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阆中古城,览广元胜景

穷游老憨

旅行是激情与快乐的结合,有激情的人会喜欢旅游,爱旅游的人会享受快乐!愿亲们与我一起满怀激情,快乐旅行,饱览胜景,享受过程! 本篇是携家人3日自驾1500公里的旅行游记。旅行路线为“西安-阆中古城-剑门关-昭化古城-皇泽寺-西安”。下面,请亲们随我一起踏上旅程吧! 第一天清晨,我们驾车离开西安直奔阆中古城。中午到达古城后,没有直接进入古城,而是先到翠屏山奎星楼观赏了古城全景后方进入古城区游览。原计划当晚住古城并赏夜景的,没想到古城的宾馆早已被游人提前订满,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住宿地方。好在我们用半天时间就游完了古城的主要街区和景点,于天黑前匆匆离开古城赶至40公里外的苍溪县城,方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看来行前功课还是没有做到位啊。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缘、嘉陵江中游,周朝时为巴国别都,公元前314年置县,迄今已有2300多年 。历代均在此设立郡、州、府、道治所,并一直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风水、科举为主的天文、三国、宗教等文化在阆中衍生繁荣,和谐发展。 阆中古城,生态幽雅,风光绮丽,融山、水、城为一体,灿烂的历史人文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古城之一(另三处为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被誉为风水古城。现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仅地面文物就有200余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阆中古城在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岭南庭院建筑于一体,独具特色,具有明代的疏朗淡雅风韵,又有清代精美繁复的特色,展现的是古、雅、幽、精的韵味。古城内老街交错,古巷纵横,有90多条,其中的20多条街巷乃保留有唐宋时的建筑风格,乃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 阆中古城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天造地设,风景优美,素有“阆苑仙境”和“巴国蜀国要冲”之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还有苏轼、陆游等也在此留下诸多佳句。阆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韵味横溢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灿若群星的众多文物遗迹,构成了阆中古城在发展旅游中的独特优势。 奎星楼,位于锦屏山景区东侧,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又名魁星楼。嘉庆十三年(1808)拆迁城中建中天楼,光绪十四年(1888),在其遗址上重建。“文化大革命”中拆毁,1988年再建。该楼高36米,为4层琉璃瓦高楼,配置四合院落,雄伟壮丽。登临环望,云山四合,脚下碧流行舟,波光照影,“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之美景尽收眼底。 来到阆中古城东边的入口,是一座高大的状元坊。这座状元坊是为阆中四状元而建的,其中尹枢、尹极是唐朝的兄弟状元,陈尧叟、陈尧咨是宋朝的兄弟状元。像阆中这样出兄弟状元的县市,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这里曾出过4名状元、116名进士、402名举人,享有“蜀之人物,惟阆为盛,科名之盛,甲于天下”的美誉。状元坊为古城标志性建筑。 状元街北口,有一谓之“状元府第”的大院。如今这里被评为“南充最美十大院落”之一,这就是尹枢的住宅。史载,唐德宗贞元七年(公元791年),尹枢考取辛未科状元及第,时已年逾七十。尹极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也考取癸巳科状元。尹枢、尹极兄弟俩在二十二年中先后中状元,时人称“梧桐双凤”。尹枢考中状元后,因年龄过大而无缘官场。朝廷感念其刻苦精神,拨款为其修建府第,取名“状元府第”,沿袭至今。 在阆中古城的上百条大街小巷中,状元街长仅130米、宽不到5米,无论长宽或规模,都排不上名次,但却因街名冠以“状元”二字而名扬古今,令人遐想无限。“状元街”的得名,是来源于阆中历史上的一对兄弟状元尹枢和尹极。 阆中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川状元之乡,近年来十分重视“状元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宣传。