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瑶与娘子寨的传奇故事

写手阿敏

<p>  杨文广平闽的故事广泛流传于福建,漳泉台民间更是喜闻乐道。《平闽全传》书中说杨文广派军师李伯瑶带兵入飞鹅山掘坏飞鹅洞,打败金精娘子、杨文广擒杀蓝凤高,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在漳浦县城外飞鹅山飞鹅洞的娘仔寨。而据《漳州府志》所记,娘仔寨在漳浦县南二十里,即现在盘陀镇上洞村娘子寨自然村。</p><p> 据学者研究,宋史中没有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事,而是附会了陈元光征剿蓝凤高的故事。</p><p> 蓝凤高一向不服王法,经常骚扰地方,是岭南一霸。总章元年(669年),蓝凤高连结广东雷万兴、陈谦等,竖起旗号攻城略地,终于惊动了朝廷,派出陈政、陈元光带兵前来征剿。九龙山一战,蓝凤高一伙被打败,躲进了娘子寨。娘子寨地处古绥安县要隘,是进军绥安平乱的必经之处。在蓝凤高的唆使下,唐军遭到娘子寨兵的猛烈抵抗。陈政、陈元光率唐军多次攻寨,无奈这座建在陡峻山头(“鹅头”)上的寨子,城高沟深,沿着护城河岸又垒起了条石砌成的坚固寨墙,寨墙中间只留有两尺来宽的石垒寨门,仅能一人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寨门一闭,寨墙上檑木巨石时常翻滚而下,寨子遇到紧急情况时还能飞鹅腾空。唐军受阻于这小小的寨子之前屡攻不下,急坏了陈政、陈元光。</p><p> 军师许天正(一说张赵胡)登上寨子旁边的高山察看地形,觉得该寨地形险要,只能智取,不可强攻,他对陈政面授机宜:娘子寨是个飞鹅地,只要坏了她的风水,娘子寨就可以攻破。并推荐了李伯瑶担当此事。陈政采纳这一计谋,派李伯瑶扮风水先生进入寨中。</p><p> 李伯瑶长得一表人才、风度翩翩能说会道。很快便俘获了金菁公主的芳心,他告诉金菁公主,娘子寨是飞鹅地,鹅得水乃活,建议在鹅喙的旁边挖口池塘曰“鹅喙饮水”。金菁公主采纳建议,池塘挖成后,寨子更为兴旺,李伯瑶取得了金菁公主的赏识。李伯瑶对金菁公主说,看着你日夜操劳,于心不忍,希望能替你分忧。被感动的金菁公主把一半兵权交给李伯瑶掌管。李伯瑶再次献计,引山沟水进寨,让金菁公主在鹅颔的地方两旁挖沟,破坏飞鹅地的风水。农历八月初一鹅的脖子两旁的水沟挖成。这一天也是李伯瑶与金菁公主成亲的日子。寨子上下都忙于操办喜事,放松了警惕。李伯瑶射出箭书约定唐军当晚二更攻寨。喜庆之日守寨哨兵都参加喜宴,疏于防备。于是唐军攻破寨子,蓝凤高、苗自成、金菁公主乘混乱逃走。</p><p> 现在的娘仔寨还保留着不规则的圆形城墙,周长约300米,墙宽约1.5米,用岩石垒砌、中间填土,寨的东、南、北开有高高的寨门。(现仅存东门、南门遗址的台阶),寨址三面被小溪或水田包围着,西面和梁山相连,是一座略呈三角形的小山,当地人称是鹅穴。东边的台地是鹅头,另一略高于水田的长方形台地(现做为小路)即为鹅嘴。整个娘仔寨就在一个鹅头上,寨后一条狭小的土路就是鹅的脖子,脖子的尽头是一座叫“鹅尾椎”的山,如果站在附近较高的山峰看,这里的地形就是一只停在水田上的鹅。一块卵形的乌黑的大石头为鹅髻,现在还保存在寨中心的民居门前,鹅项的两边都有深沟(其中一边的水沟被扩成池塘),据说就是唐军用计开凿水沟,斩断鹅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二、战功彪炳载青史</p><p class="ql-block"> 《福建通志•唐宦绩篇》载:“李伯瑶,尝任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参军(征闽中营将),征讨南蛮诸寨时,以骄兵之计,智擒贼酋,平36寨,遂奏封司马。又尝凿断鹅头山,平娘子洞诸寨,战功彪炳,封威武辅胜上将军,谥定远将军。唐总章二年,李伯瑶以前部先锋,从陈政入闽。队伍行至九龙江时遇“蛮獠"阻击,两军对峙。伯瑶令部下沿江插柳,佯装不进,以迷惑对方,侍机擒杀其首领,又连平敌寨数十个。鹅头山娘子洞一役,伯瑶智勇双全,功居第一。