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上海的顺昌路560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自己的第一美术专科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图/文作者:白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顺昌路地处在上海老卢湾区现在的黄浦区。是一条在黄陂南路东侧且平行的南北走向的小马路。从徐家汇路往北一直到现在的自忠路总长不足千米。而就在这条以前是小菜场的马路尽头——560号。沿西侧一幢一字排开十一开间砖混结构的三层老洋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经常在他的面前走来走去。只知道这里早在2007年就纳入动迁的卢湾区67号地块(现在改称为黄浦区建国东路67号地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是因最近在整理手中的虹口区乍浦路的一些旧照片资料时看到了有关乍浦路7号的信息。原来这里就是由当年青年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创建于1912年11月,最初校名叫上海图画美院。它的出现,掀开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的第一页,标志着具有现代美术教育理念的新开端。著名画家校长刘海粟立志要把西画领进中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从而构建了一个确立先进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专门的美术人才、造就未来的美术大师的实践平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也正是由于上海美专学校的开办,开创了中国海派美术教育之先河。使当时的上海,成为了全国美术教育的领跑者和楷模, 随之各种美术艺校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并迅速辐射到杭州、苏州、北京、南京、广州、重庆等地,使当时的中国美术教育具有规模化系列效应,产生了良好的国际性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美专随着学校规模不断壮大,又在现在的顺昌路560号置地建楼。当年这里是绍兴会馆,地价便宜。1923年建成后就逐步搬迁至顺昌路560号新址。之后更名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里前后担任过教授和应聘客座教授的西洋画家有李毅士、吴法鼎、李超士、、江新、王济远、倪贻德、关良、潘玉良等,中国画教授有黄宾虹、张大千、洪野、潘天寿、吕凤子、诸闻韵、王个簃、吴茀之、郑午昌、钱瘦铁、陈之佛、谢公展等。中西理论课有姜丹书、傅雷、俞剑华、梁宗岱、滕固等。如此众多优秀师生们,共同构建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业的精英团队和大师群体,使中国国画艺苑星光灿烂,群贤毕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年轻的校长刘海粟还经常请一些社会名流及学学术界名人到学校演讲,传播各学科的文化知识。蔡元培、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都是学校的常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并且在1918年首创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专业性《美术》杂志。提倡现代美术观念和新型美术改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我们相信艺术能救济现在中国民众的烦苦,能够惊觉一般人的。教室大都集中在三楼,取名“存天阁”。这里有素描系,国画系------。素描教室里面时有专门模特供学生绘画。二楼多为宿舍。一楼除传达室外,另有会客室、小型展览厅、琴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办校伊始,时任校长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就拟定了宣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我们要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我们要在极残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我们原没有什么学问,我们却自信有这样研究和宣传的诚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8年春,蔡元培先生曾书“闳约深美”赠上海美专。时任上海美专校长的刘海粟先生请人刻成匾额,将其作为办学思想核心。并对“闳约深美”诠释为:“闳"就是知识要广阔;"约”就是在博采的基础上加以慎重的选择;“深″就是钻研精神,百折不回;“美″就是最后达到完美之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也创造了多个华夏现代文明史上第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个突破封建沿习传统,同时招收男女学生同校同学的典范。其中我国著名女画家潘玉良就是上海美专实行男女同校同学后招收的第一批女学生;她与刘海粟亦师亦友,友谊深厚。在上海美专的学习成为她中西融合绘画风格的艺术思想形成的关键。上海美专所宣扬的“发展东方固有之艺术,研究西方艺术之蕴奥”的绘画理念,贯穿了潘玉良的艺术生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校还尝试将室内写生拓展为野外写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以自然为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历史上第一个启用裸体模特写生的美术学校。这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来说,可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大事。才而引发了一场震惊华夏的轩然大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选用身材标准相貌标志的男女真人,一丝不挂地站在学生面前,摆弄各种姿势让学生们近距离地照着画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7年。在上海美专举行的教学成绩展览会上,第一次公开陈列人体习作。正如晴天里炸响了劈雷!某女校校长看后谩骂:“刘海粟是艺术叛徒,教育界之蟊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时间,刘海粟便成了众矢之的!社会上各色人等群起而攻之,舆论界纷纷扬扬。而刘海粟我行我素!干脆以“艺术叛徒”自励,一如西方之"野兽派"。又于1920年7月间再次聘用中外各类形女模,裸体少女重新出现在画室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边,校长刘海粟大张旗鼓地宣示他的艺术理念,那边早已有人磨刀霍霍准备上阵。当时出版业和红灯区都集中上海的四马路(广东路)一带。不少小书店、小摊贩偷偷出售春宫图和淫秽画片。当有人问其来源时,小摊贩们就恶作剧地说,这是上海美专裸体模特儿课程的写生画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县知事颁布查禁令,已经转请法租界及会审公廨从严查禁。称美专的模特写生课程淫秽不堪,如再违抗,即予查封。驻扎在上海的北洋军阀,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孙传芳也出面威胁,甚至秘密下令逮捕刘海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一场争论中,校长刘海粟同时得到了康有为、蔡元培、梁启超、沈恩孚、黄炎培等各方有识之士和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和学生们的支持。但是上海县知事以诽谤罪将刘海粟告上法庭。最后法庭宣判,处刘海粟罚金50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此,一出长达十年的人体模特论战才告一段落。