在阆中古城修复了状元阁、状元府邸,在城内古城区的状元街上,投资一百多万元新建一座富丽堂皇气势宏伟的状元坊,高二十余米,宽十多米,两边的横梁上有尹枢、尹极和陈尧叟、陈尧咨两对兄弟状元姓名的金色大字。状元坊成了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外地游人过此,常常驻足观看,摄影留念。 中天楼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三层明清建筑风格的木质高楼,位于阆中古城的双栅子街、北街、西街和武庙街的交汇处,又名四排楼,阆苑十二楼之一。中天楼始建于唐朝,毁于民国,2006年重建,楼高20.5米,共三层,楼门四通,宏伟壮丽,气势夺人,与古城风貌协调统一,从古城四个方向均可饱览她的丽姿。登上楼顶,视野开阔,古城的风水格局尽收眼底,是阆中古城的风水坐标和穴位所在,古城的街道就是以它为轴心的,呈“天心十道”向四面八方次第展开,因此也将之称为“阆中风水第一楼”。 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阆中古城西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祠内有众多历代名人碑刻匾联,陈列有武后铜钟等1000余件历史文物,展示了阆中几千年厚重的文化积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飞为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刘备攻取四川后,封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并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在镇守阆中7年间,张飞保境安民,发展农桑。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张飞被属下张达、范强所害,谥为桓侯,葬于阆中。张飞遇害后人们敬其忠勇,为他筑冢建祠,以示纪念,从初建时算起汉桓侯祠已有1700多年历史。 据史料记载,张飞死后即建起桓侯祠,虽历遭兵火毁坏,但累毁累建。现在的桓侯祠为明清时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古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规模恢宏,建造精美,由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东西厢房、大殿、后殿、墓亭、墓冢组成,建筑面积达2200平方米,为三国文化的一大胜迹。 文庙即孔庙,是供奉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阆中文庙位于古城的西北角,东起北街,西靠铁武显街,北接火药局街,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阆中文庙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建于清代。目前,大成殿主体构架基本完好,现存照壁长约30米、高约6米,墙厚约90厘米,全部由大青砖构筑,保存完好。 来到文庙,进门处是“棂星门”牌坊。棂星为二十八星宿之一,传说孔圣人就是棂星下凡教化众人的。棂星也叫文曲星,附会上天之神,这是文庙的历来做法。 过了棂星门,再向里走有大成门和大成殿。与棂星门的建筑风格相同,都是红墙黄瓦,雕梁画栋,十分华丽,很有皇家气派。 阆中文庙旧址位于城北郊,明崇祯年间迁东门外,清咸丰元年(1850年)迁至现址。后屡有损毁,基址、照壁和大成殿幸存。现文庙于2013年全面修复峻工,其建筑体现了文庙定型规制模式,并具阆中地域特色,是崇仰和传承儒家文化的圣殿。阆中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出过多位状元,所以这里的文庙香火很盛。 阆中贡院,又称川北道贡院、四川贡院,是科举时代仕子应试的考场,因此也称“考棚”。贡院就是封建社会为皇帝选拔人才的地方,只有用于省考和国家礼部考试的场所才能称为贡院。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分科考试选拔文武官员后备人才的一钟制度。明清时,阆中代行四川临时省会17年,在这里共举行乡试四科。省会迁徙后,阆中贡院考棚又作县试、府试场所至废除科举制度。 阆中贡院主要由大门、考棚、致公堂、明远楼等建筑组成的四合庭院建筑,是研究我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阆中贡院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考试时按天、地、玄、黄……编号,每间号房有进出小门一道。与大门相对的正厅是一楼一底的殿堂,是考官唱名、发卷、监考的地方。 