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国庆、中秋的北街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这位在出世与入世间来去自如的右丞相,能够如此留醉襄阳城,足见襄阳自身无与伦比的魅力。襄阳是个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历史古城,说到襄阳的历史,就不得不提起襄阳的北街。 襄阳古城内,共分为北街、南街、东街和西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东街、南街和西街,先后拆除,唯独北街的大部保留了下来,但已很破旧。<div> 襄阳北街,坐落在襄阳襄城区城中心十字街之北,北连古城墙,南接昭明台,总长860米,宽12米。1993年,北街进行改造,在原来北街的基础上,大部拆除后进行了重建,现如今是一条仿明清建筑风格的文化商业步行街,它的特殊位置注定了它是襄阳古城的一个重要“符号”,也是襄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div><div> 来到正门口,一抬头就能看到“昭明台”三个端正巍峨的大字,该建筑名称历经变更,先后被称为昭明台、文选楼、古高斋、山南东道楼、南平楼、镇南楼、钟鼓楼。据《万历襄阳府志·古迹》记载:“昭明台,在郡城中央,其迹甚古。”因南北朝时梁武帝之子萧统(梁朝文学家,病逝后谥为昭明太子)出生于襄阳,并在此读书,故名昭明台。</div> 昭明台 北街在唐宋时期就是一片繁华景象,如今虽历经沧桑战火,但是其地理位置一千多年来未曾变更。因为北街北临汉江,临近码头,走出临汉门,沿着江边不足二百米,就有檀溪、罗家、小北门、官厅、铁桩等五个码头,北街正处在这五个码头中间。而古代主要运输方式是以水运为主,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未之前,襄阳两城中间的汉江上还没有桥梁,人们往来两城仅靠水上交通,因此临近汉江多个码头的北街,无论在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北街同样是襄阳城最繁华的街区,先后建造了很多具有鄂西北特色的民居、商铺。在解放初曾被更名为延安北街,1979年8月恢复北街名称。 北街夜市 等待上城墙的游客 临汉门南面(北门锁钥) 临汉门城楼 临汉门 北街的尽头便是临汉门了,城楼是明清时的样子,硕大的青砖摸上去有些磨手,但也有些亲切。临汉门是襄阳古城的小北门。明洪武初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小北门在明代称“临汉门”,到清代又别称“北门锁钥”。门上城楼乃道光6年(公元1826年)襄阳知府周凯所建,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城楼上“临汉门”三字为明万历4年(公元1576年)之府万振孙所题。城楼内侧匾额“北门锁钥”四字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5年)知县董上治所题 临汉门门前的滨江路,1993年以前只是临汉江的江堤,江堤上是坑洼不平的一条小路,1993年江堤重新翻修扩宽时,修建了这条沿江公路,而命名为滨江路。 原来正对着临汉门的小北门码头,距离临汉门仅20来米。 檀溪码头 罗家码头 官厅码头 铁桩码头