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儿时碎片</p><p>第三辑 (五丶六)</p><p><br></p><p> ( 五 )</p><p> 父亲离世后,"陈"家门曾演出过一出“人间鬧剧",剧情就发生在父亲过世后的一丶二年里。</p><p> 父亲生前兄弟四人,父亲是其中最小的一个。</p><p> 大伯父因患病智商不是太高,生性慈祥丶善良,记得每当我们兄弟姐妹有发热生病时,他总会跪在灶神爷前叩首(连叩响头),甚至额头上都叩出血痕;晚年他摔了一跤,右脚有些残疾,一生无业,一直靠养在我家生活,直至驾鹤西去;他平时信仰佛教,东门延寿司殿老爷出会时,他会出现在出会的队列中,掮“神牌"丶提灯笼,十分虔诚,还记得他卧室里常年掛着一只庙里开过“光"的灯笼,以祈求神灵保佑合家安康。</p><p> </p> <p> (这是正房内在红木大橱镜子里拍摄红木镜枱的相片 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p><p><br></p><p><br></p><p> 老二与老三则绝然不同,他俩头脑活络,处事干练,城府很深。老二一直居住在上海,从事油漆业工作,受"海"风熏陶,“商”味十足,变毛变色,能说会道。老三生活在无锡,从事红白喜事行业,能言善辩,见风驶舵;他俩见父亲一死,便认为母亲年纪轻轻(虚岁36),且有几分恣色,一定守不住“寡“,诺大的“陈“家家业将会落入他人之手,心有不甘,于是他俩精心策划了好多招数,那“损招"是一出比一出阴。</p> <p> </p> <p> (这是房屋经公私合营洗练后的天井一角 摄于拆迁前夕)</p><p><br></p><p><br></p><p> 一开始他们以关心母亲抚养子女丶减轻负担为由,要将大姐(17~18岁)送去上海学艺。他们认为大姐五官端正,长得水灵灵的,学艺后定能成"名",并说此举能给大姐一条出路,还能减轻家庭负担,是桩好事,老二以“老上海"自居,拍着胸脯对母亲说:"我在上海熟门熟路,认识好几位名优,此事包在我身上,将来定能发迹,弟妇你就等着亨清福吧!" </p> <p> (这是公私合营后自留的吃饭间 摄于拆迁前夕)</p><p><br></p><p><br></p><p> 母亲却说:“你们说得很有道理,但大女儿是家中老大,长姐为母,以后的弟妹少不了她的照应,再说她即将成人,一工作便可贴补家里帮上一把,她是绝对走不得的!"俩老碰了个软钉子,便灰头灰脑地走了。</p> <p> 我正在长大,母亲因长时间的茶饭不思,影响了乳汁的分泌,我只能吮吸着有限的奶汁,喝着二位姐姐调制的米汤,勉强生存,身体日趋瘦弱,还时不时生病感冒;当时附近有个“钱”姓邻居,是一位与我家关系很好的杂货铺老板,多次提出想把我收为螟蛉之子,但母亲始终没有松口,每次都婉言地谢绝了。</p> <p> (这是差点成为“钱"老板螟蛉之子的我 摄于1945年五岁)</p><p> </p><p><br></p><p><br></p><p> 这时候,老三又来开口:“弟妇,节哀顺变,你听我一句劝,我看你拖这四个孩子并不容易,要供书上学养大成人就更吃力了,慰慈在肚里便弄刀使槍,弄得爷都殁了,呒啥稀奇,将来不知会怎样呢!现在这样病泱泱的样子,还是送人算了,只要人家好,这样你负担也能轻些,对吧?!"</p> <p> 这一次母亲已意识到两老的用意,母亲性格中刚性的一面受到了极大的撞击,她怒怒地说:“你们的意思巳经很清楚,不必多言!孩子是我生,应该由我养,"清苦"算不了什么,伯伯不必操心!我吃饭他吃饭,我喝汤他也喝汤,养大这个孩子是阿四(父亲的俗名)的遗愿,也是我的责任,这个遗腹子我是养定的!"。</p> <p> 二伯脸上随即现出了一丝奸笑,接着说:"弟妇,话虽这么说,你甘心这样清苦一辈子吗?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下流,你总要为自己的下半生考虑考虑!你子女成群,哪个男人见了不怕!你不见得能拖儿带女地永远这样下去吧!"</p><p> 这一下,母亲被激怒了,上次要大女儿离家学艺,己有几分不悦,这般言语更是凑成十二分恼怒,登时脸色发青,两眼直冒金星,“我心已决,活是"陈"家人,死是“陈"家鬼,蒼天可以鉴证!",她愈说愈气愤,“除非我像这杯子一样”,说着随即将手中杯猛摔地上,那瓷杯碎片与茶水洒了一地,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把在场的人都吓了一跳。