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因为距常家庄园仅有26公里路,25日早晨,特意在7:30出发。沿酒店前的路往南,被限高杆挡住,本应往西,进入农谷大道,但因为杨师傅坚信他的导航输入了车号、车宽、车高而误入东边的高速,绕道太谷县出高速,后折返至常家庄园。绕太谷也就罢了,导航把路线导入泥泞狭窄,曲里拐弯的几个村庄,尤其还通过几个限宽的水泥墩柱,好在限宽墩早已因破损而低矮,否则我们将进退两难。</p><p> 本来半个小时的路程,多走至少30多公里,耽误时间约1个小时。到达常家庄园大门前的停车场,那宏大的门楼及门前护城河的拱桥,一赶一路的窝心与辛劳,让人为之振奋。</p> <p> 常家庄园门票80元,但工作日执行免收门票政策,一样的扫码预约,除个别扫码不太顺利外,大多数人都顺利进入,即便个别无法扫码的也最终被工作人员放入。</p><p> 常家庄园,是被称为“儒商世家”的榆次东阳镇车辋村常氏家族的宅院建筑群,其宏大气势与庄重风格,一向被称为“民间故宫”。庄园始建于乾嘉年间,后多次修缮,占地60万平方米,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小园林13处,建筑占原车辋村的一半。1947年,因战争被毁多处,后得到修复。目前开放仅原庄园遗存的半条街,共计12余万平方米,不及原面积的1/4。其中宅院4公顷、园林8公顷、附属房屋3公顷,庄墙12公里,形成一山、一阁、两轩、四园、五院、六水、九堂、八贴、十三亭、二十五廊、二十七宅院的格局。目前被开辟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但称得上“庄园”的唯此一家。</p> 进入庄园,首先让人震撼的是常氏宗祠。作为山西走出的常家后裔,我本人及家族与常家庄园之常家是否有关联,已无从考证。但作为同为山西的常氏后裔,我还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祭拜了宗祠及常氏庄园的先祖。当时还把拍摄的照片发到老常家的群里,我远在河南濮阳,年事已高的姑姑立即问我:这是哪里?我的姑姑是我们这个常家唯一能够承接祖辈轶事的人。我的祖父算是一位从山西神池老家走出来的药商,在他后来落脚的天水新阳镇赵家庄,人们称他为常大夫。<br> 据母亲在世的时候给我们讲,他是不满我的曾祖父吸食大烟,从家里出走的。我所能够获得的唯一信息是,祖父经营的药品,主要以“戒烟”为主。起初在青海西宁经营,娶了西宁出生的祖母,生下了大姑与大伯。后来把大伯带到身边当学徒,逐步将生意转移到甘肃天水,并娶了天水的祖母,生下父亲、二姑、三叔。 <p>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祖父落户在祖母娘家所在地。记得大伯的个人身份就是店员,他也一直在商业部门工作,直到退休,父亲也一直在商贸部门工作到退休。带着大伯离开神池后的祖父,再也没有回过故乡,据说大姑的年龄跟天水祖母的年龄差不多一般大。所以,对神池老家,我一直充满好奇!这次算是我们这支常家人第一次踏上祖先故土。我曾向大伯家的堂哥问起神池老家的事,他所知道的是,神池老家有一口水井。水井,是那个时代重要的资源,常家庄园的祖上也是凭一口自家打出来的水井,在车辋村站住了脚,并有了后代的繁衍与发达。</p><p> 估计曾祖父以上,也是从别处移民到神池的。从《常氏家乘》得知,常氏后人,“其经商地多在多伦诺尔、张家口、兴化镇、苏州等处。本省则大同、繁峙诸处”。我的祖上若果真自南而北,应在晋北的“大同、繁峙诸处”之列,车辋村常氏在第五代即有长距离外迁天津的记录,随后各代都有外迁,其中四到九代,多有失纪,其踪迹无从考证。</p> 中国的宗族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大多无逻辑概念,但不少家族的读书人,对祖宗的来龙去脉还是比较重视的。也有一些人因各种原因,不愿提及先祖,也无认祖归根意识,在历史的长河中,随波逐流,虽保留了姓氏,但却失去了根。比如我的祖先,我能够追踪到的历史,就只能到曾祖父,但却连曾祖父、祖父的名字都无从获知。常家庄园,是我唯一能捕获到的常氏先祖的有效信息。<br> 在震撼于常家庄园堡楼的气势与常氏宗祠的庄严后,是各个堂、院对心灵的冲击,真该感谢山西省民政厅当年买下这些院落安置伤残老兵,也该感谢20年前,着手维修保护常家庄园的榆次领导耿彦波,他有资格作为现代官员,在常家庄园门楼上留下楹联:“晋商席卷天下雄风安在留十二万庄园遗址堪赏览,常氏囊括四海精神何存有五百年诗礼传家可追寻”!<br> <p> 我们作为这个民族的成员,其最大悲哀是忘记了不该忘记的。