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伴着忙碌和欣喜,9月11日,我校迎来了各科教研员为期一周的入校调研指导。<br><br></h3> <h3> 教研员们一到校就深入课堂听课,教师们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教学课。</h3> <h3> 刘华老师上的《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上得较为成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整堂课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刘老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简约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无论是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科学学科的本质,科学课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地想问题,指导科学地做,有计划地做,能动地思考问题。因为部分学生潜意识中,认为只要是工具就可以省力,通过观看微课程,学生的错误观念得到了纠正,对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h3> <h3> 许伟芬老师上的是二年级上册第2课《土壤----动植物的乐园》。随着上课铃声响起,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开始了,同学们翘首以盼,许老师精彩开讲,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学校花坛寻找土壤里的“宝贝”,他们一边细致、有序的观察,一边及时地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这认真的样子还真像一个个小小科学家呢!</h3> <h3> 雷炳东老师上的是三年级上册“水沸腾了”: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是利用‘错中求解’实验,由于三年级学生初入实验室做实验,学生较兴奋又激动,实验中一组学生由于之前听讲不认真,做实验时用了冷水而且水量较多导致实验失败,雷老师没有给学生急于解决问题而让学生先观察比较自己从中找出问题的源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3> <h3> 蓝陶凌云老师上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研究花丛里生物的食物关系,让学生明白食物链的特征和书写方法,通过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让学生明白生物之间的密切联系</h3> <h3> 石琼仙老师上的是《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本节课的设计理念:通过体验活动感受耳廓的作用;模拟自制的耳膜在远近、强弱不同的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了解耳的各部位构造及功能,认识到耳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对鼓膜的保护。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堂课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三个探究活动环环相扣,由浅入深联系得紧密且巧妙,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上学生既动手动脑,又准确地落实了知识。<br><br></h3> <h3> 蓝雅婷老师带来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坚持实际和知识相统一,通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引出食物链的概念,巧妙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同时,结合平时校园中的事物,利用PPT展示,让学生在看与练、说与做中习得了食物网。用好例子和实验是科学课特色所在,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加深直观感受。</h3> <h3> 蓝建军老师上的是六上科学第一单元第四课《轮轴的秘密》,该教师上课开始前通过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让学生首先感受到好奇,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打开了学生求知欲进而为展开探究式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接着从学生的认识入手强调了轮轴的特点,特别是轮轴一起运动这一点,举了反例进行了概念的强化、加深了学生对轮轴的理解。在实验环节教师还精心进行指导使学生看得见、看的清楚、看的明白,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老师教学设计精心,教学环节完整、过渡衔接自然,学生参与积极,较好的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此外该教师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倾听和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及时有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br><br></h3> <h3> 蓝怡雯老师上的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寻找草丛中的食物关系让学生认识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等概念。再通过田野里更为复杂的食物关系让学生认识食物网,进而渗透一旦食物网中的一个生物灭绝,食物网和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激起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生物的热情。</h3> <h3> 课后,教研员杜老师分别与上课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评课交流活动,对该校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上从容的应变能力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教研员的精准分析,细心点评,使所有参会的教师获益匪浅,使教师们在教学改进上有了明确的方向。<br><br></h3> <h3> 此次听课研讨活动,使全校的教师能有机会获得教研员面对面、零距离的指导,老师们都觉得在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要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全体科学组教师将载着满满的思考与收获,继续扬帆航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