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两边栏杆连带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点,廊道两旁的木栏上带有飞仙椅。斋舍为一楼一底四合院,楼下庭院纵贯走向,显得协调、肃穆。 据说古代考生参加科举考试可不轻松,考生要经过搜身等程序,再拜见主考大人,监考的官员宣布考场纪律后,考生按照号牌进入考舍。考舍其实比牢房好不了多少,被隔成若干个小格子,就成了考室。每间考室仅可容身,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墙头有小窗一扇,房顶置亮瓦和气孔。考生们要在考舍中经过三天两夜的漫长考试,吃喝拉撒全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三天两夜!我们的先人在这样的环境里经历了身心的考验,不论是考中状元、进士、举人,还是一无所获,他们都是成功者,他们的每一位都值得我们尊敬和景仰。 阆中贡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科举博物馆。如今已成为阆中古城的热门景点之一,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尤其是每年高考之后的暑假期间,更是广大莘莘学子游学的首选之地。 第二天早上,我们离开苍溪县城来到剑门关风景区游览。剑门关风景区,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之一,中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四川省地质公园,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剑门关,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是我国最著名的天然关隘之一,以雄、险、幽、秀、奇著名,享有“天下雄关” 、“天下第一关”、“蜀之门户”之美誉。李白《蜀道难》中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表述剑门的天险。 剑门关风景区由剑门关、翠云廊两个紧邻景区组成,总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6平方公里,有观赏景点(区)300余个,主要景点有剑门关、剑阁道、七十二峰、小剑山、姜公祠、姜维墓、邓艾墓、钟会故垒、金牛道、后关门、石笋峰、梁山寺、雷霆峡、翠屏峰、仙峰观、古剑溪桥、志公寺、鸟道、玻璃景观平台等,是四川大九寨环线的重要节点和蜀道三国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的支撑中心,集蜀道文化、三国文化、战争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 “剑阁”牌坊,是按照明清时期川北的建筑风格,以当地的青石镶嵌而成的。因剑门关是兵家必争之军事重镇,历代在此捐躯者甚多。有高僧点化道“此地戾气太重,需以佛法镇之”。故在牌坊顶上的屋脊中央没有采取贯用的“宝顶”为装饰,而是以佛家的“七级浮屠”来威镇下边的“剑阁”二字。 剑门关关楼,历代官府多次在剑门关关隘修建关楼,均毁于战火。明时又重新建造,清时几经修复,1935年修建川陕公路时被拆毁。1992年重修后又被2008年“5.12”特大地震损坏。现关楼为2009年在清代关楼原址上仿照明代关楼重新修建的,宽18.3米、高19.61米、深17.7米,全木结构,气势恢宏。 平襄侯祠,又称姜维祠、伯约庙、姜公祠、钵盂寺。姜维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分前后两院,前院塑刘关张坐像,名武圣宫,后院正殿塑姜维坐像,名忠勤祠。平襄侯祠的主题是:展现出“但有远志,不在当归”的精神,激励后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艰苦奋斗,矢志不渝。 平襄侯祠的前身叫钵盂寺,原本是一处佛家庙宇。因其庙前有一块巨石状如僧人化斋所用的钵盂覆在地上,故名之。现在的平襄侯祠是2009年在钵盂寺旧址上重建的,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包括姜维殿、授略堂和姜维墓。 姜维墓,位于授略堂后。据说姜维墓有很多座,孰真孰假一直存在争议,这座姜维墓是广元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不知是真是假。因为在四川芦山县、汶川县、江油县及甘肃天水市都有姜维墓。 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馆,是为纪念1935年红军血战剑门关而建立。剑门关属川陕革命老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打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之说。