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行

Joop Xia

<p>浙江丽水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描述。特有的地形造就了丽水秀丽的风景,引来各地无数的游客。</p> <p>我们下榻的民宿就在通济堰的堰头村口。</p> <p>茗茶赏景</p> <p>窗外可见到文昌阁,和周边众多的千年古柏。</p> <p>文昌阁夜景。</p> <p>大树底下好舒坦!</p> <p>携手相伴!</p> <p>沿着通济渠和一边的堰头村向通济堰走去。</p> <p>通济渠两侧千年古樟林立,当年种植樟树是为了保护通济渠的两岸。</p> <p>贞节牌坊。</p> <p>古代石刻随处可见。</p> <p>沿途的民居。</p> <p>这一家集酱园和民居为一体。</p> <p>“懋德勤学”古宅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52平方米,三合式二层楼宅院。懋德勤学意思为:“成为一个懋德笃行、博而有要的人;要达到懋德就要勤学,君子之学必好问。”这是堰头文风昌盛的缩影。明清时期堰头村成为从松阳迁来的叶氏家族集聚地,叶氏家族崇尚读书,这里一共出了5名进士。</p> <p>院子里放着几个大酱缸,小孩正在耐心地追打苍蝇。</p> <p>纯真的酱吃起来一定鲜美无比。</p> <p>临近的小店。</p> <p>终于见到通济堰闸了。</p> <p>当时主持建造通济堰的詹司马和南司马。</p> <p>站在通济堰闸门上,遥想当年先辈的伟业。</p><p>左边就是 通济堰大坝,看上去远没有三峡大坝那么霸气。大坝呈弧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通济堰的建成使下面的农田少有洪涝灾害。通济堰是世界上第一座拱形大坝。</p> <p>早有人在水上漂流。</p> <p>老船工一边撑筏,一边讲述这里的故事。</p> <p>我们来了!</p> <p>乐享其中!</p> <p>小径通往松荫溪的下游。</p> <p>对修建通济堰有贡献的官员。</p> <p>范大成曾书写堰规。</p> <p>江边靓影。</p> <p>近处的船码头有渡船去瓯江对岸的大港头镇古堰画乡。</p> <p>民宿正面。</p> <p>双荫亭</p> <p>店内的工艺品陈列。</p> <p>小戏院在演出地方戏。</p> <p>随处可见休闲地方。</p> <p>街头造型艺术。</p> <p>好大的一棵笋!</p> <p>瓯江一景</p> <p>酒铺的特色自制酒吸引了不少来客。</p> <p>各路画社云集此地。</p> <p>抽象艺术造型。</p> <p>黄家大院,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城,往西北方向2公里处有个乌井村,一进村就能看到一组高低错落的马头墙翘首耸立,气宇轩昂,这就是堪称一绝的木雕艺术殿堂——松阳黄家大院。</p> <p>杨家堂村是松阳著名的古村落。</p> <p>当地人在料理茶树。</p> <p>拾级而上。</p> <p>农家小狗悠闲自得。</p> <p>小閑片刻。</p> <p>走进一幢老宅。</p> <p>公鸡站立耻高气昂。</p> <p>开门者称主人不在家,他是来这里跟主人求学的,说主人知识渊博,今天去山里帮人找泉眼去了。闻罢顿觉遗憾,失去了与一位高人见面的机会。脑中冒出来一首贾岛的诗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p><p>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p><p>如果说丽水有八景,这次至多走了两处。留得丽水在,不怕没空来,下次再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