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41]——秋阳下千尺索面白如雪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温州索面</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白露过后,秋阳杲杲。朝阳透过薄薄的云层,丝丝缕缕地铺洒大地,温州山区的农户们似乎听到了秋天的召唤,家家户户扛出插满面筷的木架,依次用巧劲拉扯,原先手指般粗的面条顷刻变成精细均匀的一根根丝面,“万千银丝”迎风荡漾,汇成一幅壮丽奇妙的山村风情画。<div><br></div> 舌尖美味是每一座城市的记忆。是传统的糯米饭、细腻绵软的猪油糕?还是酥松脆甜的灯盏果?要说温州人的心头好,就是带有一丝丝咸味的索面。<div><br></div> 索面,在温州地区已经流传了300多年。瓯越山水的一片柔情,似乎都已融化在那一碗香喷喷的索面之中。 在青石流溪的古村街巷,秋阳下千尺索面白如雪。 或许就在挑灯苦读的那一个夜晚,母亲开灶火煮就的一碗热气腾腾的索面,成为一生的回味。<div><br></div> 索面作为一种带盐的挂面,起源于中国汉代的索饼,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面条古称汤饼。《缃素杂记·汤饼》:“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汤饼又叫“托”,其意是一手托着面,一手往锅里撕片。到了唐代,直接用刀切,故此时汤饼又名为“不托”。宋代称面条为“索饼”、“索面”、“湿面”。<div><br></div> 索面是浙南特产,传承悠久,深含传统民情风俗的内涵。索面的制作工序比较复杂,生产过程中常会按季节温度湿度变化加盐和面,当发酵到一定程度后,便索成粗条挂杖,然后插杖上架,由人工拉成细丝晾晒,待干到一定程度则再成绞堆放在竹匾内进行包装。<div><br></div> 索面是纯手工制作,历经和面、发面、揉坯、盘面、开面、拉面、晒面、收面等十几道工序,一帘面的制作要历经十几个小时。索面的制作过程,仅仅是一种手艺,还有匠心。<div><br></div> 一般在凌晨3时许开始和面,十斤的面粉在夏天放八两的盐,冬天放四两,因为夏天潮热,盐少了韧度不够,面会断;本地的面粉因为颗粒不够细要多一两,外地面粉相对要少一两。<div><br></div> 发面就是是发酵,也叫醒面。面团看似像一块顽石,憨实不言,寂静不动,其实内里风云变幻,为另一个世界。生命的韧度从此工始。醒好的面团才能成为面的基底。做索面一环扣一环,步步紧跟,是时间的产物。面“醒”得时间过短,没醒透,就生脆,面线拉不出来,而时间过长,面团滑湿得拉不成线。这个等候的过程,大约需要1小时。<div><br></div> 揉坯全凭经验,在案板上轻撒一层番薯丝粉,将发好的面团分二次在案板上用面杖压成厚约3cm的面饼,用刀从外向内呈螺旋状切开,用双手在案板上搓成直径约2cm的圆条,螺旋状一层层盘到盂头内,再发约一小时,再次将其搓成约笔管粗,要求粗细均匀,盘至另一个盂头内,继续发面。搓面时案板上和盂头内都要轻撒少量番薯丝粉,防止面条粘连。揉坯犹如植物在长根系,把一大坨的面饼拉扯成长长的线。满满的一盆面线,像蛇一样的藏头藏尾盘踞着,即使是沉睡了,其实性情脾气也是乾坤内藏。<div><br></div> 盘面也叫上架。将两根面竹插在L形小面架上端小孔中,间距约15cm,将盂头内发好的面按8状均匀地绕到面竹上,面竹绕满(头上空约4cm)后扯断,面竹一上一下放到小面柜内,盖上面席继续发面,再均匀地用力将面轻轻拉长,转放到大面柜中,盖好面席。<div><br></div> 手掌与手指间力度的掌控,就是盘面的功夫。太用力,面线拉得太细容易断裂,后者无法拉成像细纱一样的面线;不用力面线太粗,以后也成不了面线;用力不均匀,面线粗细不均,直接影响索面的质量。 拉面同样靠的是手上功夫。将面柜内发好的面拿到晒场,将一条面竹插到面架上方小孔中,双手拿着另一条面竹两端,轻轻用力向下抻面,使面变细变长。双手分拿两根一端削尖的面箸将面轻轻分开,不使粘连;待面稍干,再手拿下端面竹轻轻将面抻长,插到斜下方孔中,面又稍干,再将面抻长,将下端面竹插到面架上方相邻孔中,使面呈U形下垂,此时面已细如棉纱。<div><br></div> 索面晾晒全靠阳光与清风的眷顾,至基本干燥时,收下放到案板上,用手将面摘下,盘成8字形,每绞约重三两半,一绞一绞顺序放于铺有塑料薄膜的面箩里,盖好薄膜防潮,等待顾客或商贩上门购买。此时索面尚含少许水分,顾客须将面摊开晒至干透,用防潮之物包好,以防霉变,方可久贮。<div><br></div> 索面制作靠天吃饭,雨天是不能做索面的,一个干爽晴朗有微风的天气是农户的企盼。一帘一帘的面,挂晒在农家道坦里,细碎的阳光洒进来,犹如千条万条挂下的丝绦,既是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也是农家喜获丰收的象征。(谢谢浏览)<br><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