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落基山脉见闻

山不言

<p>落基山是北美西部的著名山脉,它北起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简称卑诗省),南至美国西南部的德克萨斯州,全长约4800公里,在北美大陆的西部形成了一长条由西北向东南蔓延的纵贯山脉。这整个大山脉由众多的小山脉所组成,其中大部分山脉平均海拨2000-3000米,还有些山脉超过4000米以上,其中最高处是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海拔4399米的埃尔伯特峰。</p><p>这条山脉至今已有大约一亿年左右的山龄了。在距今1亿4千多万年之前的白垩纪,这里还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浅海,在距今1亿2千万年至6千万年的这段时间里地球表面发生了大规模的造山运动,这个地区也无例外地遭到地壳板块的撕裂挤压和地下岩浆的剧烈喷涌,使这里的地表发生了强烈的抬升、断裂、位移和摺皱,逐步形成了以岩浆岩和变质岩为基岩,附有一定规模层积岩为地质特征的巨大山体。</p><p>在大规模造山运动基本平缓之后的漫长岁月里,地球上又经历了多次规模大小和时间长短不一的冰河期,巨大的冰川在这横空出世的巨大山体上又刻蚀出了众多形态各异的角峰、冰斗、槽谷,再加上长年累月风霜雨雪的精雕细凿,终于形成了当今雄浑而不失秀美、荒蛮而不失生动的独特山体地貌。</p><p>这条山脉是北美西部的最大分水岭,起源于山脉以西的河流注入了浩瀚的太平洋,起源于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注入了北冰洋、墨西哥湾、以及加拿大大平原上众多的湿地和湖泊。纵览整个山脉,群峰耸立,层峦叠嶂,其中有入云的雪峰、宏大的冰川、迷人的湖泊、蜿蜒的河流、延绵的植被、众多的生灵,丰富的矿藏,形成一派生机勃勃的特色生态环境。</p><p>直到16世纪中期,白人殖民者才开始进入这座大山,当他们向当地土著居民询问山名时,当地人指着山头裸露的岩石,连说带比划地告诉他们这是岩石山,于是殖民者就随之以"Rock"(意译为岩石、音译为落基)作为这座大山的正式名称并一直沿用至今。</p><p>随着西方殖民者对该地区不断深入的探险、考察、征战和商业开发,人们在落基山脉中沿着天然河谷陆续开辟了一些水陆交通线,并建立了相应的临时和永久的居住点,随后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山间城镇。</p><p>在19世纪末,加拿大和美国在尽力保持原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这些城镇附近自然风景优美的区域相继建立了一些国家级的国家公园和省(州)级的省立公园,供人们前来进行各类户外休闲活动和科学考察活动。</p><p>我有幸分别在盛夏和深秋两次沿着温哥华至班芙间距约800多公里的陆路由西南向东北乘车横穿了这段落基山脉,途经了山中贾士伯、幽鹤、班夫等国家公园,现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试整理如下⋯⋯</p><p>图为在班夫附近的落基山脉局部。</p> <p>这是加拿大境内落基山脉的最高峰---罗伯森山,海拔为3954米。图中可见到山峰上形成的旗云,这是由于在阳光直射下,高山朝阳山体的地表温度将会高于同海拔的大气层温度,在地表会形成一层暖空气层,这层暖空气会沿着坡面裹胁着地表的潮汽和积雪升华的水汽直接上升到山顶,遇到山顶上经过的寒冷气流就形成了这种特殊的高山旗云景观。</p> <p>在这幅照片中可看到当地(北纬53度左右)的针叶林在山坡上有个明显的生长分布的最高界线,这条界线大约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高度。在海拔1800一2200米之间的地带只有些耐寒的小灌木、野草和苔藓可勉强生存。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地带就基本看不见绿色了。</p> <p>图中可以看到由于山体的抬升所顶托起的大块岩层。</p> <p>在这个巨大的地层断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岩层因受到剧烈的横向挤压和纵向抬升而产生的摺皱,以及在山顶上出现的貌似古城堡状的石灰岩体---那是因山体抬升所顶起的远古海底。