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根植于每个人内心深处最宝贵的东西是文化,她不比财帛的诱惑动人,也没有美酒的勾人浓香,但她像一颗种子住在你心里不断发芽成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摘自</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追寻千年古道的风云沧桑文》</span></p><p><br></p> <p> 蓝关古道北起咸阳,早在商周时期已成为通往荆楚便道。秦统一六国后在其便道基础上修缮,成为强秦九大驰道之一。而作为蓝关古道要塞的蓝关,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口,而是由西北至东南延绵18千米峣山山梁上由青泥关、鸡头关(七盘关)、六郎关、筝坡关、蓝关五道关隘组成。</p><p> 上世纪50年代末,因企业需要从蓝桥运往关中稀土,从蒿坪子经石灰窑至薛家村修建了一条运输便道。在相关部门对道路不断修缮拓宽中,形成了这段蓝关古道自驾游便道。</p><p> 如今的自驾游便道绕过了昔日蓝关古道青泥关、火烧寨、坡底村、七盘山、鸡头关、乱石川这段路程。</p><p> 尧山中学优秀教师王文学生前对从坡底村至蒿坪子这段延绵5千米峣山山梁段蓝关古道做过细致考查。上世纪80年代曾屡次带领学生从坡底村徒步登上七盘山山顶,远望碧空如洗,遥想世事沧桑。激动的给学子们讲述着在这条古道上发生过的往昔历史……</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是一条饱经风霜的励志之道:</span></p><p> 王老师依据文献检索,推论出中唐诗人韩愈被贬潮州时,行走至坡底村石门楼至七盘山山顶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作。句中“<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涌蓝关马不前。</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就</span>是韩愈在819年正月十六行至此段蓝关古道,面对积厚白雪挡道,想起自己戴罪远谪前途未卜,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p><p> 时光飞逝,时过境迁。千年后的1934年10月“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和总部首长东渡赤水河,突出重围。面对国民党围剿清杀,主席借古喻今“云横乌蒙家何在,敌拥江关马不前。”</p><p> 两位长途跋涉勇者,相隔千年,在不同时空点面对相近的境遇,发出相同的慨叹,收获相似的结果。</p><p> 韩愈被唐宪宗贬谪潮州,到潮州后恶溪驱鳄、释放奴婢、兴修水利、遵师重教、大力推进中原文化在潮州传播。使潮州蒙昧之地成为人文鼎盛尊师重儒的礼仪之邦。 </p><p> 主席遭到国民党围追堵截,领导红军四渡赤水河、强渡嘉陵江、激战腊子口、转战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建国大业。</p> <p> 战国时期,芈月从郢都北上。曾经过这段蓝关古道远嫁秦惠文王,夫唱妇随为大秦统一中国出谋划策。</p><p> 三国时期,蔡琰由河南杞县经过这段蓝关古道至长安,被匈奴左贤王掠走。开始经历泣血独漂流,含泪人断肠的悲惨生活。</p><p> 两位长途跋涉弱女子,在不同年代经过这段蓝关古道:一位为虎狼秦人称霸天下奠定坚实基础。一位历尽坎坷忍辱负重完成千古名篇《胡笳十八拍》。</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是一条.金戈铁马的古代兵道:</span></p><p> 古代蓝关古道上由这一组五道关隘组成的军事防卫线,是关中政权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发兵东南的第一要塞,东晋桓温、南朝刘裕征关中时分别建有著名的屯兵关城桓公堆和思乡城。</p><p> 唐人杜佑《通典》说:“七盘、十二筝,蓝田之险路。”</p><p> 鸡头关(又名七盘关)是从七盘山下尺泥岭(古代此处每逢雨季泥泞不堪,古人用石条铺垫,现存百米。)至鸡头关山梁3千米范围。七盘山顶有一座“七盘山古庙,”周围地名叫做“营园子。”这里地形开阔适合古代驻兵。站在山顶,远眺蓝田县城尽收眼底,近看坡底村貌一目了然。坡底村东部四岭梁、西部马岭梁,都属于秦岭北麓峣山山系余脉,将村庄环形包围,是一处古代伏击小股流窜兵匪绝佳天然地形。</p><p> 这一天然设伏地形在绵延500千米秦岭北麓绝无仅有。 </p><p> 从“七盘山古庙”向南至鸡头关,距离不足2千米,在这段蜿蜒盘旋峣山山梁蓝关古道上:</p><p> 汉高祖刘邦引军“设疑兵、绕峣关、逾篑山。”</p><p> 据《续修蓝田县志》:李自成兵败潼关后经此退入商洛山麻街岭鼎龙寨聚兵整军。 以图东山再起。</p><p> 光武帝刘秀经此领兵剿灭王莽,至今此处还流传着鸡头关以南没有蝎子的美丽传说……历史上出入蓝关古道的大小战事不下50次。</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是一条太平盛世的高速官道:</span></p><p>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封建诸侯争霸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大秦帝国。制定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改革创新制度。</p><p> 秦始皇大兴天下驰道,蓝关古道也被列为大秦修建九大驰道之一,这条中华大地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由此拓宽,直通东南,秦始皇五次出巡两次经过这段道路。</p><p> 汉文帝二年、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全免田租。采取“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也是由蓝关古道快马传播东南各地。文景年间湖广、襄阳的鱼米漕运,赈灾物资等从东南各地直接水运到丹江渡口,再经蓝关古道转运帝都长安。</p><p> 源源不断的东南各地物资为“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征伐匈奴提供了有力的后方供给资源。</p><p>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从谏如流,完善科举制度。消息从长安传到东南各地,有识之士长途跋涉经蓝关古道进入长安殿试,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取得了“贞观之治”理想局面,为后期“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华文化和传统农业推向鼎盛时期。