1935年4月2日,红四方面军一举攻克川北军事要塞剑门关,瓦解了敌军防线,取得了辉煌战绩。剑阁县红军文物丰富,红军血战剑门关时留下的战壕、红军石刻标语等遗存,保护完好。为进一步弘扬、传承红军精神,挖掘红色文化,剑阁县于2008年7月启动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纪念馆建设,2009年12月22日落成对外开放。2016年12月,该纪念馆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br><br> 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与纪念馆同时落成。纪念碑造型呈四面体,碑高19.35米,碑座高4.2米;主碑正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的题词“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题词下方有一组形象逼真、士气高昂的红军战士主雕铜像;碑座四周嵌有红军来剑门山区的主要战斗、政权建设等八面浮雕。在八面浮雕下,刻有为创建剑阁苏区、牺牲疆场的红军英烈1200多人的名字。 天梯峡,又称“后关门”、“银牛峡”,几乎横贯剑门关景区中部。李白诗云:“天梯石栈相钩连”,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有诗感叹:“剑阁天梯万里寒”。天梯峡峡谷幽深,风景秀丽,游人可以顺着栈道从姜维城到梁山。 天梯峡栈道从峡谷底呈“之”字形在绝壁上向上延伸,全长900米,高200米,道宽1.8米,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人行道板、梯步、栏杆及立柱均为木结构,两边绝壁上空以滑索贯通,谷底索桥相连。 一线天,是由两块相靠的石头,在底部形成一条可容一人通过的缝隙,盘旋而上,险峻难行,从中通过,让人走的惊心动魄。 石笋峰,地处剑门关绝壁中部。一块巨大的石头,金鸡独立于悬崖峭壁边,像一根刚出林的竹笋,又形如男性生殖器。当地人根据其自然长成的形状也称其为竹笋峰。 石笋峰是剑门雄关大型奇石中最大、最壮观、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高达数十丈,通体不长一草一木,在它的尖顶上,却生长着一丛茂盛的灌木,因此石笋峰又像一名怒发冲冠的卫士日夜守护着剑门雄关。 悬空玻璃景观平台,位于景区的最高点大剑山主峰上,该平台建成面高程为1163.8米,悬挑部分采用钢结构。其钢结构的钢梁采用两种“工”字叠加组成。主景观平台悬空跨25米,平台面层采用高强多层叠合玻璃铺面。玻璃厚度约6厘米,平台距崖底高约150米。悬挑长度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br> 游客行走在悬空玻璃景观平台上,可高空俯瞰体验剑门关景区的雄、奇、险、秀,让人流连忘返。 <div>  梁山寺,在大剑山绝顶,位于海拔1180米的剑门七十二峰的桃花峰与逍遥峰之间的舍身崖上。梁山传为梁武帝修真之地,因此山上建有古刹梁山寺和梁武帝祠。梁山寺始建于唐,经过历代修葺,清时扩建为两进四合院,建筑面积947平方米。寺院坐北朝南,除大雄宝殿外,还有观音殿、藏经楼和僧房、斋堂、茶堂等。</div> 游完剑门关景区已到中午时分,正是吃午饭的时间。早闻“剑门豆腐”历史悠久,始于三国,渊源流长,素有“剑门天下险”“雄关豆腐绝”的美誉。这么好的品尝机会岂可错过?当饱尝过六道剑门豆腐菜品后,我们虽然肚饱腰圆,但仍意犹未尽。实话说,“剑门豆腐”是真的好吃!亲们若有机会至此,建议驻足品尝,切莫错过。 吃过午餐,我们便离开剑门关,驱车35公里来到昭化古城游览。昭化古城位于广元市昭化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原名益昌县,后改为昭化县。现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是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和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获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古城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古遗址、遗迹众多,大量的三国古遗址诸如古驿道、葭萌古关、费祎墓、武侯祠、费敬侯祠、战胜坝、天雄关、牛头山、姜维井、桔柏古渡、关索城、鲍三娘墓等国家、省、市级保护文物,风貌依旧,保存完整,实属全国少有。汉代的古城墙和明清时期的古城门、八卦井、龙门书院等古建筑保存完整。 昭化古城,一座中国建制的活化石之城。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244年连续建县史,是中国古代最早推行郡县制管理的县治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县城城邑和保存最好的唯一 一座三国古城,是名符其实的“巴蜀第一县”。