</p> <p>在这座山体上可见到大面积的黄色,这是因其中蕴含有大量硫磺。</p> <p>这片远山呈现出在冰河期造就的典型角峰地貌。</p> <p>角峰地貌的近观。</p> <p>沿途所见的山景⋯⋯</p> <p>雨雾中的山景。</p> <p>尽管只是深秋,但落基山中已是一派严冬的景象,这是深秋一场初雪后的山景。</p> <p>这是著名的哥伦比亚冰原的远眺景观(盛夏时节)。这片冰原位于加国哥伦比亚省和阿尔伯塔省交界处、贾士伯国家公园南端,由一大片广袤的冰盖和十几处冰川所组成,其冰盖主要堆积区域正处于落基山脉的分水岭位置,被当地誉为"河流之母"。它的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最高处海拔3747米,冰原总面积达500平方公里,冰盖最厚处达130米左右。</p> <p>要上山近观冰原细部,必须换乘这种专门的大马力能爬坡能防滑的冰原雪车。这种车据说全世界只生产了23辆,其中22辆在加国。</p> <p>走近冰原,可看到这处典型的巨大冰斗地貌,以及所积聚的厚厚冰层。</p> <p>在冰原厚厚冰盖下的冰川。</p> <p>冰川近观。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这里的冰川的下游末端平均以每年5米以上的速度在退缩!</p> <p>这是冰川表面因消融而形成的涓涓细流。这里体积巨大的冰川还会因重力作用所形成的强大压强,在其底部与山体岩石之间产生一层冰融水,会使冰川整体以每年平均约7米的速度沿山体的斜坡缓慢而强有力地向下滑动,不断刻蚀着现有的冰川槽谷。</p> <p>山下众多的江河湖泊就发源于冰川上这些冰蓝的小溪。</p> <p>刚流离哥伦比亚冰川和阿萨巴斯卡冰川源头不久的阿萨巴斯卡河,将从这里开始在落基山脉中辗转腾挪1230多公里,汇集沿途众多支流,流向东北方向的加国第四大淡水湖阿萨巴斯卡湖。</p> <p>由阿萨巴斯卡河水深切的辛华达峡谷。</p> <p>这是阿萨巴斯卡河的一处河湾,从这河畔冲积的碎石块看,棱角分明,锋芒尚存,可初步推断这道河湾离源头并不远,河中这些石块还远未经激流和沙石的长久磨砺,离圆滑还差得很远!</p> <p>这是位于贾士伯国家公园内阿萨巴斯卡河上的阿萨巴斯卡瀑布。大量河水在这里遇到了突然变窄的河道,同时又遇到一道落差深达二三十米的河床断层,湍急的河水在这里汹涌咆哮着直接冲下壶穴。</p> <p>在阳光下,瀑布激起的水花映出一道美丽的彩虹。</p> <p>这是在冰河时期由于体积巨大的冰川长年持久的滑动刻蚀所形成的U形槽谷。</p> <p>这是山中玛琳河在流经一片卡斯特地貌时,所形成的这道深达60米、长约2000多米、最窄处不到3米的幽深玛琳峡谷。据介绍这条峡谷的年龄非常年轻,从形成至今只有8000年左右,这相对于漫长地质年代,只是一瞬而已!而且现在峡谷底部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继续向下深切!</p> <p>山中静谧冷艳的翡翠湖,位于幽鹤国家公园內,湖水深约28米,湖水面积约1平方公里,湖水清澈透绿如同翡翠。</p><p>对面两山相连之处就是伯吉斯页岩化石床,于1909年由美国古生物学家沃尔科特首先发现,岩层最厚处达161米,页岩中有上千种化石,这些化石群以保持了古生物软组织的痕迹而闻名于世,为人们研究5亿3千万年前(相当于寒武纪中期)的地球生态信息提供了难得的化石资料。该化石床在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p> <p>这是落基山中初雪后的踢马河(Kicking Horse River)。这河之所以取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是因为:在1858年,苏格兰地质学家兼外科医生赫克特随远征队来到这里,首先发现了这条美丽的河流。有一次他正沿河考察时被随行的马匹踢伤了胸口,于是他当时就很任性地将这条河命名为踢马河并沿用至今。</p><p>注:赫克特曾对加拿大西部落基山区地质情况和民族风情的考察和研究作出过重大贡献。</p> <p>踢马河中大石块的底部经长年累月的河水冲刷,形成了一座天然石桥。</p> <p>河谷中的湿地景观。</p> <p>这是正在大山峡谷中汹涌奔腾的菲沙河,它起源于卑诗省东部落基山脉的耶洛黑德湖,全长1368公里,这条河在山脉复杂的谷地中曲折迂回地穿行,沿途汇聚多条支流,最终向西南方向流经大温哥华地区汇入浩瀚的太平洋。</p><p>这条河是由苏格兰裔的探险家兼皮货交易员西蒙·菲沙在1807年完成了对其上游的探险并确认其水系归属的,其后便以他的姓命名了这条河。