虽然无端平生出许多大而无当的恢宏传说,光大了皇家道统,却窒息了家族传统,一部《二十四史》,说尽了皇家、宫廷、官宦大小事,却埋没了无数鲜活的家族史及鲜活个体史,也扼杀了许多鲜活的民间人文传统,致使中华文脉在具体个案的传承上被无情阻断。</p><p> 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除了宏大的宫廷史,国家历史,重大的历史事件,还应当有村史、家族史、个人史。我们追寻祖先的足迹,在历史与文化的长河里寻根认祖,并不是要复兴宗族传统,而是想籍此让这这个漂浮不定的社会里沉淀些许的文化价值,打捞失落的生命意义与信仰根基。</p> 如果说常家庄园的主体建筑让人在震撼之余是肃然起敬,那它的后花园则是另一番景象:自然、流畅、闲适、怡情,宜诗、宜画,宜动、宜静,在北方再造了一个活脱脱的江南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在封闭的高墙内营造出自由的天地,充分体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的“八可”追求。“八可”之中,我尤对燕居、遐想、咏叹独感兴趣。燕居,原意是退朝而处与闲居的意思,这非常符合我这些年来的追求。唐代同门诗人常建有《燕居》诗:“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声”。像燕子一样,筑巢而居,归来时安详温暖,出走时自由飞翔,人生难得的闲适与自由!至于遐想,在我看来,那是灵魂的沉静,是思想与哲学的发轫;而咏叹,是情感的敏锐与情绪的永葆青春。就此而言,我个人似乎保留了常氏血脉的真谛。 <p class="ql-block"> 常家庄园的奠基人为第八代常威,常威生于1681年,20岁时赴张家口行商,经营以布匹为主的杂货,第九代除二子专心务农外,长子常万玘、三子常万达的商业经营如日中天,常万玘、常万达回乡后,建起了南常与北常。可惜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北常的一部分,南常几乎了无踪迹。常万达是中俄贸易的扛鼎之人,也是与丝绸之路齐名的万里茶路的开拓者。1746年,常万达将“大德玉”改为茶庄,开创了将万里茶路绵延200年的壮举,被称为山西的外贸世家。</p><p class="ql-block"> 常家后人至第九代,商业王国达到顶峰。随后,后裔多有分化,清末及民国初年,多从事教育及国学、书画等职业。</p> <p> 从常家庄园的碑帖牌匾,有不少就出自常氏本族。尤其以石云轩法帖为代表的古代著名书法石刻,收集了诸多帝王与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已成为我国保存完好的书法瑰宝。纵览常家庄园一脉,可以说,在经商方面曾有过相当辉煌的历史,从庄园的诗书、楹联、匾额看,也无愧“天下第一儒商”的称号。他们中,虽多人中举,但却无一高官;虽无一人入仕为高官,但其政治地位却相当高。九世常万达因助军饷军需有功被封赠从二品武功将军,十世常怀珻从三品武翼都尉,常怀玗从二品武功将军,常怀玠、常怀珮从四品朝议大夫。</p><p> 由于常家庄园保存完整的建筑群与浓厚的文化气息,它也成为影视剧青睐的拍摄基地。《白银帝国》、《走西口》、《白银谷》、《乔家大院》、《李卫辞官》、《亮剑》等二十余部影视剧均以常家庄园为主要外景拍摄地。</p> <p> 九世、十世之后,榆次车辋村的常家逐渐分散,离开这座名噪一时的宏大庄园。据说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常家庄园几乎人去楼空。在中国历史上,再鼎盛的家族,再强大的王朝,最后都走向衰亡。也许,这就是时代与历史的大势所在。有多少不忍与惋惜,都不足以抵挡历史的洪流。我们之所以寻根问祖,只是把人性禀赋中那种追根究底的理性精神转移到一个合适的地方,为内心的激情寻一个出口;认祖,也不一定是为了归宗,而是想弄清楚某种文化的来龙去脉!</p><p> 欧洲人早在2500年前就对世界追根究底的意识,并因此诞生出了关于数理、物理、地理等方面的科学理念,也产生了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以至于影响了整个近现代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而同时代的我们,却连个家庭、家族的来龙去脉都无法说清。</p> (本美篇部分照片来自同行队友简单,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