同时,昭化古城由奴隶制时期的苴侯国都邑到秦汉、三国时蜀汉的重要郡县,到唐、宋、元、明、清川蜀古驿道上的重要郡县,再到民国、新中国的昭化县,1953年至今改为昭化镇,在同一地方完整经历了中国地方政权不断的建置历史,全国甚为罕见。 古城建筑群布局合理,现存的四条大街,五条小巷均用当地青砂石板按三横两纵、中间高两侧低的瓦背风格随坡就势而成,且街巷之间“丁”字相连,具有“道路交错相通,城门不相对”的军事防御特色。古城大街小巷均有着良好空间格局和亲切宜人的尺度。古街两侧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多为穿逗木结构、小青瓦、古朴的川北风味民居。 昭化古城景区不仅以历史文物丰富而著称,而且以古城景区风景奇特秀丽而著称。白龙江、嘉陵江在此交汇,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为5公里,面积为20平方公里的天然山水太极图,古城位于山水太极阳眼之处,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极”自然奇观之美誉。牛头山,云台山, 悬崖绝壁,刀削斧劈,犹如一擎天石拄,耸立于天地之间。周边既无大城市之喧闹,又无工业废水、废气之污染,是游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最佳场所。 贞节牌坊,为清道光皇帝亲批为昭化的贞节女子吴梅氏建立的石牌坊,现为复建。据碑文记述,吴梅氏三十二岁时丈夫身患重病,临终嘱咐她再嫁,她坚守贞节,曾用铁锥刺破自己的颈部抗拒了男人对她的非礼。她恭谨孝顺父母,赡养双亲,辛勤抚育儿子成才,活到古稀高龄。当时吏部知道她的事迹后,上奏皇帝诰封建坊,表彰她的品德,教化百姓。 昭化文庙,始建于宋,曾历七次改建,建筑大都被毁,现在仅存的大成殿是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所建,2008年按原样修复。 棂星门,是文庙中轴线上的牌楼式建筑。昭化古城的棂星门是纯石质建筑。 昭化考棚,是为本县及邻县学子应试岁考和科举而设,始建于清同治(1856-1875)年间,因年久失修,大部毁损,2008年修复。考棚是仿宋建筑,石阶梯,木房顶,雕梁画栋,气势不凡。 昭化考棚可供322名考生同时考试,考棚内设有听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监考人员休息场所)、考舍(考试用房)、照房(档案室)、大堂(主考官办公场所)、致公堂(阅卷室)等,完整的还原了古代科举考试的整个流程。 据考棚碑记载,清代科举考试之童考,于每年二月在各县举行,程序共四场。道光十八年(公园1838年)的考试在昭化县署大堂进行,参考童儒自带桌凳,风雨天无法答卷。知县毛土骥自感愧疚,由选地捐俸,用银百余两,修过亭考舍,添置桌凳,设考位322个,建成考棚,供县试及府试之用。 昭化考棚不仅对科举流程进行了完整保存,在景区建设时,对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也有所延伸,来到这里,你一定会收获多多。<br> <div>  昭化县署始建于唐,曾数次毁于战乱,明洪武八年和清道光三年先后复建。战国秦灭蜀(苴)、巴后于公元前285年在昭化始建葭萌县,东汉末公元217年更名汉寿县,北宋初公元972年更名昭化县,史称“巴蜀第一县”。</div> 昭化县署落址于城内最高处,象征权力至高无上。"文革"中再次被毁,现署衙为2008年复建。 县衙的核心在“亲民堂”,也称县衙大堂、公堂,是县衙的主体建筑,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迎送上级的厅堂。正中悬挂“明镜高悬”匾,又名秦镜高悬,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执法公正无私。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秋毫。堂上还有数块“回避、肃静”牌子,无形之中给大堂平添几分威严。 孝友牌坊,为清嘉庆皇帝御批为孝友王杏舒所建,按原样复建。“孝”是指孝顺父母,“友”是和睦兄弟。王杏舒是昭化人,副贡生。其父中年去逝,他为父守孝三年,后来母亲又身患重病,而此时自己也得了重病,他隐瞒了自己的病情没有告诉母亲,在尽心侍奉母亲的同时还抚育和照顾着四个妹妹和三个弟弟,到后来弟弟都考取了贡生,妹妹也都嫁进了名门。而且王杏舒这个人品格非常好,他还乐善好施,助学修路,他的事迹非常感人,昭化县令将他的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便下旨修建了此牌坊加以表彰,教化后人。 龙门书院,始建于乾隆三年,嘉庆二十二年扩建,始为粮库,后改为学堂,初名葱岭书院,后称凤山书院,再改龙门书院沿用至今,寓“鱼跃龙门”之意。书院内现有一中厅,俗称“名伦堂”,是将当时昭化境内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记载于横梁之上,以表彰其功绩,现简称为“名堂”,这就是名堂一词的由来。 过去把科举中第比喻为“鲤鱼跃龙门”,龙门书院是寓“鱼跃龙门”的意思。