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师•典•诗(18期)

石竹居士

<p>大家好!今天是《一师一典两诗》第十八期,本期重点讲原始社会后期造字圣人仓颉和他本人的典故。之后呢,我写了两首诗,一首是唐代王维的《归嵩山作》,另一首是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还是那句老话,仅供大家参考吧,期望能在练字方面给您一丝帮助与启发。</p> <p class="ql-block">  仓颉,俗称先师,又叫仓圣。 《说文解字》《淮南子》等著作中记载他是轩辕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他平日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得到启发。他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民间的记事符号,并根据事物特征分门别类地创造出了象形文字进行推广使用。该创造革除了当时结绳记事之诟病,开创了文字记录之先河,奠定了文明传承之基础,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文祖仓颉”。《河图玉版》《禅通记》著作中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一部落首领。也有史书记载,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p><p class="ql-block"> 仓颉创造文字的方法大致有四种,即象形、形声、指示、会意。一是象形字,如“日、月”,日满月亏,仿照其形也;二是形声字,如“江、河”,以种类为形,再配以声调;三是指示字,如“上、下”,在上则为上,在下则为下;四是会意字,如“武、信”,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所以自黄帝到夏商周三个朝代,两千多年的历程中,文字一直沿用,并基本未曾改动。《淮南子》中载有“天雨粟,鬼夜啼”的故事,即在仓颉造字成功之日,举国欢腾, 感动了天神,满天的粟谷像倾盆大雨一样哗哗啦啦地降了下来,使妖魔鬼怪惊悚得整夜整夜嗷嗷直哭。</p> <p class="ql-block">典故【仓颉造字】</p><p class="ql-block">  相传仓颉最开始是用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事的,他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就弄不清楚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有一天,仓颉参加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看到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来认定的。他的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种东西呢?他马上投身到了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事物整个研究当中,并取得丰硕成果。</p><p class="ql-block">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些符号。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便传播开了,慢慢地,便形成了文字。仓颉创造了文字,黄帝非常器重他,民众都很夸赞他,以至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头脑便发热发涨了,眼睛开始向上移,长到头顶上去了,从此什么人也看不上眼,造的字也就马虎起来了。黄帝知道后很恼火,他容不得臣子变得如此傲慢。但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呢?便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位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到了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聆听。讲完后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位老人坐着不走。仓颉有些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开心,便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驴、骡等字,都有四条腿吧?牛也有四条腿,但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只有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本造“牛”字时,是用“鱼”这个符号来表示的,造“鱼”字时,是用“牛”这个符号来表示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弄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表示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才对,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念做重量的‘重’,你却教成了出远门的‘出’了。这几个字真叫我费解,只好来请教你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仓颉羞愧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骄傲而铸成了大错。这些字早已教给了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已无改正的机会。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恳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辈的历史经验能记录下来,传承下去,你做了件厥功至伟的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但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形字义字音反复推敲,还主动征求人们的意见,待大家一致同意后,方才确定下来再推广传播。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文祖仓颉无疑是一位神话人物或传奇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因为他系统地创造了承载历史、承载文明、承载智慧的象形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