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与天斗,其乐无穷。
与地斗,其乐无穷。
三块石头架口锅,帐蓬搭在山窝窝。
天当被盖地当床,矿石钢铁枕睡眠。
以上三段豪迈标语,当时随处可见,见惯不鲜了。
那第三条是攀枝花独有的,是攀钢十万多工人和家属们的真实写照。
我,一个不到二十岁,向往美好的女青年,就是在这些见惯不鲜的,豪迈而激动中,踏进攀钢的。
当年的我们,是那么听毛主席的话呀!他老人家的话,是一句顶一万句了呀!
他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就这话,几十万人奋战成昆铁路线,硬是在群山峻岭中,修通了一千多公里的成都至昆明的铁路线!
他的:"三线建设不好,我睡不着觉。我骑着毛驴也要去"这话,又有几十万热血青年,豪情满怀地奔向了"渡口"。(即现在的攀枝花)
还有他老人家的指示:"工人阶级是领导一切的"。把当工人地位,提的好高好高啊!
那年,我血气方刚,我热血沸腾,又正值青春年华,就奔攀钢去了。
去攀钢,当工人,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员,在火热又火红的高炉下,千锤百炼。
搞好三线建设,炼出好钢铁,让毛主席放心,党中央放心!
当年,这个理想,是多祟高而豪迈!多么的激动人心呀!
而现在,早已过了青春年华的我,回忆这段,心中也涌着一种难言的情结。

(我与姐的合影,当年攀枝花烂泥田,即现在的东风。背景房子也是当年最好的了。)
(二)
"渡口"(即现在的攀枝花)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人。
成昆铁路建成后,当年修建这铁路的铁道兵,多数转业到了"渡口"。
我亲姐在老家工作,她工作单位整体换工作到攀钢。
四川的不少商业部门,也整体去了渡口。要保证三线建设的后勤供应。
还有无数我类热血青年,以及这些先来渡口的家属们,子弟们,亲戚们,渡口通通拥抱,欢迎。
何况我会画画。我在老家学过绘画呢!
招工的对我说:"子弟学校需要美术老师,你去当教师吧"!
我说:"我才不当臭老九呢!我要到最艰苦的岗位去当工人"。
我母亲在老家是老师,是臭老九。此时的我心有余悸呢!
于是我被分到了艰苦的石灰石矿。
于是我又因为会画画,留在矿机关工作,没有再往下分到车间,到班组当工人了。
认命了吧!反正矿机关出板报,编个顺口溜的也难不到我,何况矿机关也是最基层的了,也是工人阶级的了。
没想到,几年后攀钢公司成立攀钢报社,把我调去了。
我的真正的写文生涯,就从报社开始了。

(三)
这是一九九一年,《冶金记者》载的我文,名《办报初期顼事》。写这文时,攀钢报纸已经办了好多年了。我以下的内容,记忆中来自办报初期。
攀钢的报纸,内容是攀钢生产,生活及文艺等。水平不高,但必须是攀钢人喜爱的,紧贴攀钢人心弦的了。
攀钢人是什么心弦呀?
让毛主席放心!让党中央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
奋战一百天,确保高炉出铁!
奋战三十天,向七一献礼!(或向八一献礼,或向国庆献礼,等等)
对越南反击战争开始后,攀钢人的心呀,又随着那一列列运往前线的军用物资列车,涌动着,激动着,豪迈着。
生产好钢,支援前线,保家卫国!
多产好钢,少流鲜血!
奋战一百天,誓产好钢上前线!
那时的攀钢人,那时年轻的我,心儿永远跟着时代的动脉跳跃着,兴奋着,你追我赶着!
现在回忆这段,心儿依有些激动,但也有些好笑了。
(四)
高炉大修,这是保证出钢出铁的又一件大事。
要大修,必须停产。想想都可怕,前线那么需要钢铁,我们的高炉还在那里"休息",虽然压根儿不是休息。
因此,大修时间要最短,人员要最足,后方供应要紧跟。
我被派上了大修报道组。
兴奋好久,那兴奋劲儿,不亚于战场上的前线记者。
而我们大修场景,不亚于我们在电影上看到的战争场面,惊心动魄!
很遗憾,我没有保存当年的那些照片与我们所办的大修报,那些场景离现在巳有三四十年了,我只能凭依稀记忆描写一下。
巍巍壮观,矗入蓝天白云的高炉,从上到下搭满了脚手架,纵横交错立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标语:"大干㐅㐅天,让㐅号高炉重发光彩"!"前线需要钢和铁,争分夺秒抢时间"!等等等等。
高炉外有严严实实的脚手架,高炉里面也需要维修检查,也搭满了脚手架。然后各类人员,分工严格地检查,维修、作业,搬运等等。相应的专家,技术人员,电工、焊工,铆工、修理工、搬运工、杂工……
只见上面人员多多,只听操作声,说话声,嘈杂声一片,加上地面人员的有条不紊的忙碌,时而广播喇叭指示……感觉就是一个战场,一个抢时间,争分夺秒的激烈战场!
这里没有白天夜晚之分,那怕半夜三更,大修现场仍一片灯火通明,忙碌不停。
工人们是在和时间赛跑呀,是在赶超西方赶超美帝呀!是在和越南佬拼武器呀!当初就是这个信念,支撑着我们所有大修人员。
工人们,干部们,指挥官们,后勤人员们,都在三班作业抢进度,日夜奋战在现场。
这大修现场有多少人在忙碌我不知道。
我们大修报道组就有二三十人,来自攀钢公司机关、下面有关厂矿宣传科、以及上面冶金部,渡口市委宣传部等。
我们和旁边的指挥部,以及后面的后勤部,都是在高炉旁,用牛毛毡、竹棚席临时搭建的,不大的屋子里。
保证攀钢出钢!保证高炉大修!是全力以赴的事。
至今,我回忆这段激动人心的往事,没有了激动,却有了一些感动!
感动当年我们为祖国建设热血澎湃,和无私的付出!

