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年9月2日,我游览了贵州铜仁市的朱砂古镇。</p> <p> 朱砂古镇又叫万山国家矿山公园,其前身为万山汞矿遗址。万山古称大万山,因历史上盛产朱砂、水银,其储量为世界第三,亚洲之冠,故素有中国“汞都”之称,有四千多年的采、冶史。由于资源枯竭,于2002年5月,被实施政策性永久关闭破产,2009年3月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5年江西上饶吉阳集团投资二十亿,对万山进行开发,将其打造为国家矿山公园,并取名为“朱砂古镇”。</p><p> </p> <p> 朱砂古镇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地、“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景区”。</p> <p> 进入朱砂古镇,游览的第一个景区是“那个年代”。</p> <p> “那个年代”是朱砂古镇将汞矿职员原有的住宅区、矿区街道、大礼堂、电影院、科研楼等进行重新修缮,在完成对原有工业遗产建筑保护的基础进行外观升级,注入矿山文化元素,通过人文塑造还原生活场景等表现方式,直观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矿山工人的精神面貌、生活现状,让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体验当时的场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游“那个年代”有感</b></p> <p>我们今天的路,</p><p>由过去一步步走来。</p><p>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p><p>都离不开那个曾经奋斗的年代。</p><p>因此有位伟人曾说:</p><p>忘记过去,</p><p>就意味着背叛。</p> <p>站在“那个年代”的入口,</p><p>我似乎穿越了这个年代。</p><p>我看到了火车站中,</p><p>从绿皮车厢里走出了无数的</p><p>工人、干部和科研技术人员,</p><p>她们从四面八方、不远万里的拖儿带女</p><p>来到这个需要她们的矿区,</p><p>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的享受,</p><p>而是为了那句现今觉得不可思议的:</p><p>“建设社会主义,</p><p>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p> <p>走进“那个年代”的街头,</p><p>仿佛回到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p><p>眼前的人群,</p><p>虽没有披金戴银、涂脂抹粉,</p><p>却那么美得自然、美得健康,</p><p>虽没有穿红着绿、西装革履,</p><p>却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p><p>还有那些少年儿童,</p><p>她们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滚着铁环,</p><p>一路欢声笑语跑过。</p><p>那墙上的彩色宣传画,</p><p>那么激励人心,</p><p>让人越看越有力量。</p><p><br></p> <p>站在街道上,</p><p>沒有高楼大厦和五花八门的广告;</p><p>只有面积不大的幢幢平房和整洁的街道。</p><p>没有各种名贵轿车和红绿灯及监控;</p><p>只有有些旧的自行车、三轮架子车和街边的路灯杆。</p><p>没有彩灯闪烁的商场和琳琅满日的商品;</p><p>只有简朴的供销社和实用的日用品。</p><p>没有高大气派的酒店、酒吧和各种名菜、名酒;</p><p>只有各种小吃、大碗茶和现磨现卖的豆浆、豆花。</p><p>没有装饰豪华的美容美发和高档消费;</p><p>只有简陋的理发店和最高每次八分钱的花费。</p><p><br></p> <p>在这个年代里,</p><p>不仅矿区是国家的,</p><p>而且也是工人的。</p><p>医务室、夜校、食堂、娱乐室、广场等,都被以“国营”和“职工”而冠名。</p><p>在这个年代里,</p><p>邻里之间知根知底亲如一家,</p><p>而不是各不知其姓什名谁,</p><p>老死不相往来。</p><p>在这个年代里,</p><p>工人、干部之间知情知心亲如手足,</p><p>都穿着同样的工作服上班,</p><p>背着同样的矿灯去矿硐,</p><p>拿着差别不大的工资,</p><p>而不是着装、住宅和薪金的显著不同,</p><p>是两个不同阶层的区别。</p> <p>慢慢地,</p><p>我走出了街道,</p><p>走过了“那个年代”。</p><p>但那个年代的情景、功绩和精神,</p><p>成为了一种无法抺去的深深烙印,</p><p>将永远留在脑海中,</p><p>伴随我走过人生,</p><p>直至终点。</p> <p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font-size: 18px;">2020年9月11日完稿于铜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