也正因为他当时在该河下游地区设立了皮货交易站和欧洲人永久居民点,才使得英国在后来一段历史时期得以巩固其北美西部北纬49度以北的地域主权。</p> <p>这是落基山脉中的著名景点之一---露易丝湖。湖泊三面环山,湖面海拔1750米,湖水面积约为0.8平方公里,湖水最大深度90米。在7500年前,它曾是附近的维多利亚大冰川的一部分,约在4000年前由于北美气候转暖,大冰川的下截自行滑落,在其低洼处形成了这个美丽的冰川湖泊,清澈见底的湖水在不同强度的阳光下,会显现出深浅不一的蓝绿色,在周边层峦叠嶂山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秀丽迷人,因而被人们誉称为"落基山脉中的蓝宝石"。</p><p>该湖是在1882年被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工程师威尔逊在线路探险中首次发现。在1883年,为纪念当时的加拿大总督的夫人---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小女儿露易丝·卡罗琳·阿尔伯塔公主极积极支持其丈夫建设国家铁路的功绩,人们就以公主的名字露易丝正式命名了这个湖泊,同时将公主的姓阿尔伯塔正式命名了这个湖泊所在的省。</p> <p>初雪后,露易丝湖一派水墨冰蓝!</p> <p>爱好滑雪的人们正携滑雪装备沿湖畔小路赶赴滑雪场。</p> <p>这是立于露易丝湖畔的该湖首次发现者威尔逊的青铜塑像。</p> <p>这是位于露易丝湖畔的城堡酒店。它始建于1886年,由当时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投资建造,当初只是一个为接待来此地的探险者和登山者的普通旅馆,后来由于来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贵族、名流、政要和明星,于是酒店加盟了世界著名的费尔蒙酒店集团,在坚持保留18世纪维多利亚建筑风格的前提下,经过了多次改造、扩建和装修,现在它已具有554间客房和套房,可同接待1000人入住的四星级大酒店。客人在酒店内可享用完善的生活设施、周到的英式服务、丰盛的餐饮美食和愉悦的购物环境。为了环保,这个酒店从始至今都一直是该湖景区唯一的游客住宿地。也正因为此种背景,入住的的客人一律需要提前多日正式确认预订房间,临时入住是不便接待的。</p> <p>城堡酒店内接待大厅的一角。</p> <p>城堡酒店内的商店长廊。客人可在这里随意选购自己所需要的各类日用品和高档奢侈品。</p> <p>城堡酒店内面向露易丝湖的窗景。</p> <p>登上附近的高地,可以远眺露易丝湖的全景,正对面巨大的冰雪坡面就是露易丝湖之源---海拔3464米的维多利亚冰川,</p> <p>离露易丝湖约14公里的山中,有一大块天然的调色盘---梦莲湖。它的原名是Moraine Lake,可意译为冰川堆石湖,按音译被这里的华人取了这么一个很有梦幻色彩的名字。湖水面积0.5平方公里,这鲜艳的松石蓝是因为湖水中富含有周边山体冲刷下来的风化矿岩粉末,在阳光下映照下所显现出的美丽色彩。它的美景曾被印在了加国1969至1979年版本的20元纸币上。</p> <p>这座位于阿尔伯塔省西南部被群山环抱碧水围绕的小镇,就是被人们誉称为"落基山脉的灵魂"的班夫镇。</p><p>在1883年加拿大兴建太平洋铁路期间,有三位修路工人曾在这里的河面上发现了一阵阵的水蒸汽,在好奇心驱使下,他们竟然在附近的山下找到了一处适宜沐浴的温泉,消息迅速传开,加上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宜人,横贯加拿大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又将经过这里(当时全线还未修通),这个地方就迅速成为了吸引人们集聚的热点地区,逐渐形成了人口集中的自然村落。1884年因太平洋铁路需要在这里正式设置车站,就由当时的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斯迪夫以他的家乡苏格兰班夫郡的地名命名了这个车站的站名,随之这个地方也就被人们称之为班夫镇。</p><p>由于温泉的发现权和商业开发权的激烈争议,在1885年就由加国政府直接出面将班夫镇温泉周围地区设立为自然保护区,后经多次扩大,直到1930年随着巜加拿大国家公园法》的通过,才最终确定了周边6697平方公里的公园范围,这是加国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国家公园---班夫国家公园(前面所提及的露易丝湖、梦莲湖均在该公园范围内)。