我在高炉的这照片,多久时照的,记不得了。但它肯定不在大修期间,大修中是没有如此清静的了。
(五)
那天,我在报道组室内写稿。听人在说高炉上摔下来一人,我没在意。
稿写完,去报社途中,又听说从高炉上摔下来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姓张。也没在意。
不是我麻木不仁!
是什么呢?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对这的解读和认知。
为祖国的三线建设,为把日月换新天,牺牲是壮志的了。
我知道建设成昆铁路时,也死了不少人!现在要向大山要宝藏,要钢铁,当然要死人的。
壮志于祖国三线建设而牺牲,值得呀!
何况,我们报道是分了工的了。安全,那不是我报道的范筹,死伤,更是没有列入报道行业了。
我的任务是报道热火朝天的大修场景,发掘人们为了祖国产好钢铁,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那是一个,建设求多快好省,写文求高大上的年代,我不能越雷池一步。
现想起来好笑了,笑我当年像中了邪似,
准确说,现在的我很自责自己。
从大修现场刚到攀钢机关大楼,就有人说,报社张总编的儿子从高炉摔下来在医院抢救。
我一惊,麻木的心一下子狂跳了,又一下子痛了。那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小伙子呀,刚参加工作不久。
记得两个月前去过他家,我还跟他开玩笑说,工作了,要请当姐的我吃顿饭哟!他还笑着回应:不慌,等我成为作家了,一定请一定请。
他喜欢文字,是文学爱好者。
我顾不上发稿,立即赶到攀钢医院。
张琦在抢救中。
抢救室门前围着许多人。人们把张总编和他夫人郭老师搀扶着,安慰着。
我挤进人群,来到郭老师身边。她一下子扑向我,大哭。她全身都在颤抖,站立不住。
多人搀扶着,都在抺泪。我也早巳泪流满面了,那是心儿流出来的,真痛呀!
我没法安慰她,我已明显感觉到了,她心的崩溃和绝望!
张琦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
但他摔破了脑子。
他成了傻子,连生活自理都不行了。
他的人生,将永远定格为傻人了呀!他的作家梦,文学路,完了,全完了呀!
我以后每次去他家,他都痴痴呆呆地盯着我,他巳不会叫我姐,不认识人了啊!
为了照顾他,好长时间,张总和郭老师都没来工作,在家护理儿子。
老俩口在家,互相支撑,独自承受这份痛!
我经常去他家看望,看到他儿子,都流泪,想安慰,找不到语言。
比起现状,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呀!

(我在高炉前写生)
(六)
后来,张总调到了下属单位动力厂任工会主席。我经常采访动力厂时,都要在他办公室坐一坐,叙叙旧。
他是西藏部队转业来攀枝花的。
在攀枝花,从部队转业来的很多很多。
四面八方的转业军人们,鞍钢以及其它钢厂的技术人员们,精英们。以及学生们,知青们等等,天南地北,四面八方聚汇在了这里。
向荒山要钢铁,要宝藏!
这里得天独厚!邓小平一锤定乾坤!
于是攀枝花成了一片沸腾的热土!
于是我们在这里,贡献了青春!
我们无悔!
如今我们陆续退休,我们中很多人的子女,仍在攀枝花,贡献着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张总家的现状是:从老家农村来了一个姑娘,照顾儿子,拿攀钢发的护理费。后来保姆成了儿媳,攀钢安排了工作。现张总的孙子都十八九岁了,活脱脱一个当年的张琦!
他们的儿子虽然傻了,然他们的孙子,是家庭的希望和传承!
看到张总家的现状,我心里有了一些慰籍。我想,他们家经过了这么大个磨难,不也一样走过来了吗?
何况我和你,我们一直都走在阳光下!
虽然有时,阳光不明媚,有点酷热!
虽然有时,阳光被遮住,有点阴冷!
我们不必苛求,我们继续前行!
我们这一辈老了,还有我们的儿女前行!
青春年华,永远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