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该团前身是1942年11月以新四军第3师第10旅29团第3营、泗沭独立团、宿迁独立团合编的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第2支队,是有红军基础的老部队。</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45年3月,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独立旅第1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45年11月,改称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师独立旅第1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独立旅第1团;同年9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第6师第16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第6师第16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48年1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第117师第349团。解放战争时期,该团参加了三下江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辽沈、平津、 广西战役等战役,涌现出我军著名的战斗英雄黄达宣,同时也是带领第349团1连荣获过七面荣誉锦旗的模范连长。非常有意思的是,1983年黄达宣担任第39军副军长,当他去迎接新上任的军长时,发现军长居然是自己35年前在沈阳俘虏的前国军小兵,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徐惠滋上将。</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ackground-color: rgb(239, 239, 239); font-size: 20px;"><img src="//:0"></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横城反击战要图</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50年10月,该团随所在军、师入朝参战,参加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横城反击战中,第117师349团一夜迂回76华里,提前30分钟穿插至鹤谷里,占据有利地形,断敌退路并阻击横城出击之敌。在劣势装备下与敌殊死搏斗,靠血肉之躯和爆破筒对抗坦克,击退数倍于己的敌军多次进攻,牢牢守住了鹤谷里桥头阵地。由于第117师349团的英勇奋战,第117师最终取得毙伤敌850余人,俘敌2500余人,其中美军800余人的辉煌胜利,创造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一个师在一次战斗中俘敌最多的战例,受到联司、联政的通令嘉奖。1951年2月,因战功卓著、任务完成出色,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授予第39军第117师第349团【甲等功臣团】荣誉称号。</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85年9月,该团改编为陆军第39集团军步兵第117师第349团。</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89年6月,第349团执行特种警备团编制。</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1996年10月,“甲等功臣团”改编为武警机动第117师第349团。</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39军真是一支英勇善战的王牌部队,其中以115师343团(红军团),116师347团(红军团),117师349团(百战百胜团)最有名。</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关于三师九旅与四师十旅对调的原因:</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九四零年五月,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新第二旅)南下,同年七月,在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四、五、六旅);同年八月,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二、四旅七团)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四师(十、十一、十二旅)彭雪峰为师长兼政委;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三师(七、八、九旅)黄克诚为师长兼政委。四一年九月,第十旅调归第三师建制,第三师第九旅改归第四师建制,原旅、团番号不变。</b></p><p><b style="font-size: 20px;">新四军3师是由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南下部队改编而成的,而新四军4师则是以彭雪枫的新四军六支队为基础而组建的。</b></p><p><b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加强彭部的战斗力,黄克诚部在南下时将其344旅留在彭部(这就是后来的新四军4师10旅),作为交换将彭部的一部分改隶黄部(这就是后来的新四军3师9旅)。</b></p><p><b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由于彭雪枫的失误,彭部在津浦路西遭受国民党军的袭击,损失重大,与日军作战也遭失利,10旅仅剩2个团共4个营,战斗力丧失大半为此黄克诚提出将9旅改隶回4师,将10旅换回。</b></p><p><b style="font-size: 20px;">黄克诚此举显得风格高尚,但也可以解释为对这支老红军部队的保护。</b></p><p><b style="font-size: 20px;">黄大将军中孺将,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坦诚无私,坚持原则,团结同志,带出的部队个个都是王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