班夫镇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公园的主要商业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在1984年,这个国家公园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国家公园。</p><p>目前在班夫镇内常住居民大多从事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餐饮、住宿、商贸、交通、医疗、金融、保险等工作,该镇规定只有在本镇有正式工作岗位的人才有资格在镇上居住,严格限制小镇的定居人口增长,至今镇上的常住居民不足9000人。</p><p>这里的土地全部属于联邦政府所有,为了保持小镇的传统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政府严格控制建筑和土地的使用,所有居民的住房全部都是租赁居住,镇内建筑物都极力保持着19世纪的传统风格,严禁商贩自设摊点。</p><p>现在小镇每年接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科考人员达350万人-400万人之多,小镇的负荷并不轻松,但小镇的城区面积至今只有19.4平方公里,小镇的城区面貌、民风民俗和治安环境均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是这个小镇的热情为大山和游人之间的对话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语言和更加温馨的感受。</p><p><br></p> <p>班夫镇附近的冰川湖---弓湖。</p> <p>由弓湖发源流经班夫镇的蓝色弓河。</p> <p>弓河瀑布。在1953年美国好莱坞明星玛莉莲梦露曾到这里为其主演的经典影片巜大江东去》拍摄过外景。</p> <p>弓河上的夕阳。</p> <p>班夫镇的街景。</p> <p>风雨后的班夫镇。</p> <p>班夫镇内的主要干道---班夫大道。</p> <p>班夫国家公园的政府办公楼。</p> <p>班夫镇晚间热闹的商业街。在这些众多的商店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有好几家专门出售在当地大山中开采的各种精美的矿石标本和化石标本的商店,供爱好者们随意参观和选购,而且在价格上也没有给人那种"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印象!在顾客中,我看到最多的是带着孩子前来旅游的家长们,而且孩子们还主动地向店员咨询一些有关问题,店员们均耐心地作出解答⋯⋯。在这里我似乎发现了一点前来这座大山中旅游的本质意义!</p> <p>雨雪中的班夫镇。</p> <p>这是位于卑诗省南部山区谷地的欧肯纳根湖,它是在冰河期结束阶段由周边山地的冰川消融积聚而成。该湖长约150公里,水深1600米,湖水面积为350平方公里,平静的湖面会随着阳光的强弱不同而呈现出由浅绿至深蓝的变化,如果湖面刮起微风,那将会使湖面出现许多深浅不一的优美色带,更显得有几分诱人的神秘。因此它又被人们称之为"变色湖"。但这个湖之所以出名,还远不止于此,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曾有人见过湖中出现了巨大的湖怪!</p><p>在1872年,一位名叫约翰.阿里森的女士目击过水怪的出现,据她说这湖怪长约60至150米,头部像马,身子像蛇⋯⋯;在1926年,一艘载有30多人的正在湖上航行的船也遇到了湖怪,据这这些人说他们都看见了湖怪露出水面长约15米的脊梁⋯⋯;在1989年,卑诗省古生物研究俱乐部两次组员赴湖区也曾见过湖怪,还摄下了一些模糊不堪的照片,据说该湖怪长约90至100米,皮肤如同鲸一般⋯⋯</p><p>时至今日,人们传说纷纭,但一直未获得一张关于能证明湖怪真实性的清晰照片,更没有相关活体或遗骸的获得!因此,当地政府就公开向周边居民和观光游客悬赏,说是只要能拍摄到一张真实湖怪的清晰照片,就可得一笔可观的奖金,其承诺长期有效,由此很多人抱着想中百万大奖的侥幸心态来到这里溜跶,但至今也未出现一位幸运者!⋯⋯只是这里的游客更多了!</p><p><br></p> <p>这是按人们的口头描述在湖畔所塑造的湖怪塑像,人们还为它起了一个萌萌的名字叫"奥古普古"。乍一看还真像咱们的中国龙!