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i><b><i>导语:台山市冲蒌镇官窦“启新书院”,兴建于上世纪1920年,至今已历经一百年历史。而今天是2020年9月10日,也是新中国第36个教师节,谨以此文向曾经就读的母校致敬,也向所有从教的老师致意。</i></b></p> <p> 有人说,一个地方仅看取名,就知有无文化底蕴。而在此提及“官窦”这个名字,就可以自然而然想象得出,此处人杰地灵,子孙繁衍,官职世袭、家世显赫。实际上,人称“官窦堡”这块风水宝地,正是历史上伍氏八世祖禘广公伍骥,于明朝初期到此立村命名的期望初衷。</p> <p> “官窦”虽位于冲蒌偏僻的小山区,但伍氏祖先们却不以为然,相反高瞻远瞩认为,伍氏家族今后要发展壮大,唯有努力读书成才,方有机会升官发财,也才能依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一百多年前“官窦堡”的伍氏子孙,已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出外谋生,尤其是远在美国等地的华侨,更是辛苦将打拼积攒下钱财,寄回乡下来改变落后面貌,有的建起漂亮洋楼,有的建起青砖瓦屋,有的出来圩镇购买商铺,冲蒌有名的“老伍街”就由此而来,也可见“官窦人”当时的财雄势厚。</p> <p> 1920年,具有远见卓识的官窦村、朝阳村旅美归侨伍鸿鹄、伍荣鸿、伍楫庚等人,见到冲蒌地区教育非常落后,于是心怀振兴家乡教育的愿望,积极呼吁旅美“纽约官溪房”伍氏侨胞,筹资20万银元动工兴建“启新书院”,当中因设计精美且风格独特,艰巨工程直至1923年方全部完成。“启新书院”在建之时,所用建筑材料水泥、钢材由香港运进,过硬质量绝对是令人放心的。</p> <p> “启新书院”是一座呈“回”字形的全钢筋水泥建筑,大楼长39.9米,宽38.9米,高11.9米,全楼两层,每隔120厘米由“工”字钢樑承托,最长的钢梁有12.9米,这建筑设计在当时台山属于罕有。书院大小课室分三类,能够使用得有十几个。门窗是由泰国进口的柚木,每扇门是一块厚板,直到现在多少年过去,不少直径24毫米的窗铁锈了,而门窗还一样完好如故。</p> <p> 让人惊叹的是,“启新书院”大楼外墙建筑尤为独特,它由夹板两边夹住,中间灌1.2米高的水泥,至今不论什么钢钉都打不进去。据人传说,以前曾有土匪来此抢劫,对于铜墙铁壁无可奈何,只能带着悻悻然而去。后来又有日本鬼子前来骚扰,也是对此无可奈何,只能乱枪扫射发泄,外面墙端遗留下来的弹孔痕迹,就是铭记日寇带给中华民族的屈辱。</p> <p> “启新书院”设计别出心裁,跨入大门正面对着的,两边竖着粗大珠红色门柱,既是像门又像屏障的木质建筑,就是被人尊称的“博士门”。“博士门”顾名思义,也只能在这里读书走出去,日后成为博士才有幸开门。“启新书院”兴教重学,以人为本,也是教人动容,为了激发培养人才,以前里面曾设有先贤学者(如孔子等)的牌位,所有学生入学,都得到此跪拜圣人,寓意是读书聪明向上,出人头地,前景光明。 </p> <p> 溯本求源,“启新书院”初时只是私塾小学,当时学生只有100多人,而只能伍姓村民子弟在此就读,后期才开放给周边朝中村陈姓、福安村袁姓的孩子们就读。“启新书院”名闻遐迩,历史上涌现的名人数不胜数,解放前主要有:冲蒌最早的革命老前辈伍仁志、伍庭爵、李景星以及著名的女革命活动家伍乃茵。解放后主要有:中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的伍荣林博士,广东省男、女排球队主教练伍毅仁、伍贵华等等,仅看以上风云人物的名字,就可窥探此地人杰地灵,很具备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启新书院”其时建成影响巨大,甚至连校名都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所题,而“纽约官溪房”华侨办学也因此美名远扬。在历史沿革上,“启新书院”解放后改名“启新小学”,1968年改为“朝阳学校”,开办附中,设有小学、初中、高中12个教学班。1983年9月中、小学分办,中学部改为“启育中学”,小学部改为“启育小学”,对外统称为“启育学校”。“严、勤、礼、美”四个字,始终是矢志不渝的办学校风。</p> <p> 2009年10月,已更名的“启育小学”因全镇撤校合并,终完成了一直坚持办学的历史使命。而启新书院也就独守空闺,无人问津,从昔日繁华兴旺,一下子倍显孤寂冷清,在蹉跎岁月逐渐荒凉,美丽芳容黯然失色。随着闲置时日过久,命运多舛的“启新书院”终转为出租,由本地人承包做起生意,自此古校也揭开了新的一页。</p> <p> 2012年10月,“启新书院”迎来了顺德老板郭鉴龙先生接手经营。郭鉴龙先生是一个资深的文物收藏家,他对古色古香的书院情有独钟,直把它当成自己的家精心呵护。他在接之前发现里面古窗玻璃损坏,就千方百计动用资源找来予以修缮,可以说,“启新书院”随着这个“新主人”的到来,这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筑物已渐展当年风采!</p> <p> 人生最难得是一种缘份,我与“启新书院”就有不解之缘。1976年9月,父亲从广海调回冲蒌任教,第一个落脚点就是这个弥漫书香的地方,这也让我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就读了6年,在这儿度过了悠长且难忘的时光,就算岁月飞逝也时常遥想怀念,仍对里面熟悉每一个角落记忆犹新,恍若令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溅起心灵浪花。</p> <p> 机缘巧合,我之前被台山市电视台《得闲倾下街》节目组邀约来做访谈,再次重走“启新书院”心情百般交集,往日的一幕幕不觉又重现眼前。情不自禁之下,我不由倚在门前斑驳的坚实墙体,抬头望着“启新书院”四个苍劲有力题字,尽情追忆从前在此留下的岁月痕迹。</p> <p> 那天我走进昔日严肃的校务处,站在父亲曾经工作的位置,缅怀他倾注心血教书育人的音容笑貌;接着来看那一口清澈见底的古井,怀恋那时打球饮下用桶打上来的水质特别清甜;然后来到偏处一隅的厨房,遥想每当放学后迫不及待等住领饭的可笑样子;再就登上二楼就读活跃的课室,追忆老师教诲与同学们一起学习情景;最后来到父亲与我曾经居住的宿舍,寻找与当时从教老师共处一室的快乐记忆……这一切虽然变得已经遥远,但是镜头依旧一如昨日乍现。</p> <p class="ql-block"> “启新书院”对我以及在此就读的芊芊学子,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特别情怀,从这走出去的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任何地方,都对在这里度过的时光有美好回忆。而常怀感恩之心的我,犹然记得在此度过的那些平实而温馨的点点滴滴,时至今日我依然充满眷恋并深深挂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