龙门书院经历了科举制、旧学制、新学制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一直为昭化县最高学府。现在的龙门书院的内部设置基本恢复原样的祭祀、学堂与藏书等三个内容。 在龙门书院内,还建有昭化汉城博物馆,这是一座历史类博物馆。占地3096平米,总投资1950万元,2010年8月开工建设。现有11个展区:包括纪念佣作品展区、崖墓展示场景区、古玉展区、陶艺互动区、陶罐展区、乐佣区、车马馆、动物佣展区、青铜铁器展区、瓷器展区、杂件展区。 据说昭化汉城博物馆内共收藏藏品3266件,其中三国、东汉时期陶器2230件,汉后、清前陶器153件,战国至东汉、三国青铜器31件,铁器23件,古玉299件,古钱币30枚,汉五铢500枚。绝大部分是从昭化本地挖掘的古董藏品,是历史爱好者、收藏爱好者的艺术鉴赏宝库。 敬侯祠,又称费祎墓、费公祠,位于昭化古城西门外的战胜坝街,祠堂主要包括门厅、诗廊、仪门、费祎生平事迹馆、三国兵器陈列馆、卓识堂、碑亭、神道和费祎墓,属于墓祠。敬候祠被毁于文革,仅存墓冢,2008年原样修复。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br>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曾是诸葛亮出师前为阿斗推荐的贤臣之一,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费祎墓是一座保存完整的三国墓葬,史料中无被盗的记载,民间也没有被盗的传闻。由于人们对费祎的敬仰,历代都保护有加,没有被盗的可能性。据说,文化大革命时期,有造反派想掘墓,但是挖掉墓的部分封土堆后,因惧怕墓内暗藏机关而作罢。所以,费祎墓中有些什么秘密和陪葬品就不得而知了。<br> 费祎墓原有的墓碑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墓碑为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 年) 昭化县令吴光耀所立,碑铭是“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城乡敬侯费祎之墓”,其字由吴光耀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伶利,一派女儿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第三天早上,我们从昭化古城来到皇泽寺游览,这也是我们三日游程的最后一个景点。皇泽寺,位于广元城西嘉陵江畔,与广元城隔江相望,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寺内保存着开凿于北魏至明清的6窟、41龛、1203躯皇泽寺摩崖造像及其历代碑刻,不仅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更被专家们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皇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乌奴寺”,又名“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二郎的。唐贞观年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时,武后就出生于此,建立武周政权以后,施脂粉钱修建当时已具规模的川主庙,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据明代陈鸿恩所撰《皇泽寺书事碑》载:“皇泽寺相传为武后创”,清代张邦伸《云栈记程》中也说:“武后秉政,建皇泽寺于此”。 皇泽寺现存建筑大部为清代建筑。已历1300多年的皇泽寺,主体建筑有大门、二圣殿、则天殿、大佛楼、吕祖阁、五佛亭等,寺依悬崖,下瞰江流,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气势不凡,颇有巴山蜀水之秀丽巍峨。 跨进皇泽寺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二圣殿。大殿正中,供奉着二圣:唐高宗和武则天。 贞观23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李治在当太子时就与父亲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有染,即位后,于655年废掉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显庆(656—661)末年,高宗患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皇后武则天得以逐渐掌握朝政,被朝廷内外称之为“二圣”。从此,武则天成为掌握实权的统治者,高宗则处于大权旁落的地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现象,充分显示了武则天卓越的政治才能。 