</p> <p>在落基山延绵的山林中,生息繁衍着众多的动物,据介绍山中有小到蜂鸟,大到鹫鹰的各种鸟类225种;有令人生畏的大灰熊、精灵可爱的金花鼠等哺乳动物56种,以下均为在山中偶遇并留影的部分动物。</p><p>图为林间的松鼠。</p> <p>在行进的车上看见一群路边觅食的野山羊。</p> <p>在乘车途中偶遇一头在不远的坡地上悠闲溜跶的棕熊,司机放慢了速度让我们轻松地观赏了一番。</p> <p>在林间窜来窜去的金花鼠。</p> <p>从公路边的石缝中突然窜出了一对土拨鼠。</p> <p>在山中的湖畔见到的野鸭。</p> <p>在通往太平洋的山谷河流中,见到逆流而上准备产卵的三文鱼。</p> <p>在雪地上觅食的白腹灯草鹀。</p> <p>在枝头小憩的旅鸫,</p> <p>在这和谐的自然环境中,人们的生活和心情是轻松安逸的。图为正在山中草地上愉快散步的一家人。</p> <p>正在湖畔的葡萄园中准备聚会的人们。</p> <p>在以上诸多景观介绍中,都多次提及到"太平洋铁路"这个词,由此可见这条铁路对于落基山脉乃至整个加国西部开发的影响程度,在此有必要稍加展开地介绍一下这条铁路建设的复杂背景和重大意义:</p><p>在1867年,英国将在北美大陆东部的四个省组成了一个新的联邦,并于同年7月1日这天,宣布了这个新的联邦国家---加拿大成立,随后又有一些省陆续加入了这个新的联邦国家。当时在大陆西部的卑诗省还并未正式归于加拿大版图,由于该地区有道南北纵贯全境的落基山脉天险阻隔,使其与加拿大东部地区的联系几乎隔绝,而与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蒙大拿州的交通更为便捷。在1869年,美国在他们自己的境内修成了一道贯穿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卑诗省更加强了加入美国的意愿,面对加拿大政府要求其正式归并的压力,卑诗省向加拿大政府提出了一系列要价颇高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求加拿大政府在十年内修一条横穿落基山脉能联接卑诗地区与东部加拿大的铁路,否则卑诗省就将脱加入美。</p><p>当时的美国已从俄国手中购买到阿拉斯加地区,极力企图向西北部扩张,非常希望卑诗省能加入合众国,以打通美国本土与阿拉斯加的陆上交通线,因此,美国政府也向卑诗省开出了很多优厚的条件。</p><p>当时任加拿大总理的麦克唐纳非常淸楚卑诗省对加拿大的重大战略价值:如果失去卑诗省,将会严重危害加国领土的完整、经济的发展和国防的安全!因此,穿越落基山脉抢修一条由加拿大东部连接西部卑诗省的铁路就成了维护加拿大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战略性工程,迫于当时国内外强大的政治压力,麦克唐纳政府竟全部同意了卑诗省提出的条件,包括修一条这样重要的铁路!</p><p>在1873年,麦克风唐纳因极其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下台了。</p><p>在1875年6月1日,这条铁路开始破土动工,但新一届政府对修这条铁路并不积极,仅在中东部开工的工程进度都极其缓慢。</p><p>在1878年,麦克唐纳重新上台执政,重启了建路国策,在重新组合各方政治经济技术等资源后,于1880年10月成立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并于1881年由该公司重新启动这项工程的开工。</p><p>整个铁路工程一方面从卑诗省西海岸开始沿落基山脉中的菲沙河谷向东修,另一方面在前期已部分完工的东部铁路基础上继续由东向西修,以实现东西对接全线贯通。</p><p>当时中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力条件要相对好点,工程进度也比较顺利;而西部的卑诗省地区地广人稀,在当地好不容易招募的一些白人修路工中,有许多人不愿干又纷纷离去,劳动力严重短缺造成了在开工最初的18个月里,西部的铁路只修了两英里!面对困境,经麦克唐纳政府的同意,铁路公司开始大规模招募以能吃苦耐劳著称的华工,从1881年至1885年间,共招募了17000多人,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沿海省份,其余少部分来自当地的淘金华工群。</p><p>在这段铁路线上最艰巨的工程是横穿落基山脉的路段,当时又沒有什么先进的机械设备,即使是爆破用的炸药,也是安全性差的廉价货,从平路到开山,从凿洞到架桥,从安枕木到铺铁轨,基本全由这些华工人力操作。从1882年到1883年的一年多时间,他们在这段路上挖涵洞一百多个,建桥梁数十座,开隧道几十公里。