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莎尔台

老酒

<p><br></p><p> 今天是第36个 教师节,天刚亮就收到了学生的微信祝福,中午还有鲜花水果,这是对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的我最大的褒奖。我不由得想起第一个教师节的盛况,当时我被盟委、盟行署授予优秀教师,还发了一块纯羊毛毛毯,并集体颁奖宴会招待。这些年的教师节庆典几乎成了鸡肋,今天更是独㪸自饮过节。</p><p> 4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名教师,我在乡村、牧区、城市,小学、初中、高中都任过教,但最令我怀念的还是在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二中任教的十年。右旗二中位于莎尔台苏木(乡镇),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东缘,那里还有一个小化工厂、一个地段医院、一个草原站、一个气象站、一个邮电所、一个供销社,总人口不足2000。</p> <p>现在的阿拉善右旗。</p> <p>  当时二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蒙文小学六个班,汉文小学六个班,汉文初中六个班,曾经还有过一个初中补习班。全校50余名教职员工400余名学生</p> <p>当时的蒙文班教室</p> <p>当时的学生宿舍</p> <p>  我教过初中数学、物理及小学自然课。当初中补习班和应届班的班主任时,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教数学课时利用晚自习等课余时间义务辅导学生物理和化学,教物理课时又辅导学生化学和数学。教数学课时班里的一名学生中考得了一百分。是当年全旗唯一的一名。</p> <p>  当时老师们都住在校园内,为保护学校教室内的灯管桌凳不被社会闲散人员偷走,与年轻教师们一块儿值班,甚至与偷盗者打架。当领导期间,为了让沙滩上的学校有点绿色,带领师生挖沟、换土、施肥、浇水硬是在上有沙土下有胶泥的校园内栽植了五百多米长的杨树、榆树带,既防风沙又绿化校园</p> <p>  为了更好地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和丰富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在化工厂的支持下,从几公里外的硝湖边上拉粘土,奇迹般地在沙滩上垫出了一个有六条400米跑道的操场。为了开好一届像城里学校一样的田径运动会,我自认总指挥指导体育老师给学生分组、设计项目。开幕式前去距离学校二百多公里旗体委借彩旗返回学校时,在戈壁滩上挡顺风车,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拿的水喝完了,戈壁滩上的太阳暴晒、风沙肆虐,飞沙走石打得人睁不开眼睛,只好躲在废弃道班的水窖里避风遮阳。也不知等了多长时间才搭上一两顺风车。有史以来二中第一届分儿童、少年、青年组的大型校内田径运动会如期举行了。时逢德国沙漠科考组的专家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调研考察。让几位专家感到震惊的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不但生存了,还在办学育人。感动的老外又是买钢笔,又是买本子给学生发奖。</p> <p>当时的运动会开幕式</p> <p>学生入场</p> <p>  由于沙漠地区交通十分不变,而学校招生范围又涵盖了几个苏木,蒙文小学生和初中生几乎全都住校,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记得当时正是普及小学教育的关键时段,蒙文班里的一个小学生实在太想家了,周日偷偷地向家里跑回。沙漠里几乎是无人区,我们发现后连夜深入沙漠十几公里,才在一个蒙古包里找到了孩子,但这并不是孩子的家。为了让学生们安心在校学习,每年的端午、国庆等节日老师们都与学生共同欢度,特别是每年的元旦,由于住校生多老师也要拿上自己做的菜还有拿酒,有时还偷偷地与男生喝几杯。&nbsp; </p><p> 十年,把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民族教育事业,我无怨无悔。十年,是青春的十年、奋斗的十年、奉献的十年,更是收获的十年。我收获了友谊,当过五年班主任带过三届“亲”学生。现在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集中办学更好,曾经的二中已经撤销并集中到旗上集中办学了。离开二中30多年了。我还与曾经的同事,学生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p> <p>  我收获了爱情,这十年,是我人生最幸福,最值得骄傲的十年。在这个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沙漠里,我遇到了真爱,结识了我的终身伴侣。“七颗树台”的沙山上留下过我们的足迹;三号井的沙湖里有过我们激起的波纹;学校跑道边的沙丘上回响过我们诵读古诗词的声音。在这里我最大的收获是孕育了我们的宝贝女儿。如今女儿己学有所成、事业有佳,但莎尔太永远是她生命的摇篮,也是我魂牵梦绕的福地。</p> <p>  好想旧地重游,拜访同事、朋友、学生,拜谢莎儿台的一沙一水一草一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