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秋风送凉爽,金菊满园香。</p><p><br></p><p>在这个多事之秋的季节里,尽管有病毒的骚扰而导致的诸多不便,我们还是聚集在这里,纪念六九级知青赴农场50周年;纪念各届知青在农场战天斗地;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p><p><br></p><p>这是我们的庆典,这是青春的回忆,这是战友情、农友情、朋友情的绽放和延续。这是我们的青春记忆!</p> <p>2020.9.7日,63名原草滩农场各届知青,云集常宁宫休闲山庄。她们是农三、牧四、加工厂、修造厂、制药厂等单位的各届知青。</p> <p>这些1962年就去了草滩农场的知青们,很多人都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那个梦开始的地方。</p><p>这些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大哥大姐们,早早的就来到常宁宫,就是为了见见昔日的伙伴们。</p> <p>大哥大姐们神清气爽,一点儿也不像近八十岁的人了,还有点儿“童心未泯”啊。</p> <p>老师,您还认识我吗?</p><p>农五队6.9级知青高军,欣喜的看着农场子校的龚老师。</p> <p>相拥,凝噎,眼里满满的关怀、寻觅、肯定、期许,胜过了千言万语。</p><p> —— 李心明 景牧</p> <p>农三队的新老知青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亲热的不得了。</p> <p>当年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我们,是否想到了今天欢聚一堂的美妙时光?</p> <p>我们终于见面了,兴奋、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p> <p>寻寻觅觅 ,那个谁来了吗?</p> <p>牧四队的知青们,身在常宁宫,心仿佛已经穿越到了那个尘土飞扬、牲畜满圈的地方?</p> <p>当年的你,现在的我,找到那个记忆中的人了吗?</p> <p>刘月娥朗诵的一首诗《致我们逝去的青春》,把联谊会推上了高潮。</p><p><br></p><p>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p><p> </p><p>今天,我们欢聚在滈水之滨、常宁宫苑,</p><p>虽然久违的你,两鬓如霜、沧桑满脸。</p><p>可激动的心、诚挚的情、曾经的爱,</p><p>仍若小鹿撞怀、似有万语千言。</p><p><br></p><p>曾记否?五十年前,</p><p>一群天真烂漫、风华正茂的懵懂少年,</p><p>带着憧憬、怀着梦想、拖着一身青涩,</p><p>义无反顾的来到农场、开始了朦胧的斗地战天。</p><p><br></p><p>这里是渭河古道、万倾荒滩,</p><p>极目黄沙覆盖、野草漫卷。</p><p>盛夏,蚊虫叮咬汗如流,</p><p>酷冬,北风刺骨透心寒。</p><p><br></p><p>在这人迹罕至的渭河之畔,</p><p>我们安营扎寨成了农垦新一员。</p><p>进入了漫长的人生苦旅,</p><p>开始了豆蔻年华的磨练。</p><p><br></p><p>在农队,我们稚嫩的肩膀扛上了沉重的铁铲,每天面对黄土背朝天。</p><p>耕耘播种收获忙不完,手挥汗珠甩八瓣。</p><p><br></p><p>在牧队,我们当上了光荣的饲养员,时刻不离鸡舍、鹿圃、貂棚、猪圏。</p><p>没有过人的力气,胆量和不怕脏苦的豪气,面对这些龇牙咧嘴的兽类定会一筹莫展。</p><p><br></p><p>有人分配到建筑队,</p><p>整天与砖瓦水泥为伴。</p><p>盖房建楼架桥搞基建,</p><p>不仅苦累还有难料的危险。</p><p><br></p><p>一天天,一年年,</p><p>矿石在炉火中锤锻。</p><p>乳燕在风雨中翻飞,</p><p>雏鹰在峻岭上盘旋。</p><p><br></p><p>我们在逆境中长大了,</p><p>艰苦使我们日益老练。</p><p>看,当年的姑娘小伙,</p><p>变成了扛大梁的中坚。</p><p><br></p><p>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迷茫,为前途担忧、对现状不安。</p><p>但年轻的心、炙热的情、最终摧毁烦恼,</p><p>让我们克服了一切困难。</p><p><br></p><p>如今一晃五十年,</p><p>所有记忆都时过境迁。</p><p>我们已经老了,</p><p>往事随风成过眼云烟。</p><p>我们不会忘记逝去的年华,</p><p>不会忘记青春奋斗的璀璨。</p><p>我要说:我们不老、还有更好的明天。</p><p>我要祝愿:昔日的战友、同事、伙伴,</p><p>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 <p>老知青樊克秋代表62级发言,语重心长话农场,殷殷之情赞友谊。</p> <p>牧四队的老知青,曾经的牧马人—— 张军效代表农技校学生发言,热烈而深情。</p> <p>李梅代表6.9级知青讲话,寥寥数语,沁润着满满的心酸和回忆。</p><p>蔡月珍代表7.1级知青讲话。</p><p>张和平代表农三队的知青发言。</p> <p>7.1级知青李寇,深情地演唱了一首《我们这一辈》,凄凉而悲壮的旋律仿佛又把大家带回到那个苦乐交融的年代。</p> <p>过去,我们相互关照;现在,我们相互牵挂。这份情谊,来自于那个时代的馈赠—— 友谊。</p> <p>历经磨难,依然神采飞扬。</p> <p>笑靥如花—— 是对生活最好的诠释。</p><p> —— 高军、王改桂</p> <p>农三的知青们自娱自乐,她们以乐观的精神状态,告别苦难,言欢快乐。</p><p> —— 刘月娥 李寇</p> <p>6.9级知青,原农三的拖拉机手孙缠琪,和夫人王竹梅,站在自己耕耘过的土地上。</p> <p>小学、中学的同学,同一天来到农场 。一个大铺睡觉、一个锅里吃饭、一起工作,时光始终把她们连接在一起。</p><p> —— 葛红英、张秀琴</p> <p>“英”飞“彦”舞沐秋风,</p><p>亲密无间话友谊。</p><p> —— 韩彦枝、杨凤英</p> <p>时光“聪聪”过,</p><p>未来可“珍”惜。</p><p> —— 韩聪玲 蔡月珍</p> <p>他们都曾是牧四的知青,自学成才,在人生路上不断努力,不懈追求。</p><p>景牧——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等身。</p><p>贾林生—— 西影厂置景师,成绩斐然。</p> <p>5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p><p>回首往事恍若在昨天。</p><p>相聚短暂,友谊恒久,</p><p>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