由于施工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再加上冬酷寒,夏虫害,山体塌方,山洪暴发等,华工中伤病率相当高,据事后不完全统计,有4000多华工都永远长眠在这座大山之中!</p><p>加国的整条太平洋铁路,东起蒙特利尔,西至温哥华,连接两大洋,横跨四时区,全长4660多公里,前后花了7年时间(从麦克唐纳重新执政开始计),终于在1885年11月实现了东西铁路的成功对接!</p><p>加国终于迎来了太平洋的暖流和海风!终于实现了国家版图的正式统一!落基山中空寂亿年的秀山丽水也开始听到越来越多的人类欢笑!</p><p>这条经济大动脉在辽阔的加国土地上至今已顽强搏动了130多年,即使在今天,我们作为一个外国游客仍能在加国的城市中和山水间感受到它的现实活力和历史余温!</p><p>图为座落在落基山飞鹰坳的太平洋铁路东西线接轨处的纪念碑。</p> <p>这就是落基山脉险要处之一的菲沙河峡谷,这条峡谷中的太平洋铁路当时就是由筑路的华工靠自己的血汗和生命铺就的。</p><p>铁路右边就是峡谷中湍急的菲沙河。</p><p>铁路上方陡坡上的公路是横贯加国国土的一号公路,于1962年建成通车,它东起大西洋边的纽芬兰省圣约翰市,西至太平洋边的温哥华岛维多利亚港,全长7800多公里,现已是全国公路网中东西方向的重要干线。</p> <p>图为1885年11月7日,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执行董事、财务总监、金融家史密斯为东西铁路接轨处钉下最后一颗道钉的现场照片。</p><p>在出席这场隆重的完工仪式中,由于当时的种族岐视政策,其中没有任何一位华工代表出席现场,不仅如此,在1885年加国联邦议会还制定了一部对华人带有明显岐视的税法,规定华人每人要额外缴纳50加元的人头税,为了加速驱赶华人离境,两年后这笔税金竟增加到500元,这相当于当时一个华工的两年的工资!使得这些完工后遭遣散的大批贫困华工既无法生活又无力返乡,只得四处流浪乞讨,在社会上倍受欺凌。</p><p>在1923年加国政府废除了人头税,但颁布了另一个加剧排华的巜华人移民法案》,更令这些人的遭遇雪上加霜。在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由于念及在反法西斯战场上加国军队中的华人官兵作战英勇,该法案才被宣布废除。</p><p>一直到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总理哈珀才就人头税和排华法案问题向华人公开正式道歉,并向当时还在世的缴纳过人头税的华人或遗孀给予经济补偿,但这年在全加拿大只找到29位在世的当年纳税人和不足300位的当年纳税人的遗孀。</p><p>同期加国各地政府官员和包括太平洋铁路公司在内的一些知名公司高层代表也纷纷通过新闻媒体发表纪念华工贡献的文章,出席相关集会发表纪念讲话,还在一些华人较集中的城市树立了华工纪念碑供人们瞻仰。</p><p>华工当年屈辱的一页终于被揭了过去,尽管有些沉重,旦愿这一页永远成为历史!也旦愿这页历史永远不要被忘记!</p> <p>这就是当年由史密斯钉下的"太平洋铁路的最后一颗道钉"。据说当时钉下的是颗金钉,后不翼而飞,于是又换了颗涂层金粉的普通钉。</p> <p>这几门放在山谷中的榴弹炮,可不是什么军事装备,而是落基山中重要的护路装备。在漫长冬季里,高山上堆满积雪,随时会发生灾难性的大雪崩冲埋沿途的一切,这会对山脚下经过的铁路和公路的安全造成致命威胁,因此在这些雪崩易发地带,相关部门一方面在铁路公路沿线上方搭建坚固的雪棚加以防范;一方面对可能发生雪崩的山头积雪进行严密监控,有计划地用炮火轰击这些山头主动诱发雪崩,将原本不可控的灾难性雪崩化解为可控的小规模雪崩,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山中冬季交通线的安全畅通。</p> <p>人为诱发高山雪崩的炮弹。</p> <p>太平洋铁路通车以来给东西部的人员和商品流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促进了西部的自然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也给中东部地区提供了更加富足的物资供应,尤其是给西部山区铁路沿线的人们带来了与发达地区相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理念。