期间校长刘海粟也不得不在种种压力之下只能暂时屈服而游走海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可以这样说,这里才是掀开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第一页的第一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美术专科在此一直坚持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全国大专院系调整才结束了在上海的办学历程。上海美专也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里也就成了上海教育系统中许多老师学生的宿舍。前些年我拿着相机串到楼上与几位退休老师聊过这里的前前后后,他们倒也是希望能够为下一代留下点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一位云南知青战友葛世耀老师在看了我的这些文字后告诉我,他至今还住在 顺昌路560号。已经六十六年了,应该是1954年他刚两岁,跟着他父母从刚撒销的圣约翰大学由上海市高教局分配到这里的。刚来的时候每个房间门口都还有画室,教室,教务处,校长室,厕所等牌子。分配给我们家的房间很大,以前是刘海粟的画室。有一间半房间,空间很高有七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1年,在上海顺昌路560号房屋大修的时候,发现了一块镶嵌在墙上的石碑。篆刻着民国十七年(1928年)七月全体毕业生共33人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介绍,题头以篆体刻下了四个大字:“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鸿爪——大雁在雪泥上留下的爪印。比喻这是全体毕业生在这里通过刻苦努力学习后遗留的痕迹。(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不仅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十里洋场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说得这么热闹,这个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始人刘海栗又是哪路能人呢?用我们现在的思路来看,这位创始人至少也应该是个“海归”,或者是那个学派的高级白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这位创始人当时就是个时年17,8岁的毛头小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江苏省武进县常州城里青云坊刘家钱庄的九公子。6岁私塾、酷爱画画。1910年14岁的他被家父委托熟人将其介绍入上海由同乡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习西洋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12年11月与当时的乌始光、张聿光在上海创办了现代中国史上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并任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大家回过头来看看,这位江苏常州城里青云坊刘家钱庄的九公子,在乡下仅仅读了几年私塾。是因为“酷爱书画”,就是喜欢画画。14岁才被送到上海的一家国人办的传习所学习西洋画。前后学了两年,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能算是刚刚入门的学子。半道上又回家结婚。不知道什么缘因竟敢违抗父命——16岁的新郎官不仅不肯同房,干脆跑得不见了踪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才有了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上租了一间老房子和几个喜欢画画的一起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并且任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百多年前,一个小城镇土豪的公子。16、7岁就可以这番惊天地动鬼神。对照眼前我们身边的这些由高度现代文明制度下培养教育起来的接班人们。这个年龄段的极大部分可能还仍在“吮吸奶头”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评论说,刘海粟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画家,也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画家。他的艺术血脉中,奔腾着的是"破坏"的血液,同时具备创造的胆略。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画坛,刘海粟既是一位大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如柯灵先生题词:“-------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这可是道出来了刘海粟作为“大家”的原因吧。也正因为如此,他在被迫游走海外的十几年里彻底征服了西方画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刘海粟在美术教育道路上的探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不仅是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上海这个“十里洋场”的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曾经被列入全国第三批不可移动文物。但是在滚滚发展潮流前能顶得住的不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8年初开辟为街道老年日托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转自网络相关的文章:1925年(民国十四年)10月,上海美专于菜市路(今顺昌路)第一院侧购地2亩,建西洋画系三层楼舍一座,内辟存天阁(图8-4),新校舍落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民国十九年),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改名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由西洋画系主任王远勃代理。是年6月,美专于菜市路校址添建三层楼校舍一幢,内辟观海阁(图8-5),实习教室6间,女生宿舍50多间,名“海涵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2月,上海美专新校董决定在漕河泾学校基地筹建新校舍暨美术馆。翌年11月23日,美专新校址奠基典礼在徐家汇镇之南、漕河泾镇之北的漕溪路新址举行,校董会主席蔡元培先生奠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民国三十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美专规划内迁,一部分留沪由王远勃教学,另一部分分批赴浙江金华。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上海美专在上海菜市路原址筹备复校,9月刘海粟复职,是月15日新学期开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2年9月,经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为华东艺术专科学校,迁至无锡社桥办学。至此,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校名的教育机构宣告终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今天的这里——顺昌路560号。已经在十几年前就卖给了地产商,随时随地等待着从地球上消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听说这块沉淀了十几年的“毛地”又将启动拆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0-9-1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