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家人” 中国电信阿坝分公司派驻河支乡驻村队员王波同志扶贫事迹

阿坝分公司

<font color="#ed2308"> 编者按:自中国电信阿坝分公司承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公司先后派出多名扶贫干部驻村开展帮扶,他们在驻村一线与贫困户同劳动,同生活,亲身感受了脱贫攻坚的艰辛与取得的成绩,为真实颂扬他们在扶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公司特编辑“扶贫干部事迹宣传”,以切实促进公司扶贫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font> 2019年4月,王波同志按照组织要求及时赴阿坝县河支乡甲依村替换原有队员新担任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一线时,正值乡村精准扶贫冲刺期,他这个替补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到村后要做什么,怎么做?才能抓好国家对农村实施扶贫大开发这个黄金期?才能怎样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怎样才能帮助第一书记和村乡党委在各项事业面前取得长足发展?这是他到村前思考的问题,也是来到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初到甲依村,为了尽快熟悉情况,他首先听取第一书记和其它资深的驻村队员帮扶介绍。从精准扶贫、党建推进、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综治信访等各个方面听取大家的意见和看法,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村里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但只听取书面知识和领导们的介绍还远远不够,老百姓怎么说、怎么看、怎么想,这是最直接、最真实的。 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在完成乡党委、政府安排布置的工作时,一定抽出时间来到村里了解村情、户情,走访群众,更多的收集村情民意,想想村级经济和贫困村贫困户们的发展脱贫思路并着手谋划脱贫攻坚“作战图”。 甲依村是70年代由于大骨节病全村整体搬迁到河支乡的贫困村,该村一无自然资源,二无特色主导产业,全体村民主要以上山挖药(靠天吃饭)、就近打零工等低效勉强维持着生计,全村60户261人,贫困人口16户60人,贫困人口主要以老、弱、病、残为主,自身发展基础条件很差,稳定增收路径窄,脱贫难度大,不解决发展瓶颈,一切想法都将是纸上谈兵。 在电信公司工作近20年他知道,抓好基层党的组织建设是推动发展的关键,为推动当地发展,他就跟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其他队员深入交换意见,决定充分发挥支部“三会一课”和“支部主题党日”作用,努力提升党员及村干部素质,增强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当年9月,在村党支部的关心推荐下,他及时借助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间,为大家讲了一堂《加强党员意识 坚定发展信心》的专题党课。他并把芭芒店村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是一家人,各位党员干部是接受党的教育、熏陶的先进家庭成员,要在村里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把当地兄弟姐妹们都团结到村级发展上来,会后不少老党员和有技能的群众找到他,主动跟他聊起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看法,他觉得这就起到效果了,也相信通过这种示范带头作用能够团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输血式”扶贫终究不可持续,“造血式”扶贫才是长久之计。在驻村期间,他主动利用各种业余时间,先后做到了家家落、户户到,并对每户贫困户进行分析,找到致贫原因,他发现近一大半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现用政策兜底一兜了之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是要在发展产业、提升技能,要有增收渠道才行。 当年7月,他召集人员在村里开了产业技能扶贫交流会,跟大家讲了产业和技能扶贫的思路,明确了分两条线来实施,一条线是贫困户依据自身基础发展一到两个产业,另一条线是村集体加快发展主导产业。第一条线可以较快地增加家庭收入,为年底顺利脱贫打下基础,另一条线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事关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实现稳定脱贫增收的长久之计。 说干就干,他们一边组织帮扶干部入户商讨制定产业技能发展计划,一边开始谋划主导产业、技能发展。 关于怎么发展村主要产业和技能,他在村里组织了3次全户大走访活动,征集了大量的村主导产业发展意见建议,然后分小组开了十几场屋场会,他在屋场会上反复跟村民们讲产业强村的构想,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产业发展上来。另外,他还邀请了德阳建院的老师到村里实地考察调研,外送部分困难户到德阳、浙江等地学习和打工。最终确定发展光伏产业和小额信贷资金外托收息,并套以建筑和上山挖药等,提高产能附加值。 时代是出卷人,他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驻村队员的工作做得怎么样,老百姓的反映是最真实、最直观的。去年暴风雪后,他在走访村里的老肖、哈尔基等贫困户时,贫困户的一席话让他倍感欣慰,“现在门前的草草路硬化了,村道也加宽和整修了,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对你们工作的认同是他坚定产业发展的信心。 精准扶贫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尽管贫困户们都脱了贫,但要巩固脱贫成效,确保稳定脱贫一同迈入小康,依然任重道远,只有坚定不移地抓好产业及技能扶贫发展,以产业和技能的红利带动村民们稳定增收致富,才能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逐步消除贫困,共同走向富裕。 <font color="#ed2308">编辑:中国电信阿坝分公司党群工作部(党委办公室)</font>

扶贫

脱贫

驻村

贫困户

发展

技能

产业

队员

村里

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