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42]——“有眼无珠”的神秘造像

杨永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君岩石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09, 213, 218); 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39, 40, 42);">这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巨型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体现了泉州港口依托农业帝国的独特历史文脉,反映出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荣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br></p> “老子天下第一”这句话,不仅仅是调谐和戏谑,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涵义,凸现了老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div><br></div>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在数千年之前的春秋时期,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著写的五千言巨著《道德经》就告诉我们: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有所得必有所失。<div><br></div>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他的籍里是“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道教尊他为教主,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哲学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影响十分深远。<div><br></div> 泉州作为一座“海滨邹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宋元时期,曾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曾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当年的“刺桐港”被联合国唯一认定为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兴盛于唐代,与广州、明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港口”,在宋末元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div><br></div> 在泉州丰泽区有一座清源山,历来为闽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漫山遍布层出不穷的奇石怪岩和珍贵历史遗存,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老君岩。<div><br></div> “清源山上老君闲,静坐千年看变迁。西去青牛何至此?东来紫气满松岩!”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这座老君岩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琢磨。”寥寥数语,更为这座石刻造像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div><br></div> 石像浑然天成,由一块天然巨岩“崇尚自然之法”雕琢而成。高5.1米,厚7.2米,宽7.3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两眼平视,鼻梁高突,右耳垂肩,苍髯飞动,脸含笑容,左手依膝,右手凭几。食指与小指微前倾,似能弹物,背屏青山,巍然端坐,更显空山幽谷,离绝尘世。头、额、眼、髭、须等细雕刻独具匠心。整个石像衣褶分明,刀法线条柔而力,夸张而不失其意。<div><br></div> 老君造像原先建有一座规模宏伟的道观建筑群,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后来道观在数百年间屡建屡焚。据说有一高人道破其中玄机,无论是谁,在“老子天下第一”的头上再建任何建筑都是徒劳的。自此之后,老君岩便露天屹立,与日月同辉,保存至今。<div><br></div> 老君岩石刻造型十分写作逼真,展现了宋代石刻工艺的超高技巧。但细观之下,却发生一个奇特的“有眼无珠”现象,老君岩的眼部仅雕刻有细线,而没有雕刻眼珠,雕像似乎少了一份灵动的神态。<div><br></div> 其实,工匠之所以作这样的处理,是出于一份敬畏之心,这也是中国古代雕刻工匠的传统,对于神物和有大成就者,如龙,关公、老君等,雕刻工匠一般都不敢为其添上神采,担心亵渎了他们。<div><br></div> 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也一样,正是因为没有雕刻眼珠,却在老子造像的整体形象上,更为突出了老子眼部的无边无界的深邃感,令人顿生敬畏之心,这也是泉州老君岩与其他地方老子造像与众不同的地方。(谢谢浏览)<br><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