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祭品

杜永红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颂·丝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p><p><br></p><p> 《丝衣》中提及的鼐、鼎、鼒,是分别盛放牛、羊、猪三牲的祭器。“鼐”,鼎之绝大者。鼎比鼐稍小。鼒又比鼎小。不同的祭器盛放不同的“牺牲”。《丝衣》中言及的“三牲”是用来祭祖的。</p><p><br></p><p> 了解祭品文化,对阅读古诗文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读《曹刿论战》中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一句,如果了解祭品文化,就会理解得很透彻。“牺牲”指的是祭祀时成年男子献上的牛、羊、猪(即三牲)。鲁庄公之所以不敢虚报祭品,那是因为“三牲”是用来祭祖的。鲁庄公怎么能、怎么敢欺骗祖先呢?</p><p><br></p><p> 祭祖的目的就是祈福。假如连祭品都无法依礼如实供奉,那还不得把先祖气活转来。先祖气活过来,别说赐福了,恐怕会把不肖子孙带走。在那个人人迷信的时代,这可不是闹着玩的!</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颂•潜》</p><p><br></p><p> 猗与漆沮(jǔ),潜有多鱼:有鳣(zhān)有鲔(wěi),鲦(tiáo)鲿(cháng)鰋(yǎn)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p><p><br></p><p> 《潜》提到的祭品很特别。古籍中关于以三牲祭祖的记载特别多,但关于用“鱼”祭祖的记载较少。</p><p><br></p><p> 为什么说《潜》是一首祭祖诗呢?依据就是“漆沮”二字。“漆沮”指的是漆水和沮水。《史记•周本纪》记载:“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矣。周道之兴自此始。”这段记述告诉我们:漆、沮二水是周部落发展壮大的源头。</p><p><br></p><p> 那么周部族怎么迁徙到漆、沮水畔的?这得归功于公刘。当年,公刘带领着周部族找到了这片水草丰美的土地。从此,周族开始兴起。</p><p><br></p><p> 据此,我断定《潜》是一首祭祀先祖公刘的诗。</p><p><br></p><p> 那为何不用三牲祭祀公刘,而用鱼祭祀呢?我个人觉得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p><p><br></p><p> 一是那时的鱼是比三牲更为珍贵的美味。《孟子•告子上》中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鱼与熊掌都是难得的食材。鱼虽比不上熊掌之珍贵,但孟子能拿鱼与熊掌作比较,足见出鱼亦是难得的佳肴。</p><p><br></p><p> 由战国回溯到原始部族的时代,可想而知,鱼是多么的珍贵。所以,周部族人用鱼来祭祀先祖公刘。</p><p><br></p><p> 当然,反过来,了解了《潜》中的祭鱼,对于解读《孟子•告子上》中鱼熊类比生义句大有裨益。</p><p><br></p><p> 二是鱼比三牲易得。公刘带领周部族迁徙到了漆、沮之畔。漆沮二水鱼类丰富:“有鳣有鲔,鲦鲿鰋鲤。”“鳣”,大鲤鱼;“鲔”,鲟鱼;“鲦”,白条鱼;“鲿”,黄颊鱼;“鰋”,鲇鱼。真是:品种多样,大小不一,颜色各异。既然鱼多类又全,周部族人自然而然就以鱼取代了“三牲”来祭祖。</p><p><br></p><p> 三是教会族人养鱼,这可能是公刘为周部族做的最大贡献。这首诗的诗题为“潜”。诗一开头就说:“猗与漆沮,潜有多鱼。”“猗与”是表达赞美的词。也就是说,周部族人通过赞美水草丰美鲜鱼多的漆沮来讴歌先祖公刘。</p><p><br></p><p> 此句中的“潜”字特别重要,它的意思是:放在水中供鱼栖息的柴堆。我看到这个注释,吓了一大跳。难不成那个时候周部族已经学会了养鱼?难不成养鱼技术始于公刘?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公刘教会了族人养鱼。从此,“鱼”摆上了生活在漆沮之畔的周部族人的餐桌。所以,周部族人用鱼祭祀先祖公刘,以此来缅怀先祖公刘的功绩。</p><p><br></p><p> 由此,我大胆推测:周部族人祭祀先祖后稷的祭品中肯定会有“稷”。后稷,名弃,也就是说他是个弃婴。为什么又叫后稷?因为他发现了“稷”(一说是黍,也就是黄米;一说是粟,也就是谷子)这种农作物。“稷”的广泛种植,是后稷为周部族做出的最大贡献,所以周民称之为“后稷”。</p><p><br></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牺牲玉帛鱼与酒,黍稷菽麦蘋与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祀不同供品异,后稷公刘农渔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