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话南阳之变迁二﹥2020.9.9

沙枣树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身</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50年出生在农村的张云玲,怎么也想不到1970南阳棉纺厂的招工改变了她的前程,从此成为人们向往的城里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她记忆深刻。凭工分挣口粮的那段日子经常吃不饱,加上姊妹多家里生活非常拮据。每月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买柴米面和煤油盐等日常生活用品,尽管很节省由于工资低时常口粮接不上,生活压力经济压力很大。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张云玲,从记事起就感受到饥饿的滋味。那个时候粮食产量很低,好年景的时候家庭人均年分配粮食七八十斤,坏的时候才四五十斤,连一个月的家庭口粮都不够。庄稼基本都是农家肥,化肥大都是进口的买不起也很少。念书的时候又赶上文化大革命,学业被迫中止。</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南阳棉纺厂的招工改变了她的命运,她也是南阳棉纺织行业首批产业工人,还去郑州国棉一厂培训学习过。最初的棉纺厂规模不大,虽然工序齐全,也就二三百人。那时上班很累,两班倒一周夜班一周白班,工资才一二十块钱。经过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多次扩建,南阳棉纺厂最多时高达一万多人,后来连市棉也给兼并了成为南阳首屈一指的纳税大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阳农村普遍种棉花,直到九十年代厂里的原棉大都来自本地。二千年后国家产业调整和农业战略转移,棉花基地主要集中在新疆,后来的原料釆购也都集中在那里。再早只有一座老白河桥,那是上班的必经之路,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破自行车。八十年代末厂里盖单元房,双职工可以分一套较大的,后来上班也近了不用再跑那么远路。两个女儿也可以在厂区学校就近上学,看病有厂区医院,买日常用品有厂区市场非常方便。</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2000年退休以后工资才三百来块钱,赶上国家的好政策退休工资年年上调如今己涨到二千多元。说到南阳这些年的变化,张云玲老人满满的幸福挂在脸上。原来处在远郊的棉纺厂变为主城区的一部分,周边的冉营,赵营,柳林庄,枣林庄等地方由农村农田变为厂区社区小区。由于拆迁改造她的家也搬过几次,直到老伴去逝,才由孔明北路的天骐家园来到小女儿住的中建小区。才来时正赶上老旧小区改造,已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建七局小区旧貌换新颜。道路是新修的,成排的楼房重新外粉,地面有人打扫有车洒水,绿化带修的漂漂亮亮,还建有小花园有石凳石椅供老人休息。老人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家日子过的还行,就是上班忙,她来小女儿这儿是帮她们带孩子。</b></p><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不管怎么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还是很幸福的。像张云玲这样由农民转身为产业工人的人,在改革开放以后有很多很多。身份的改变也带动了生活的改变,这也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上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建国前后出生的那代人,他们虽然文化不高,但是很有思想觉悟,也很能吃苦,同时勤俭持家。他们为新中国的建设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他们老了,我们应该好好善待他们,关爱他们,让他们能够安享晚年,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张云玲老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