二圣殿后,是则天殿。则天殿始建于唐,历史上曾称“武后真容殿”、“则天圣后殿”。与一般“民办”寺庙不同,皇泽寺这座由女皇御敕建造的“官办”寺庙内没有“大雄宝殿”,因此,则天殿就是皇泽寺的主殿。 则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国内唯一的“武后真容”石刻像。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石刻像高1.8米,由整块沙岩雕成,距今已有1300余年。只见这位唐代女皇方额广颈,神态安详,头戴佛门宝冠,身着僧尼衣袍,肩披素帛,项饰珞圈,双手相叠于膝,作法界禅定印。据说这是武则天晚年之像,虽俨然佛家装束,却颇具人神兼备之气。 据介绍,这尊武后真容像在1949年曾遭劫难,被人从香案前推倒地下,将头身分离。1950年人们将其复原时,石像颈部却比原造像短了1.5厘米。加之衣饰彩绘褪色,更显老态龙钟。所幸到1993年,泰藉华人苟寿生先生捐赠金箔800克,为这尊则天真容像换上了金衣,愈见流金溢彩。 武氏家庙,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武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家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武氏家庙内,塑有武则天全家像,正中是武士彠及后妻杨夫人。杨氏与武士彠结婚后,先后生有三个女儿,武则天是杨氏的次女,名约,字明空,即曌,即武则天。 在皇泽寺馆藏文物中,一组宋墓浮雕石刻无疑是我国宋代石刻艺术中的珍品。这批于1974—1980年间从广元城四周坝子宋墓中出土的浮雕石刻共24块。每块长2米,宽0。8米,均系本地黄砂岩石刻成。根据墓内清理出来的买地卷记载,制作年代当为南宋时期,最晚的一座宋墓距今已有780余年。这批宋墓石刻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宋代社会风俗、文化艺术、宗教传统、道德理念等最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佛楼,又叫大佛石窟,原本无楼,是则天殿侧依山摩崖造像石窟。该楼初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后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现所见之楼,系1980年国家文物局拨款所建之新楼,由著名书法家李半黎先生题书“大佛楼”三字匾额于楼上,故习称“大佛楼”。 大佛窟高7米,开凿于唐代中期。所供佛像为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立于莲台之上,左手曲举胸前,右手施无畏印,体态雄健魁伟,表情庄严肃穆。“文革”劫难,其手指被折断,后进行了修复。主佛左右侍立迦叶、阿傩二弟子。外侧观音,大势至二位菩萨,也都刻得眉目清秀,端庄慈祥。外面的左右护法金刚力士等造像,由于风雨剥蚀,已面目难辨。 广元府记碑,碑高2.6米,宽1.38米,厚0.24米。原碑存于旧县衙原址,1974年10月移入皇泽寺保存。该碑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碑刻文字923个,今碑文已无从辨认,所幸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广元县志》录有该碑文,为后人留下了一篇了解广元历史沿革的可贵史料。 女皇文化陈列馆,是国内唯一的大型武则天专题陈列馆,展出面积达2000多平米。陈列馆展陈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龙兴利州”、“走向皇位”、“伟业胜绩”、“无字丰碑”四个单元,真实的反映了武则天从出生到执政的不平凡一生。第二部分对全球有一定影响力的世界十大女王及世界女王的生平、政绩以仿真人像及视频影视等手法,让人们在女皇故里能对全球女王及文化进行了解。 通过对陈列馆的游览,不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武则天,而且还可以通过展览的物品和思路,去解剖武则天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过程。武则天能够成功登基称帝,她个人的能力和机遇是一方面,她的出身和唐朝社会整体开放的文化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从展览和文化的双重角度考虑,女皇文化陈列馆都是非常值得游览的一处景观。<br><br> <p>  站在皇泽寺高处,可欣赏嘉陵江对岸美丽壮观的广元市新城新貌。游完皇泽寺,因返回西安还有约450公里需要赶路,只好在此终止游程,驾车于当晚安全返回到西安,为此次三日游旅程画上了圆满句号。</p><p><br></p><p>图文/编辑:穷游老憨</p><p> 2020.09 于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