儿的氛围与凉爽,还有可口的自制冷饮。</p> <p>  画乡的小酒肆,摆满了各色家酿花香米酒,热情的售酒小姑娘,一个劲儿地邀请品尝。尝了一口桂花酒,那叫一个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南尖岩♢♢</p><p><br></p><p> 离开秀丽柔情的古堰画乡,驱车来到离遂昌县城50公里处的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区,南尖岩。</p><p><br></p><p> 南尖岩的主峰海拔1626米,景区面积约3.7平方公里。这里集合了云海、梯田、石林、竹海、瀑布、古村落等多重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共同授予为 “国际民俗摄影创作基地” 。</p> <p>  与似水柔情的画乡相比,南尖岩显得刚气十足。险峻的山峰,巍峨壮观,形态奇异俊美。南尖岩是有名的摄影走廊,许多摄影大家都会来这里采风,完成他们的作品。</p><p><br></p><p> 有一高一低两座玻璃天桥供游客观赏山景,高的那座是空中飞跃式的,从一个山峰架至另一座山峰,看得让人心惊胆颤,是绝计不肯上的。低的那座贴着岩峰蜿蜒,一边靠着岩壁,还可以考虑接受,上去走上一遭。</p><p><br></p><p> 站在低桥上,俯瞰丘陵的群山起伏、梯田村庄竹林,被云雾一丝丝缠绕着,那种山川之美,使人膜拜肃然!</p> <p>  每一次出门游历,无论是发现让人惊叹的建筑美还是自然景观,都会使人身心得到一次次升华,因为它们带来的每一次感动,都会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p><p><br></p><p> 有人说,一次好的游历会使人脱胎换骨,这话说得颇有道理,笔者十二分赞同。</p> <p>作者简介: 作者蘇蘇(微名/笔名)为高级资深商务管理人士,出访世界各地,足迹遍布五洲六十国度有余。退休后重拾笔耕摄影爱好,将各地见闻经历以图片游记散文诗歌形式呈现,与读者分享各地见闻与精彩故事。作品图文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刊发公众平台,请尊重作者创作,维护版权有责,谢绝文字图片复制粘贴,谢谢支持发扬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