</p> <p> 二伯父先是一怔,碰了这鼻子灰,知道这个女人不好对付,意味行动又告失败!于是他们从明处走向暗处,偷偷地做起了又一件伤天害利之事。</p> <p> ( 六 )</p><p> 三伯父倚仗他锡城红白喜事做得多了,人脉宽广,他俩积极筹谋串通法院,密谋欲打起官司;开始,先在小报上制造对母亲不利的舆论,接着一张状纸把母亲告上法庭,状告母亲私吞家产,并扬言要分割财产……,真谓步步为营。</p> <p> 起初,母亲一直被蒙在鼓里,一天,老三带了三丶四个人来到我家,这些人穿载的是长衫丶皮鞋,有两个人戴着金丝眼镜,瞧上去像有几分文化,来到院内他们到处东张西望,老三像位导游似的,在院内摇头晃脑地对他们讲解着,还不时地对房屋指指点点,转了一圈后,两佬与陌生人便匆匆离去。</p> <p> 母亲意识到出现这群来路不明之人决非偶然,来者不善,老三的举止尤为怪异,难道又有什么新的阴招要使了?果然,半小时后俩老又返回来,老三笑着对母亲说:"弟妇,刚才几个人你看到了吧,是来看房子的,这房子值一大笔饯,你也住不了那么多,不如卖了去买栋小的或租一处住住。"</p> <p> (这是老宅的大门,墙左下边还写有一亇红漆的“拆"字 摄于拆迁前夕)</p><p><br></p><p><br></p><p> 母亲便接口说:"这些人来是想买房子吗?是谁把他们請来的?"这两个问题问得老三哑口无言,最后,老二!嘻皮笑脸地说:“你们反正也住不了这么多房子,卖了弄些钱贴补贴补,大家活络活络,此法不是很明智吗?!"确实,只有最后这句话才点明了畜谋已久的意图,母亲说:“谁要活络铜钱可以卖他自家的房子,为啥要动我家房子?明摆着是合伙来抢房子,欺负我们孤几寡母!"</p><p> "告诉你,这是"陈"家的户业,我们都有份!"老三接着说。</p><p> “什么,大家有份!凭什么大家有份?今日倒要讲讲明白!"母亲又说。</p><p> "我们不与你多说,等着瞧吧!"三伯父恶狠狠地讲完俩人便都溜走了。</p> <p> 过了两天,一张法院的《传票》来到了母亲手中,是法院传讯,这一下母勇被吓呆了,对于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妇人,要去经历打官司的各个程序,是何等艰难,首先是觉得无助,她先是沉思,脸上挂满了泪水,她无力地拿着沾满泪水的传票来到墙门间的“故堂"下,面对父亲崭新的牌位,号啕大哭起来,哀问:"蒼天,我们怎么活啊?"她那无奈又无助的哭声惊天动地。家里的房客及邻居纷纷前来劝慰,最后,把泪人架到客厅里坐下……</p> <p> 这些劝慰者对俩伯父的行径早有所闻,对母亲遭遇极为同情,对小报上的那些不实之词并不相信,劝慰者有男有女,他们有的在劝慰,有的在表示愤懑,也有的在流着同情的眼泪……,其中有的相当有文化,他们纷纷表示将支持公道,愿意助上一臂之力,打算共同商量应对。</p> <p> 法院传讯的内客主要涉及家产问题,认为"陈"家的的房屋产权应该与伯父共有等等;母亲带着律师在法庭上严正地阐述了房屋建造的资金来源和建造过程,但那法官还是用坏疑的目光瞧着母亲,并阴阳怪气地说:“这只是你本人所言,仅是一面之词,缺少有力证据,报上有关专门对你的一些文章看到了吗?房屋若查证是共有的话,你可以得到应有份额,但房屋将会分割,你要有思想准备。”</p> <p> 从法院回来后,母亲一时不知所措,邻居们经商讨后在《无锡锡报》上刋登了有多人签字的《共同声明》,用事实证明了新街14号房屋确系现主人私有,驳斥了某些作者(彧记者)无中生有的报道,无情地揭露了作者及其怂勇者的丑恶嘴脸……</p> <p> 人在做,天在看,刊登的《共同声明》确实有效,好似给俩老猛击了一棍,他们清醒了不少;最后,他们不得不以撒诉告终,“鬧剧"这才落幕。</p><p> 母亲总算又躲过了一“劫"。俩老也老实多了,再也没出过歪歪点子,有时还会上门来关心小辈们的成长,倒像是换了个人似的。</p> <p> </p> <p> (这是被公私合营后的主卧,小孩正在窗前伏案做作业 摄于拆迁前夕)</p> <p> </p><p><br></p><p> 双方为此事未曾结怨,这倒是“陈"家的大幸。</p><p><br></p><p> (这里要提一提的是二伯父的女儿长得也十分漂亮,去学了申曲,后在上海某沪剧团出任二牌花旦,这是后事。)</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