</p><p> 从“文景之治”到“汉武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中华大地上这两次规模空前、影响世界的太平盛世,蓝关古道在人力调配及物资供应等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这是一条传承文化的历史古道:</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段从坡底村至蓝桥绵延起伏的山梁蓝关古道,唐朝皮日休曾在《蓝关铭》中这样描写:</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天辅唐业,地造唐关。</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千岩作锁,万障为栓。</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难图其形,莫状其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双扉未开,天地如斗。</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轧然昼启,人流入济。</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似画秦图,铺于马底。</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崄不可侵,惟王之心。</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矧夫兹关,独可规临。</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陆畅在此留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七盘九折难行处,尽是龚黄界外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李商隐在此留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杜甫在此留下:</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此外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张九龄等大家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篇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王维从蓝关进入辋川隐居山林十四年,所做《辋川集》留下诗词20首。也成就了山水画史的真迹《辋川图》。从此中国画史上留下了可寻的踪迹,从北宋年间至元、明、清末,王维笔墨不断为后人传临摹仿。</span></p> <p> 王文学老师说:他幼时曾在冬季佛晓偶尔站在张寨山梁,远望七盘山,看到南来北往客商打着灯笼火把赶路,从七盘山顶至七盘山下形成一条蜿蜒游动的火龙,蔚为壮观。</p><p> 如今寻踪蓝关古道遗迹的游人,常常能从坡底村70岁以上老者口中了解到,当年他们所经历过坡底村客商来往川流不息的盛景。这些老者也习惯的把坡底村称呼为“坡底街。”</p><p> 2020年7月19日,一行由10辆车组成寻踪蓝关古道团队共计38人,从薛家村行至蒿坪子垭口。现任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并兼《蓝田文化研究》主编张效东先生站在此处,手指坡底村至蒿坪子这段蜿蜒盘旋在峣山山梁的羊肠小道,激动的给众人讲解:</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这条埋在蒿草丛中的小路才是真正的蓝关古道。</span></p><p> 这条路选址设计者在古代绝对是高级工程师,原因有三:一、此段道路在秦岭北麓峣山腰部是最低一段山梁,道路选择西南山梁,避开秦岭北麓寒冬积雪。距离比从更西的薛家村取道省时省力,至少节约半天里程;二、道路两边都是大沟,路基沿鼻梁状山坡盘桓修建,可避免水毁之患,这些在筑护路能力低下的古代特别有意义;三、从山形坡势观察,除七盘山一段较为陡峭。大多数山梁路基平缓辟成车道是绝佳选择。</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段蜿蜒盘旋峣山山梁18千米蓝关古道,目前发现古人在此筑路时留下摩崖石刻七处,仅蓝关街办坡底村山梁段6千米辖区内发现摩崖石刻五处,三处字迹清晰,两处难以辨认。千年来古人将这条道路上踩踏如鹅卵光滑巨石随处可见、用钢钎筑路留下的印记斑斑。沿途饮马石槽、狗王庙、独尊石等遗迹至今尚存。</p><p class="ql-block"> 千年兴衰多少事,五关相连古道移。这段从坡底村至蒿坪子盘旋在峣山山梁上5千米蓝关古道,历史上行驶路线变更5次,每次路线变更都是为了躲避秦岭北麓寒冬积雪,使客商行驶路线更短、更佳、更合理。</p> <p> 这段凭借她厚重历史远近闻名的蓝关古道,以她独特魅力吸引着大量前来寻踪古文化遗迹,追寻历史真相的人们。</p><p> 泾阳县农牧局书记陈顺利,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书法家、联合国宪章唯一汉字书写人段长民,西北大学教授、中国易学院院长费秉勋,陕西国画院院长、国家高级美术师范桦等近年来都亲临此地,追寻千年历史遗迹、凭吊蓝关古道往昔。</p><p> </p><p><br></p> <p> 这段饱经风霜、历经世事的蓝关古道躺在秦岭北麓荒草中,静看世事风云变幻,任凭荆棘无情蚕食,期待怀古求实勇士揭开她神秘面纱。</p><p> 张效东,1944年出生, 学识渊博平易近人,蓝田县教科局退休干部,著有《历代蓝田诗选析》、《蓝田文化教研资料汇编》、《蓝田地域文化》……被评为“2018年度陕西爱故乡人物”中央电视台摄制有关他研究三部蓝田文化事迹记录片。他与著名学者郦波、蒙曼搭档拍摄的另两部也即将播出。央视《蓝田白鹿魂》记录片评价他是“蓝田最有学问最严谨的先生。”</p><p> 张先生带领他的团队近年来屡次进入这片蓝关古道区域,探寻古文化遗迹,传播古文化历史,这群传承千年文化的开拓者。为揭开蓝关古道内涵真谛,他们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追寻先辈足迹,唤醒深度文化……</p><p> </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们常说:一手牵着黄河,一手牵着长江的秦岭是中国的龙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手牵着蓝峪,一手牵着辋峪的峣岭,是蓝田地域文化的精旑所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张效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