</p><p class="ql-block"> 建州后,陈元光以伯瑶有干略,上表荐为州司马。晚年病逝于屯军所,葬于火田鹤坑。绍兴二十年(1150年),追封为殿前检点、威武辅胜上将军,配祀威惠庙,俗称“李王公”。 据清康熙《漳州府志》载:“至今漳人祀元光者,必以伯瑶及马仁配,或为专庙祀之。论曰:马仁、伯瑶,同爲开漳名将,佐陈氏父子,宣力效忠,世祀于漳,《记》所谓以劳定国者与!元光疏荐部曲干略,首马仁,伯瑶次之。”</p><p class="ql-block"> 众多的开漳圣王系列庙宇中的设置和题联,都清清楚楚地印证了方志的记述。后漳人立庙祀之,并配祀于开漳圣王庙。诏安南诏镇北门边有李伯瑶祠,龙文郭坑镇篁卿村云英庙,供奉李伯瑶神祇。芗城新桥威惠庙正殿金柱楹联:“立庙二百馀年合之北东三圣庙,从军五十八姓配以马李二将军。”厦门海沧林东(原属海澄县)威惠庙存有三通清碑,碑文首语皆是“我族威惠庙,祀唐开漳圣王暨马、李二将军,创自有宋。”云霄云陵威惠庙,主祀开漳圣王,左右配祀马仁、李伯瑶,左龛匾题“辅顺将军”,楹联为“干略克胜司马职,威灵丕著右鹰扬。”右龛横匾题“辅胜将军”,楹联是“竖柳为营操胜算,断鹅平洞扫妖氛。” 云霄火田村李氏家庙有联曰:“辅国屯军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云霄县威惠庙李伯瑶殿联云:“竖柳为营操胜券,断鹅平洞扫妖氛。”古楼庙李怕瑶殿联日:“辅佐玉钤军,一家父子资襄赞;顺搜金浦志,半壁山河赖转圆。”</p> <p class="ql-block">  三、关于李伯瑶墓地</p><p class="ql-block"> 《福建通志•唐宦绩篇》载,李伯瑶晚年病逝于屯军所,葬于火田鹤坑。唐贞元二年(786年),时任漳州刺史为陈元光曾孙陈谟,漳州州治从漳浦迁龙溪桂林村(今芗城)。开漳各姓氏族群陆续迁入龙溪,环绕郡城聚居。之后,陈元光墓迁入郡城北郊浦南石鼓山。开漳部将的坟墓也随之迁入,并围绕陈元光墓而安置。以陈元光墓为中心,北边两岸分布李伯瑶墓、林孔著墓和许天正墓,南边则有辅顺将军庙和辅胜将军庙分别座落在北溪两岸,守护着主帅陈元光墓。这两座庙是西洋村大庵(参兴宫),主祀辅顺将军马仁,与溪对岸的篁卿云英庙(李伯瑶专庙),一左一右,拱卫着陈元光墓,一如生前出阵,马李二将军在阵前开道,随时护卫主帅。</p><p class="ql-block"> 四、承家衍派永朝宗</p><p class="ql-block"> 李伯瑶传有十三个儿子,分别是:莅汝 蒴汝 莛汝 芾汝 董汝 苼汝 莳汝 著汝 英汝 葉汝 莲汝 苍汝 菁汝。均以军功授团练使,分守八闽大地,其后裔遍布闽粤两省,并远播至台湾和海外。漳州本地聚居在云霄、诏安、龙文、芗城、华安等地。漳州李氏族群,大多认李伯瑶为始祖。</p><p class="ql-block"> 据朝阳区郭坑扶摇《珠山李氏族谱》记录,李伯瑶嫡长一脉传衍世系如下:李伯瑶-莅汝-判家-天祐-知杂-弥高-问-思成-鹗-绛-享伯-荣桂-建忠-可行-伯时-仲儒-怀义。怀义为李伯瑶十七世孙,北宋年间开基扶摇村,后代创建李氏宗祠《瞻依堂》,现李氏族人聚居在扶摇村珠山社。福建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渡东村有一支李氏后裔,这里曾是开漳第一战插柳为营(李伯瑶是此战的最大功臣)的故地,后来李氏子孙便在这里繁衍下来了,这里有李伯瑶的墓及李氏“陇西祖祠”。历年都有台湾李伯瑶后裔到此祭拜祖先。</p><p class="ql-block"> 此处更有李伯瑶后裔李光地的功德碑。(李光地,泉州安溪湖头人。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翰林学士、兵部右侍郎、直隶巡抚,协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元年加赠太子太傅,)。李光地其祖也是出自渡东。李伯瑶的后裔遍布漳台各地,其香火传入台湾,除李氏视为家族保护神外,多配祀于开漳圣王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