</p> <p>从铁路运输方式出现直到20世纪中期,烧煤的蒸汽机车一直是列车动力的主角,由于机车锅炉需频繁加水,因此在当时的铁路线的选址中,尤其是在山区,尽量沿河谷布线,这除了可能使工程施工相对较易外,供水方更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随着铁路运输负荷越来越大,速度要求越来越快,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开辟线路的地理环境越来越复杂,这种大冒煤烟、极其耗水、性能偏弱的蒸汽机车就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在上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线上就用性能更强的柴油机车全面取代了蒸汽机车。图中的蒸汽机车是作为这条铁路史上动力全面换代的纪念性文物而被陈列的。</p> <p>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在这条铁路线上牵引列车奔驰的全是大功率的柴油机车。</p> <p>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乘坐铁路列车(火车)几乎是加国人长途出行的唯一方式,但随着国民富裕程度的提升,私家小汽车已高度普及,公路网络十分完善,再加上发达的航空交通系统,使得基数本来就少的加国人在现在的出行方式上已基本被公路和航空所取代,除了极少数有传统列车情结的人之外,基本无人再愿乘列车出行,因此,受市场需求和营运成本的多种因素影响,铁路客运已无利可图,于是在1978年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客运业务就由政府所有的全国铁路客运服务公司(VlA铁路)所接收,到了1986年这家公司也停止了铁路客运服务(观光列车除外)。现在的这条铁路线上,除了很少量的专门为沿途休闲观景的旅游列车外,频繁过往的全部都是超长的载货或装油列车。</p> <p>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不仅极大促进了落基山区及以西地区的开发,也极大促进了加国西海岸一个重要城市的诞生一--温哥华。</p><p>这个城市是在铁路建成后的1886月4月6日正式成立的,为了纪念在1792年发现这一地区的英国皇家海军船长乔治·温哥华而被命名的。</p><p>现在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加国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交通、科技和文化中心,是加国第三大城市,也是被联合国多次评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p><p>图为太平洋铁路的西部端点---温哥华海运港区。</p> <p>在大山中汹涌奔腾的菲沙河,在流经大温地区这片沃土时,一改那桀骜不驯的暴脾气,舒缓而尽情地向已经巨变的今天充分展现着那大山中说不尽的沧桑,坦坦荡荡地汇入浩翰的太平洋,渐渐与天边那片绚丽的晚霞融为了一体⋯⋯</p><p>而此刻正是我家乡的清晨!</p> <p>后记: </p><p>这两趟曾经的落基山旅行见闻,本来只是零散的存在自己脑海中,由于大瘟疫至今仍在全球肆虐,弄得原本是到加国短期探亲的我,一时回不了国,在这里又怕外出招瘟,只能在时光流逝中干些足不行脑不停的事,于是就想将自己在这两趟旅行的所见所闻粗线条的整理一下,主要是为自己将来的回忆留一个相对客观的参照,当然更乐意与有此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交流并请予指正。</p><p>好在时间比较宽裕,而且无任何外在的压力,繁简张弛,随心所欲,为了对自己的回忆负责,就仅以个人的兴趣、情感和认知将所摄照片和见闻记忆尽力与一些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和印证,尽管水平有限,但尽可能做到编缉的内容至少能使自己不至于认为太荒谬。</p><p>在这一编缉过程中,我对自己原先已有的认知也有所更新、有所补充、有所修正,有所巩固,真正体验到温故而知新的乐趣之所在。</p><p>也正因为无外在压力,人也就有些天然的涣散,所以编辑中有些信马由缰,自说自话,内容和形式不一定合乎时髦潮流,在此敬请阅者谅解。</p><p>谢谢阅览!</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